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正在進行時--發酵工藝控制要述

  [復制鏈接]
61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21:16:46 | 只看該作者
2,        滅菌,只不過是消毒的目的之一,而且,站在工業角度看,它還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工業強調成本,也就強調產品穩定性,也就強調過程可重復性,則無菌只是發酵的開始,是為發酵過程服務的,在這一點看,它還遠,沒有“取樣分析反饋”體系重要。
3,        在生理上說,消毒的另一個目的,是使有機質,特別是蛋白變性----也就是盡可能破壞結構,使微生物便于利用。可以用反例證明:
如果僅僅是去掉雜菌的影響,那么,在不太嚴格的場合,如固體發酵(固體發酵是發酵工程中比較特殊的,由于沒法實現充分攪拌,所以,“群體代謝累加效應”不明顯,染菌問題就沒有液體深層發酵嚴重)時,加大接種量即可取代消毒過程,實際上,即便接種量加大到原來10-20倍,發酵還是會失敗----原因就是原料沒變性,微生物不吃。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21:36:33 | 只看該作者
4,        第三個目的是使培養基歸零----讓每批配料,都因為熱的化學作用,被“破壞”到盡可能一致的狀態。這是消毒作重要的目的----當然,也絕不可以認為消毒強度越高越好----的確,消毒是越徹底越好,實際上,徹底和強度沒有關系的,相反,消毒就是要實現盡可能低的強度下的徹底滅菌與蛋白變性,以及培養基歸零。
前面不停的說到,發酵過程工程師唯一的工作,就是彌合工業盡可能的量化和復雜系不可量化之間的矛盾,要實現這一點,就要盡可能嚴格,一致,整齊劃一,所以,這個目的,就是消毒的最大目的了----相比之下,滅菌倒是其次的其次。
怎么做到低強度徹底滅菌呢?為什么要做到低強度徹底滅菌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一個優秀消毒工的消毒操作實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發表于 2012-12-6 22:04:11 | 只看該作者
:hua:

點評

謝了。  發表于 2012-12-6 23:39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22:50:57 | 只看該作者
在這里有一個容易誤解的問題,就是培養基歸零和過度消毒----培養基,按照發酵過程工程的設計理念,最少有三層,即,即時營養,延續營養和緩釋營養(刻意的設計進去緩釋營養,是除了成本考慮外主要的培養基固形物來源原因----這個原因比成本要重要的多,在以后的全成本核算部分,我們會看到,動力部分會占到總成本30-40左右,相比下,培養基成本所占份額太小,壓縮培養基成本,造成產量降低或發酵周期延長,從來都是得不償失的),雖然設計配方時,考慮到了通過消毒的問題,但是,為了平衡培養基和溶氧之間的關系,培養基營養所留余量是很低的----也就是說,過分的消毒會影響培養基,影響部分是即時營養和延續營養這兩層----對緩釋營養影響不大。這樣,過分消毒就等于某種程度的更改培養基,也就是更改工藝(工藝更改對過程及產品穩定性影響大部分是負面的,而且,更改程度的平方和最終結果成正比----這兒有一個公式,可以看出,影響是很大的。
F(X)=(1+M)2-1
其中,M為更改度,總是取正值。
之所以取平方,是因為工藝的更改,除了工藝本身的變動,還使得工藝可操作性隨更改而變動----這個公式在評價工藝穩定性上會經常用到,望注意。)
為了防止過分消毒對培養基的影響,一般車間消毒工的績效工資是和最后放罐總十億相關的,我們已經知道,消毒效果與積分溫度無關,而與充分對流有關,則一個優秀消毒工總會在控制泡沫同時,平穩且充分進汽,初期激烈攪拌,減短升溫時間的。比較極端一些,在充分攪拌后,甚至適當減少保溫時間,對消毒也沒有太大影響----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是“管道”,什么是“容器”,做到充分對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22:51:15 | 只看該作者
在沒有數控的時代,老消毒對自己的罐批自負,且追求高效價以實現較高的獎金,或為車間節約,或,實現自己價值?誰知道呢,反正就有這樣挑戰極限的人,做挑戰極限的事---用118℃,14分鐘消毒,實現連續無菌----當然,這些技巧只是在老消毒哥幾個事后交流中透露,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扯皮,是不會在大面兒上說的。
這在實際上說明,消毒原理是對流充分和蒸汽冷凝放熱,認識好這一點,把握好“管道”和“容器”,是干好消毒的關鍵。
在消毒角度對染菌做一個總結,就整個系統來說,把握原理,占據高度,搞好銜接,這三條,是解決染菌的關鍵。

點評

說得好----進一步說,讓每一點充分但不過分的變性,就達到了“歸零”。  發表于 2012-12-6 23:51
就是讓熱力到每一個菌體身上,嘿嘿,不能夠有漏網之魚。  發表于 2012-12-6 23:4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23:38:18 | 只看該作者
下面兩講目錄

1.2發酵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

第四講
1.2.1系統工程的特點
(面對復雜系,應用多種角度評估)
(1,結構性----新功能的產生)
(2,全息性---體系相套,3,自起源自組織性,4,群體代謝積累效應)
(復雜不是由簡單演化或疊加或構成,實際上,簡單是復雜的特例)

第五講
1.2.2發酵過程控制最外在表現是染菌率
1.2.3在系統觀點上看染菌控制

點評

第四講,系統工程特點,個人認為是難點。  發表于 2012-12-6 23:39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7
發表于 2012-12-6 23:46:25 | 只看該作者
前面是預熱,現在到了正題了,呵呵。

點評

呵呵,很多事情,只有找到了根源,有了根基,才會發展壯大。  發表于 2012-12-6 23:57
自起源自組織,是我一切“推論”的理論依據----其實不是“推論”,是總結。  發表于 2012-12-6 23:5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于 2012-12-7 00:16:17 | 只看該作者
1.2發酵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
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和一條船的船員,有什么區別?有的時候,我思考這種貌似無聊的問題,我想,大概的區別是在這兒:
一條船的船員,大概會知道這艘船的邊緣在哪兒,更知道這艘船之外,還有廣闊的空間----起碼,他知道,這世界并不比這艘船小。他不會就頑固到真的相信這艘船就是這世界的全部----尤其是當這艘船很小的時候。
其實,就是他想自欺其人也做不到----他對他每時每刻也離不開的這艘船的認識,就是通過“世界很大,船很小,這艘船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這個假設(只能先說它是假設哈,因為不能被證明),來實現對這艘船的界定和更深層次的認識的----畢竟,他要操縱這艘船的----和他的同伴一起。
科學,也很小啊!相比這個世界,也相比我們自己的思想。而且,我們對科學本身的界定,也是通過“世界很大,船很小,這艘船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這樣的方法實現的呀----有沒有上帝,沒法用科學證明,也沒法用科學反駁。不存在的東西是怎樣的“存在”或“不存在”,也是無法被科學所描述,即便是在物質世界,一切未知尚存在于未知之中時,不也是“非科學”的嗎?
就是在已知世界,科學又怎么能描繪復雜呢?科學又怎能(接近真實的)模擬復雜系呢?
為什么時時用著“世界很大,船很小,這艘船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來界定科學的,就在科學這條船上的我們,非要把科學當成這個世界的全部呢?為了維護這個明顯的錯誤的“觀點”(其實甚至都不算觀點,它太難自圓其說,這不是“觀點”,只不過是個“迷信”),我們甚至固步自封,不敢走到這艘船的邊緣去看一看,走到科學的邊緣處,發現它的局限,看一看科學之外美麗的世界----再回過頭來看這艘船,就會更加認識它的價值----它,居然是在如此美麗的世界里遨游啊!
如果說我和一般的科學工作者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不迷信科學!不迷信科學,所以才能更好的利用科學,利用它的方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于 2012-12-7 00:40:18 | 只看該作者
我們把世界分成科學和不科學的兩部分,本身就指明了科學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的啊。然后,再利用“科學”和“非科學”的對比,來駕馭和使用科學的手段,來描繪這個世界可以被“刻意”描繪的部分。這樣做,本身就是有局限的,它的起點,是基于“簡單”上的,這個前提本身不錯,但繼續推論,使用形式邏輯推論得到的結論,就是錯的了。因為討論/推論方向,是錯的---它搞反了。
世界的本質是復雜的,簡單是發雜的一種特例,一種存在形式;而不是,世界的本質是簡單的,復雜是簡單的某種疊加----如果如此,那么這種疊加就變得不可理喻了。
從開頭到現在,其實一直就在講一件事,就是“發酵是一個系統工程”,講這個人人都在說的話,在此,不做定義比較了,原因是,在簡單系里,系統工程這個概念是否提出,是一個需要不需要畫蛇添足的問題,只有到了復雜系,系統工程及系統工程思路才變得不可或缺,而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系里給出的定義就沒有意義----要描述一個人或整個人類的特點和性格時,像希臘某先哲給出的人的定義“人是兩只腳但不長羽毛的動物”就沒有參考價值了----這時候,需要的是描述或歸納性總結的定義,就像對“微生物”這個概念進行定義一樣。----我早說過,復雜系在系統工程里進行控制時,其邊緣是確實存在,卻不可簡單描述,或不可精確描述的。
一旦真的需要系統工程思路,也必然是多角度,相對柔軟的,應用多套價值評價體系進行描述和控制----而這個系統工程思路里,本身就該包含復雜的成分,才能有效控制。
下面也不對復雜系做簡單描述----對復雜系進行簡單描述本身就是錯的,理由參見蘇格拉底對人的這個定義的缺陷,也不類比,就我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和發酵相關的部分,依次講幾個復雜系的特點。然后,講發酵體系的復雜性----也是不羅列,不搜刮,泛泛的描述性的講,不求全,但求可以講深一點。
在體系的1+1大于2上,不展開----因為太過明顯的東西,實際上沒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于 2012-12-7 01:42:2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講------------
1.2.1系統工程的特點


現實中的系統工程,都是面對由復雜系和簡單系層層疊加而成的新的復雜系時的工程手段,同時,此時的系統工程及其系統工程思路,也必然包含有復雜成分,而和其面對體系,共同構成新的復雜系。有時,這個新復雜系本身也就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發酵工程。發酵工程所包含的簡單系為設備等,所包含復雜系為細胞群及其代謝,面對細胞的系統工程包的復雜部分為“取樣-分析-反饋”體系的分析部分,這樣構成發酵工程后,發酵工程這個復雜系又成了面對產量(或產值,或利潤--- ---)的一個新的體系,一個新的系統工程。
從工作形式上說,系統工程是用復雜控制復雜的過程,由于其簡單部分依照簡單疊加方式構成結構,實際上并非系統工程重點或特點,則系統工程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復雜系的性質上。
其主要特點為:
1,        結構性----結構決定或對應功能及新結構新功能的產生
2,      全息性---體系相套使然,
2,        自起源自組織性(含外延不確定性,含不可測性,時間跨度無限性或時間無限的形成),
3,        群體活動時積累效應
這些特點構成了進行系統工程控制的過程工程人員,始終要保持的警覺“凡是不可以在局部解決的局部問題,都是更大范圍內全局問題”的基礎。
下面分別講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3 13:14,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