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采訪到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何啟蓋老師,就豬類疫病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師的主要觀點:
何啟蓋.png (82.61 KB, 下載次數: 18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9-5 16:16 上傳
何啟蓋 華中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主要從事動物傳染病診斷防治、新型生物制品研制與應用和病原分子生物學研究。 1、問:進入秋季,豬的哪些疫病比較高發,應當如何防控? 答:目前氣候正在轉涼,對于北方養殖場來說,主要是跟溫度變化有關的疾病。因為氣候條件、地理條件的差異,北方養殖場形成了獨有的飼養模式。 第一類是病毒病,因為病毒更適應寒冷的環境,較低的氣溫對于病毒來說更利于生存。 這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流行性腹瀉,因為溫度對它的影響太大了,其次還有傳染性胃腸炎。 這類腹瀉的防控首先是做好溫度控制。在我們走訪過的一些養豬場,有的遇到過這種情況:下雪后煤氣或煤供應不上,或養殖場溫控系統失靈,舍內溫度下降,導致動物出現疾病。所以要時刻關注舍內的溫度情況,避免因降溫導致疫病出現。第二點是做好免疫,仔豬的免疫力主要是來自母豬,所以母豬的免疫非常重要。 第二個比較常見的是偽狂犬病。另外冬季藍耳病也較多。 第三個是口蹄疫。對于該病,不僅要注重防疫,還要保證舍內消毒,防止病原擴散。 第二大類是細菌病。比如在冬季的東北地區,很多養殖戶誤認為天氣冷,細菌病少,從而掉以輕心,加上冬季強調保溫,導致舍內空氣流通差,細菌滋生傳播。 綜合來說,冬季易發兩種類型的疫病:第一種是與溫度有關的疫病,包括內部溫度和外界溫度;第二種是通風不暢導致的疫病。 2、目前豬的繁殖障礙疾病嚴重影響養殖效益,請何老師簡要談一談豬常見的繁殖障礙疾病的防控。 答:繁殖障礙疾病對母豬提供仔豬數量影響很大,直接關系養殖場的收益。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繁殖障礙,其實有很多養殖戶對此是存在誤區的。第一種是流產死胎,這種比較常見;第二種是弱仔數量、木乃伊胎數量、死胎數量、畸形,這四種情況加起來,如果平均一窩超過1.5只,我們也認為是存在繁殖障礙,建議把弱仔進行檢疫;如果一窩生產數量超出14只,多出正常標準,這樣的仔豬易營養不足,也需要檢查;第三種是母豬配種以后又發情,導致早期流產;第四種是配不上種。大多數中小養殖戶沒有這種數據匯總,缺乏專業清晰的知識體系,會誤以為只有第一種屬于繁殖障礙。這種錯誤的認識就會影響養殖效益。 造成繁殖障礙有三種原因: 第一種,受病毒感染,包括偽狂犬病、藍耳病、細小病毒等。藍耳病重點是抓后備母豬,對其進行馴化,90天后換群。偽狂犬病則更主要靠疫苗控制,免疫足夠即可。 第二種,飼料有問題。早期流產多半與飼料發霉有關。對于飼料,大部分養殖戶都只關注防霉,而忽略了從源頭把關——飼料在購入時應認真檢查。 第三種是由應激造成,如果是這種原因,則需要加強飼養管理。 3、何老師,請問您對豬腹瀉流行情況以及下半年有何預測?對此有何防控建議? 答:目前在我國,豬腹瀉在夏季也會高發,很多養殖場每隔兩個月就爆發一次,危害很大。 經過實驗調查,由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腹瀉占60%。 該病在我國南北方存在著差異,南方通風好,舍內干燥;相對而言,北方養殖場做到舍內干燥則比較困難,因此該病在北方更易發,而且多為胃腸炎。 對于豬腹瀉,預測今年會比往年發病少。因為經過幾年與該病“交手”的經歷和各地普遍性的培訓,加上網絡大量的宣傳普及,大部分養殖戶、獸醫對于豬腹瀉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從而能夠做到更好的預防與治療。 對于豬腹瀉病的防控,要首先找到其誘發因素,杜絕傳播源,然后“對癥下藥”。對于場內傳播而言,可以在地面上撒石灰消毒,母豬舍保證有一段時間的清空,進行徹底的消毒滅菌處理。場外傳播則主要是場與場之間,之前國外做過一個實驗,上游場的病菌可經過風向傳播至下游,直到11公里后仍可檢測到;而且車輛、人員之間,也會帶來病毒的傳播,所以養殖場之間間隔要足夠,同時做好封閉工作。 綜合來說,合理控制溫度和通風、控制補欄數量避免無空欄時間、母豬產前合理免疫并對免疫效果進行評估,做到這幾點,基本上可避免仔豬腹瀉。 4、現在中小養殖戶接受的獸醫服務多是獸醫經銷網點坐診、或上門提供解剖與基礎的化驗診斷服務。未來的中小養殖戶需要什么樣的獸醫服務呢? 答:對于中小型養殖戶而言,技術最為重要。大型豬場有專業獸醫服務,而中小型散戶多以家庭養殖為主,并沒有專業的獸醫時時關注動物的健康情況。為中小養殖場提供服務,可以從這三點出發: 第一是提升養殖場管理人員的思想理念。中小型養殖場管理人員更多依靠個人經驗,而非專業的技術指導,所以很難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的飼養流程,導致管理不科學、無原則; 第二是完善獸醫服務體系。利用網絡工具,獸醫通過觀看實時視頻、圖片等判斷疫病情況,遇特殊情況時現場診斷。這樣可節約獸醫時間,提高效率。 第三是價位合理。中小型養殖場比較注重成本,需要有臨床經驗的獸醫能夠通過觀察病癥,將疫病縮小范圍,鎖定某種或某幾種疫病,從而減少檢疫項目數量,節約開支。 5、我們認為新一代的獸醫技術服務模式是互聯網+實驗室檢測+現場診斷+技術培訓+疫情提醒,對此您怎么看? 答:檢測結果一定要與現場癥狀、病理、表現、生產成績相結合來得出最終結論。現場癥狀是基礎,實驗室檢測是確認,不能完全以檢測結果來斷定疫病。 互聯網注重理論普及,是一種很好的傳播手段,對于普及知識來說是有好處的。但作為獸醫,還是要學會實地操作,去現場、去實驗室動手實踐,培養手感。 現在國內外都出現了養殖管理軟件,人工輸入癥狀描述,系統自動生成結論——比如50%是a病,70%是b病等。這存在著一定的科學性,但還是要基于現場情況,癥狀描述必須精準,才能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養殖場使用互聯網與獸醫聯絡、視頻看病,這個要實現,需要足夠的硬件能力保障。養殖場大多遠離市區,硬件配置相對較差,導致網絡不太穩定。之前我們就曾出現過一次網上視頻與養殖戶對接,但由于網絡關系,總是音頻視頻錯位、斷線等。現在可能較之前好些了,以后隨著網絡的普及,這個情況應該會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