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在禾豐集團的一個分公司工作的,有一次看到金衛東董事長的一篇文章,里面金董提到三個問題我問過公司里的技術人員,他們給出的答案我覺得都不太滿意,我的職位根本接觸不到董事長,在這里請教一下大家!下面附上文章: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挑戰,有一位臺灣的大老板,當時全世界三個最大的動物營養公司,就是巴斯夫、羅氏和羅納普朗克,他曾經是其中之一的大中華區的總經理,后來他到了一家臺灣公司工作。可是我跟這個人沒見過面,他有一次到沈陽拜訪我,由于辦公室的電話經常打斷我們的談話,他是大人物出身,就顯得有點不耐煩了,對我說“金先生,你可不可以給我一個完整的時間,你的時間是寶貴的,我的時間也是寶貴的”。當時我不知道他是誰,也有些年輕好斗的想法,我說:“那好吧,你需要多長時間?”他說需要半個小時。我說:“好!我就給你半個小時,如果半個小時之內你能講清你的產品,那我就接受,講不清那就請你走人。”他說:“沒問題!”我就把手表摘下來了。他賣給我什么呢?賣我酸化劑,他說酸化劑給豬吃了以后,使得胃PH值下降,在酸的作用下沒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原轉變成胃蛋白酶,進而提高了胃消化率;另外在腸道里由于pH值下降,扼制了很多細菌的生長,所以在提高消化、抗菌方面,酸化劑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實際上我是認可他的觀念的,但是我有個習慣,人家說東我就說西,愛跟人家辯論,但是我辯論不能是沒有道理的強詞奪理,我當時就提了三個問題反問他。我說:“我問你三個問題,如果你能回答上,我就買你的東西。第一,達爾文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按照你的說法這個豬是長錯了,該有胃酸的時候沒有胃酸,還得另加酸化劑,是豬錯了還是我們沒有正確認識豬?如果是豬錯了,這種動物不應該活到今天,不應該有這么大的種群;第二,你加了酸化劑是使胃的pH值下降了,但是胃有賁門和幽門,幽門有化學感受器,當胃酸分泌到一定程度時就意味著胃內容物消化完全了,當胃內容物pH值低到一定程度時,幽門就開放了,胃內容物到腸里進行繼續消化,可是加進酸化劑,胃內容物還沒怎么經過消化,幽門一看胃內容物是酸性的,馬上打開了,失去了胃消化的時間,食物從胃里過去了,直接到腸里了,怎么能幫助胃消化呢?第三,到腸里就更麻煩了,腸里主要的酶是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胰脂肪酶,這三種酶活性最高時都是在中性偏堿的狀態,酸化物進入小腸道以后,使得小腸的pH值變為酸性,這些消化酶就不能發揮作用了,又破壞了腸消化,你的產品第一違背了達爾文的基本進化原則,第二破壞胃消化,第三破壞腸消化,你的產品怎么能好呢?請你給我解釋一下。”當時他想了好久,然后滿臉通紅地站起來說:“在下才疏學淺,對不起我打擾你了,我告辭了,但是我一個月內會給你報告”。然后起身就要走,我這時低頭看他送我的名片,我一看名字不得了是老前輩啊,我趕緊說:“先生留步,原來是您,十分抱歉。”他說:“不,是我要向你道歉,請不要因為我是誰而接受我,我的確感到我今天理屈詞窮,我沒有回答你的問題,我一個月內會請專家給出解答”。后來一個月內我先后收到了兩份寄送給我的中英文的關于這個問題的所有學術上的一些觀點和報告,這兩份是一樣的,他怕我收不到,所以這一點我也覺得挺敬佩他的。這一次短暫的交鋒當中,是知識的力量幫助了我。比如說可以為難他一下,雖然不是什么太好的態度,但是起碼來說,就是知識在幫你,知識在幫你接近目標。 請問各位高手,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 來自網友的觀點: 吉鴻昌:第一個問題:初生仔豬,胃里還是一片空白,胃酸是進食以后逐漸形成的。而這需要大約一個多月的時間。這也正是初生仔豬及斷奶仔豬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所以是我們沒有正確認識豬。 第二個問題與第三個問題:飼料中添加酸化劑后,是可以減慢食物在胃內的排空速度,因而是增加了蛋白質在胃中的停留時間,從而提高了蛋白質的消化率。究其原因:這是由于酸性食糜進入小腸后,通過對小腸壁的化學刺激,使之分泌腸抑胃素(胃腸激素的一種。由小腸上部粘膜分泌的,可抑制胃液的分泌。),從而減慢了胃的排空速度和食物在腸道內的移動速度,延長了食物在胃內及腸內的停留時間,使食物與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充分混合,當然有利于食物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csf159357:不加酸化劑豬豬也能照常存活,人為添加酸化劑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性能,所以豬沒有錯,不違背自然法則;進入胃內的酸化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胃內容物最初的酸度,加快消化的啟動和進程,但胃內酸度的進一步提高,消化的主力還是胃酸,即酸化劑只一定程度加快消化進程但不影響消化結果;自然情況下初進入腸道的胃內容物是強酸性的 要經胰液腸液中和至腸消化酶最適的中性偏堿環境,酸化劑大都有機弱酸且量不會比胃酸大 其對腸道ph影響會有多大呢?個人觀點,不對的地方請不吝指正。 陽光綠茶008: 如果是我在,我就會這么回答金總!金總,你太專業了,個個問題都問到點子上了! 第一,現在的豬還真是長錯了。應該五周斷奶,整成四周,應該四周整成三周,它可不就錯了呀!錯在沒有按進化論來養豬。可按進化論,生產效率又太慢了不是。斷奶早了可不就胃酸分泌不足需要補充呀! 第二,加了酸化劑就可以調整胃內PH值,讓其回歸正常,讓其充分把在胃中應該消化的事做完呀,本身斷奶早酸就不足,消化就不好,消化不好胃就脹,采食量就不會上去呀; 第三,這個問題更是問到要害了。好的酸化劑一定緩釋的,在胃中適宜的釋放酸根離子,而消耗完的時間和胃內容滯留時間同步。換句話說,胃消化時,就有適宜的酸根釋放,胃排空時,酸已消耗殆盡!這可是好的酸化劑和差的酸化劑的根本區別! 依玲:斗膽來說兩句,請輕點拍磚。 第一個問題:同意陽光綠茶008的觀點,達爾文的理論是"天擇",而現代養殖加入太多人為的因素,用達爾文理論去理解有失偏頗。所以豬沒錯,錯在人。 第二個問題:胃排空的主要動力取決于幽門兩側的壓力差,胃排空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即使在胃酸分泌正常的中大豬階段,飼料在胃中的存留時間也是一定的,而非快速的過胃進入腸道。乳小豬階段加入酸化劑就是為了創造酸性條件,使胃蛋白酶原快速轉化為胃蛋白酶,對胃中內容物進行消化,這之間并不矛盾。 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倒是可以用達爾文理論來解釋,在胃內容物進入十二指腸的時候,膽汁也同時排入十二指腸,因為膽汁是弱堿性的,所以對胃內容物有中和的作用。在豬的腸道結構中,也是從十二指腸近端一直到盲腸的pH值是由酸性(6點幾)到堿性(8點幾)的一個分布情況。 wuxingli:金衛東是學生理學的,問的問題自然顯得專業(人家可是擴招前的,現在的博士碩士基本沒可比性),如果他真心問這個幾個問題,他顯然自己的生理專業沒學好。第一個問題的漏洞,難道現在存在下來的生物都是完全適應的嗎?拿豬來說吧,豬生下來沒有免疫力,還有就是上面說的胃酸問題,小豬還缺乏鐵,小豬還沒脂肪層經常會被凍暈。所以金對進化論沒了解完全 ;人也有進化上的不足,比如人的腰不完全適合直立行走。 第二個問題,幽門對胃酸的反饋。顯然金高估了小豬的胃腸道的性能,而且在條件反射的時候,不吃東西也分泌胃酸,那幽門不是沒吃東西一直也開著的?所以金的那個理論基本不成立。賣弄一下基本知識,搞一下胡說巴道的供應商也滿有趣的。 第三個問題,前面一位朋友解答過了,是對的。豬的十十指腸是堿性的,因為膽酸鹽。不管是胃酸還是十二指腸堿都是為消化服務。所以豬的消化比雞魚充分。這么復雜的消化道條件,各位想想,是不是很多添加劑都失效了?舉個例子,酶制劑在豬上就沒雞上明顯,植酸酶就是例子。 再說說酸化劑。這東西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上是喜憂愁參半的。想做好酸化劑太難了。好酸化劑一定是復合的,有不同的pk值,在哪個部位該發生作用,是有設計的,這就是磷酸,鹽酸、甲酸不能單獨做成酸化劑。想想有這么強的技術實力的有幾家?這個東西是值得研究的。 gbmmr:因為正百生產酸化劑,不妨冒昧的來闡述一下我們的觀點,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就以下問題也嘗試回答一下: 第一,達爾文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按照你的說法這個豬是長錯了,該有胃酸的時候沒有胃酸,還得另加酸化劑,是豬錯了還是我們沒有正確認識豬?如果是豬錯了,這種動物不應該活到今天,不應該有這么大的種群。回答:關于達爾文的理論,我們闡述為"動物的自然選擇性",豬并不會沒有胃酸,沒有胃酸就不是豬了;添加酸化劑是因為乳豬早期的消化能力不足,尤其攝入高植物源蛋白為主的日糧時,所需要的胃酸明顯不足;對于早期斷奶的乳仔豬和人工改良的品種豬來說,更顯不足,添加酸化劑的效果越加有效;添加酸化劑最初的功能是用來改善消化的,并衍生出其他的功能和效果;酸化劑的配方、生產和添加使用,需要符合動物的生理! 第二,你加了酸化劑是使胃的pH值下降了,但是胃有賁門和幽門,幽門有化學感受器,當胃酸分泌到一定程度時就意味著胃內容物消化完全了,當胃內容物pH值低到一定程度時,幽門就開放了,胃內容物到腸里進行繼續消化,可是加進酸化劑,胃內容物還沒怎么經過消化,幽門一看胃內容物是酸性的,馬上打開了,失去了胃消化的時間,食物從胃里過去了,直接到腸里了,怎么能幫助胃消化呢? 回答:酸化劑的添加是在配合飼料中一起添加的,過量的胃酸(鹽酸)會導致未經胃酶降解的物料進入腸道,并使腸道酸化,酸化的腸道對食糜的消化能力降低,甚至于不消化,產生的結果是"營業性腹瀉";因此酸化劑的配方和添加并非越酸越好、越多越好,正確的酸化劑配方是以緩沖對的方式生產的,保持胃酸的相對穩定性才是酸化劑配方生產和添加使用的一個基本原則;另外并不是所有的酸化劑都會產生過酸的問題,例如:乳酸、檸檬酸、富馬酸等,都是弱酸,過度的酸化需要很大的添加量;也并不是有機酸就一定是好的,過量的添加乳酸,會抑制胃酸的分泌,導致消化能力下降。 第三,到腸里就更麻煩了,腸里主要的酶是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胰脂肪酶,這三種酶活性最高時都是在中性偏堿的狀態,酸化物進入小腸道以后,使得小腸的pH值變為酸性,這些消化酶就不能發揮作用了,又破壞了腸消化,你的產品第一違背了達爾文的基本進化原則,第二破壞胃消化,第三破壞腸消化,你的產品怎么能好呢?請你給我解釋一下。 回答:目前的酸化劑配方生產有兩個方面的意圖,一是在胃中起作用,對堿性的飼料做中和并降低PH值,使胃酸PH值降低到5.0以下,這樣胃蛋白酶源才能"去折疊"成為胃蛋白酶而起作用,提供鹽酸(胃酸)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目前酸化劑普遍使用磷酸的主要原因;樂達酸的主要成分就是磷酸;磷酸與食鹽反應可以產生鹽酸,是這個酸的基本原理,過量添加也會產酸過度,導致胃溶物過幽門而十二指腸不能中和而使腸道偏酸,這個結果是腹瀉,100%的腹瀉,幾乎不能控制,抗生素是無效的;裸露的磷酸適口性較差,須控制添加量,或者進行包被處理。 二是用于腸道的酸化劑: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此類酸化劑只是叫做酸,實際是"鹽",例如目前市場努力推廣的苯甲酸產品,正確的產品名稱是苯甲酸鈉,或者苯甲酸鉀,不是苯甲酸,好像鹽酸和鹽酸鈉(只好這么說,就是食鹽、氯化鈉)是兩碼事,是可以進入腸道的,其他的包括丁酸鈉、雙乙酸鈉、丙酸鈉等等,都是鹽的方式,他們普遍是弱酸強堿鹽,是偏中性,或者就是堿性的,并非酸本身,他們并不會酸化腸道! 額外的簡述一下正百科技產品設計的原則,供朋友們參考。 關于正百飼料科技產品設計的一個原則是:動物的自然選擇性 動物的自然選擇性:是指動物億萬年發展而來,具有特定的消化和環境適應條件和能力,是物競天擇的結果;并且不同動物間具有類似的自然屬性,以保證相互間可以利用和被利用,例如動物間腸道消化的條件是基本一致的,甚至包括低級動物與高級動物間都是相似的。以我們百來年的技術進步,還沒有能力改變動物億萬年形成的利用和適應自然的基本守則。 按照這個原理,關于酸化劑酸化腸道來改善消化和降低PH值來殺菌的邏輯是荒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