其二,就其(包括農戶)所生產的生豬,可以(僅僅是可以)全部以高于市場價0.5元的價格收購。一方面,這不過是飼料全價直銷的部分利潤返還,另一方面,我們養的是無藥物殘留、無添加劑的“生態豬”,供給市場的是“生態肉”(一種概念性的品牌。就如“綠色”、“安全”、“放心”都是一種概念的概念肉),其價格要高于政府放心肉一至兩元(0.5元就可以)。也就是說,它不僅是純綠色的放心肉、安全肉,也是不亞于地域特色(如蕭山豬之類)的優質肉。就其所生產的肉制品,同樣也冠以“生態X XX”。而如此高價保障養殖戶的利益,不僅僅是為了長期保有這些客戶資源,更是為了開始階段(以合同)迅速發展養殖戶。更重要的是:在整個產業鏈條,生豬飼養利潤較低,屠宰和流通環節利潤較高。從利潤率上來看,流通環節常年保持在15%左右。“生態肉”也為屠宰、專賣(流通環節)打下堅實基礎 發展方式: 企業首先要先有一個標準的模式。然后把模式做成宣傳光盤,由職工內部及分銷商推出安全示范。可在若干村鎮,每村或每鎮幫扶一家做成示范。經宣傳四個月后就會迅猛發展。而我主張,招聘本土化推銷員。一般一個縣有15個鄉鎮,一個鄉鎮按15個村計算,那么一個縣就有225個村。每村招一名初中生做業務員(廠價飼料、代銷提成)以最低的養殖門檻進行示范。要知道五萬元錢好處費,也很難辦成一個公務員(年薪4萬);而高中、大學階段需要多少錢?要花十幾萬,可畢業后還不是找工作難!!!(月薪僅僅2000元都難)。而更好的方式是:找那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有小額創業貸款),參觀、培訓,進而變成示范戶、中心戶。那時,養殖戶是人人賺大錢,而且毫無風險總是賺錢。結果就是:農民、城里人,甚至碩士、博士,求您要養您的豬(或雞鴨)。而技術人員要收費才能幫人建豬場。而一個縣200多個“千頭豬場” 加上代銷,五萬噸應該不難(二年內完全實現)。也就是說10個縣30-50萬噸銷量可以實現。而全國有3.44萬個鄉鎮,61.4萬個行政村。(不是自然村) 所以,任何一個初中生,都可成為你不帶薪的員工,他不僅可以養殖賺錢,而且可以幫助發展更多的養殖戶,來賺取提成款。 但你必須要有:必須切實可行的、必須低門檻的、必須安全的、可以示范的養殖方案。 那么,是不是都來養殖,會造成豬價降低、原料漲價,甚至糧食危機(糧荒)?不會的,但陣痛是會有的。 因為,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拿到這個可信的、安全的、可以示范的養殖方案。一段時期內,因為某些企業去掉了經銷商的利潤(企業與養殖戶均分),即使豬(肉禽蛋)價下降,不僅你的養殖戶照樣賺錢,而且,企業照樣賺錢。而豬價降低、原料漲價,就會加速一些企業關停并轉,市場份額將會進一步集中(向誰集中?)。而任何企業若不調整策略,用更大的規模,更充分的產業鏈,或更完善的價值鏈,來減少生產、銷售和管理成本,就難以獲得生存的機會。倘若未來5-7年,企業數量真的急劇減少,中國只剩下幾百家飼料企業,不也是大勢所趨嗎(避免良莠不齊、缺乏食品安全)?所以,企業不必擔心豬價降低、原料漲價。而養殖戶,你可以找有方案的廠家。至于經銷商,與其讓養殖場壓著你的資金賺錢,為什么不自己把養殖場開辦。而最早使用這個方案的養殖戶,賺到錢以后,若跟風養殖太多,環保問題就會凸顯。國家、省市就會限制養殖業發展。(比如取消補貼、提高水價、排污收費、設立環保標準等等)也就是說,提高門檻。而企業跟風,我們有一項專利設計(新材料,專利保護二十年),那是有使用權的。 事實上,發展方式還有許多。 鑒于飼料銷售現在是買方市場,顧客就是上帝、就是爺爺,因此,需要我們不賣飼料,而用其他方式,從而實現賣方市場(當爺爺,不當孫子)。總結一下大概有下面十五種方式,來實現飼料銷售的目的。 一. 投資法 二. 融資法 三. 貸款法 四. 加盟法 五. 擔保法 六. 租賃法 七. 招聘法 八. 賣書法 九. 聯防法 十. 本土法 十一. 示范法 十二. 一元(角)法 十三. 三十(百)法 十四. 加工法 十五. 移動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