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蹄疫屬牛、羊、豬和駱駝等偶蹄獸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人也能被感染。病源為口蹄疫病毒,感染途徑主要經消化道,也可經鼻粘膜、眼結膜、乳頭及損傷的皮膚,潛伏期一般為2~7天,個別可長達21天。奶牛以冬、春季易發病,老流行區發病率較低,新流行區發病率高達100%。其中病畜和病后恢復的家畜是口蹄疫主要傳播源。傳播方式為直接接觸,如吃了被污染的肉、奶及奶制品等經消化道感染:吸入了感染動物呼出或噴出的氣溶膠經呼吸道感染;由擠乳工人或擠奶機器產生的接觸感染:通過人工授精傳播等。另外,防疫消毒不嚴,人員和車輛來往,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和畜產品污染的水源、飼料以及鳥、蠅、犬、鼠等.都是重要的傳染媒介。
一、流行病學
自然感染的動物有黃牛、奶牛、豬、山羊、綿羊、水牛、鹿和駱駝等偶蹄動物;人工感染可使豚鼠、乳兔和乳鼠發病。
已被感染的動物能長期帶毒和排毒。病毒主要存在于食道、咽部及軟腭部。羊帶毒6~9個月,非洲野牛個體帶毒可達5年。帶毒動物成為傳播者,可通過其唾液、乳汁、糞、尿、病畜的毛、皮、肉及內臟將病毒散播。被污染的圈舍、場地、草地、水源等為重要的疫源地。
病毒可通過接觸、飲水和空氣傳播。鳥類、鼠類、貓、犬和昆蟲均可傳播此病。各種污染物品如工作服、鞋、飼喂工具、運輸車、飼草、飼料、泔水等都可以傳播病毒引起發病。
流行以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畜及畜產品流通領域的擴大,人類活動頻繁,致使牛口蹄疫的發生次數和疫點數增加,造成牛口蹄疫的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
二、疾病癥狀
口蹄疫病毒侵入動物體內后,經過2~3日,有的則可達7~21日的潛伏時間,才出現癥狀。癥狀表現為口腔、鼻、舌、乳房和蹄等部位出現水泡,12~36H后出現破潰,局部露出鮮紅色糜爛面;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脈搏和呼吸加快;流涎呈泡沫狀;乳頭上水泡破潰,擠乳時疼痛不安;蹄水泡破潰,蹄痛跛行,蹄殼邊緣潰裂,重者蹄殼脫落。犢牛常因心肌麻痹死亡,剖檢可見心肌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帶狀或點狀條紋,似如虎皮,故稱“虎斑心”。有的牛還會發生乳房炎、流產癥狀。
牛的潛伏期2~7天,可見體溫升高40℃~41℃,流涎,很快就在唇內、齒齦、舌面、頰部粘膜、蹄趾間及蹄冠部柔軟皮膚以及乳房皮膚上出現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紅色爛斑,之后糜爛逐漸愈合,也可能發生潰瘍,愈合后形成斑痕。病畜大量流涎,少食或拒食;蹄部疼痛造成跛行甚至蹄殼脫落。該病在成年牛一般死亡率不高,在1%~3%之間,但在犢牛,由于發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腸炎,死亡率很高。 治療方案:肌肉注射牛疫健(英國意康生物藥業),對于犢牛和懷孕牛,每瓶牛疫健用于500kg體重治療,對于奶牛、育肥牛、種公牛和后備母牛,每套本品用于400kg體重,根據病情可連續使用1-2次。預防量減倍;
三、預防措施
1、未發生牛口蹄疫時的措施
平時要積極預防、加強撿疫,常發地區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亞單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產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維持4~6個月。
①嚴格執行衛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床、牛舍的清潔、衛生;糞便及時清除;定期用2%苛性鈉對全場及用具進行消毒。
②加強檢疫制度,保證牛群健康。不從病區引購牛只,不把病牛引進入場。為防止疫病傳播,嚴禁羊、豬、貓、犬混養。
③定期接種口蹄疫疫苗。
一已發生牛口蹄疫時的措施
1、盡快確診,并及時上報獸醫和監督機關,建立疫情報告制度和報告網絡,按國家有關法規,對牛口蹄疫進行防制。
2、及時撲殺病畜和同群牛只,在獸醫人員的嚴格監督下,對病畜撲殺和尸體無害化處理。
3、嚴格封鎖疫點疫區,消滅疫源,杜絕疫病向外散播。場內應定期的、全面進行消毒。
4、疫區內最后1頭病畜撲殺后,經一個潛伏期的觀察,再未發現新病畜時,經徹底消毒,報有關單位批準,才能解除。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