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正在進行時--發酵工藝控制要述

  [復制鏈接]
51
發表于 2012-12-3 08:29:22 | 只看該作者
孤城老師辛苦了,搞到這么晚,休息下吧,支持您!!!

點評

謝謝,今晚休息,明天繼續了。  發表于 2012-12-3 09:40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發表于 2012-12-3 08:30:06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發表于 2012-12-4 21:16:42 | 只看該作者
感謝樓主的分享,收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于 2012-12-5 23:28:03 | 只看該作者
剛坐下,先整理著,待會兒發上。----把上一講講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00:24:41 | 只看該作者
1.1.3.2過程控制(工段間配合)與無菌的關系
首先,設備是無菌且正壓的,在消毒,接種過程中,消毒是無菌的前提,相對染菌率(占總染菌率的百分數),大概40%左右。接種造成染菌,大概接近0%----如果一個車間因為接種造成染菌,那它的菌種室干脆解散了算了。由于消毒問題將在下面一節深入展開,在此看一下其他60%左右的染菌構成----這一部分染菌,除了種子帶菌(相對染菌率越占不到10%),絕大部分是因為崗位間配合造成(其實包括種子帶菌,也是由于配合造成----菌種室有用發酵液選育或優化種子的工作,以及被發酵過程工程師要求進行調整的義務。這部分和外界接觸,是造成染菌的原因----完全從沙土管,凍干管,孢子等休眠狀態,封閉擴大,培養的閉合狀態,是不會造成染菌的。原因是因為種子帶菌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致命的,所以菌種室的無菌級別是遠遠高于車間的,而菌種人員的無菌意識,也遠遠高于其他崗位。還是那個道理,如果菌種室封閉運作時都能染菌,那你就只好解散它了。),下面通過相對染菌率表格,講一下各個崗位配合與染菌的關系。
消毒段      40%(消毒不徹底或為追求高產使用不規范手段,或概率問題)
接種段      0%
菌種帶菌  10%(菌種復壯或工藝調整)
看罐段      30%(補料,取樣,跑冒滴漏,泡沫頂罐)
無菌室      10%(取無菌樣)
其他未知    10%
(以上是某大公司對各車間歷次染菌分析統計結果,相信具有一定普遍性。)
做一下解釋:
首先,車間總染菌率是很低的,大概3%左右(高于5%就嚴重不正常了----重復上文里的,畢竟,設備是按照為了不染菌而設計的,而不是按照要染菌來設計的),由于概率上講,染菌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所以,消毒段占到總責任的40%也是不高的。消毒和看罐是直接面對發酵罐的,而所有染菌問題都是在罐上體現的,那么看罐段引起染菌的幾率和消毒對等也就不奇怪了。那么,為什么看罐段會略少于消毒呢,原因在于,按照經驗上講,會劃定一個時間段,比如,長周期發酵,46小時前染菌,就是消毒的責任,46小時后,就是其他責任----主要是看罐----其實這個分法是武斷的,但是,他也說明一件事,就是看罐承擔責任的時候,菌體已經長得很高了,由于群體代謝的積累效應(“群體代謝積累效應”,這個以后還要講到)對雜菌的抗逆性就很高了,構成了一部分染菌在統計上“沉默”----這是內在原因。
消毒染菌是必然的---只要有染菌率,就和消毒多少有點關系,因為消毒就是干這個活的----消毒段染菌,原因往往是獨立的,就是消毒工段的事,這個下一節講。現在看一看其他環節。
看罐段造成染菌,是另一大原因,如果加上因為菌體量大而抗逆性強,沉默掉的染菌率,我認為由看罐造成的染菌會大得多,肯定要大過消毒段。分析原因,從統計上看,基本由于取樣造成染菌幾率也不大,而跑冒滴漏造成染菌和泡沫頂罐染菌就比較多,補料過程染菌是最大原因。
在整個染菌分析中,取樣是看罐和無菌室共同操作,嚴重跑冒滴漏和泡沫頂罐是大事故,是必須避免的,而補料過程,實際上是消毒工段和看罐工段共同完成的----可以看到,除了嚴重的操作失誤和生產事故,染菌發生原因是在工段間結合部的。
(實際上,廣義的說,整個設備系統,就是不停的,連續的由消毒工段消毒,然后交給看罐工段的----整個設備就是由結合部構成,整個工藝過程就是一個工段間配合過程。)
無菌室取樣造成染菌遠遠低于10%,而無菌室不獨立操作,無菌室接觸設備,是與看罐段結合進行的。
菌種帶菌----我們已經知道,常規封閉培養不造成菌種帶菌----即便發生菌種室內染菌,一般概率在2%之下,而且也會被菌種室常規處理給內部消化,不會造成發酵染菌,那么,菌種帶菌是怎么發生的呢?
前文說到,發酵過程是連續菌種,發酵過程和后處理的核心,則,發酵過程工程師有權力,同時,也是義務,要求菌種室更改培養工藝(具體原因設計到前文提到的DNA純與蛋白純關系,還有群體代謝積累效應----在下一講后半部分講述),并會建議菌種室把偶然高產罐批發酵液選育以后的生產種,這就打破了菌種室的封閉培養過程。
同理,染菌隱患還是在結合部發生。
綜上所述,除了消毒操作外,所有染菌隱患都在工段結合部發生,所以,要治理染菌問題,必須,也只有兩個解決方法:
1,        人員專業化----發酵人員一定要有行業特有的配合能力,對這個配合能力的高要求,是化工和機械制造所不可想象的,而里面的配合技巧,尤其是默契部分,其他非語言交流部分,更是要從嚴格培訓和長時間積累而來的。
2,        要有一個或一組,一隊,一群----隨便吧,反正得有,最少一個----具有相當高度和全局組織能力的內行的發酵過程工程師統管全局,并且,要有相當的權威,才能使全廠順暢運作。
這不僅僅是處理染菌問題的方法,也幾乎是解決一切發酵生產問題的方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00:44:39 | 只看該作者
1.1.3.3消毒和消毒工與無菌的關系(實戰消毒原理和技巧)
每個消毒工培訓時,都會面臨一個經驗公式,這個公式大致表明,不同溫度下,多長時間,面對純水溶性培養基,芽孢桿菌死亡率是多少----最后,會推出一個有用 的結論----在121℃下,25分鐘,消毒成功率為99.9%。加5分鐘余量,就成了1公斤消毒半小時的來歷。
但實際上,這個公式和結論都是錯誤的。
這個公式的前提是錯的,原理是錯的,結論也是錯的----按照這個公式進行消毒工作,是消毒失敗的原因。
你們想想,染菌率低的消毒工,哪一個是按照這一套來干的呢?為了防止過分消毒而嚴重破壞培養基,很多公司的消毒工獎金,不僅僅和染菌率掛鉤,還和總校價掛鉤,那么,你們見沒見過十幾分鐘118℃消毒不染菌的消毒工?而同時,他的同事卻再用121℃半小時卻走不出染菌的陰影呢?
原因有二,首先,生產用培養基不是純水溶的,它包含有大量固形物----它不能近似成純水溶狀態。其次,設備內傳熱方式,與給出公式假設無關---實際上它用對流,而不是傳導。
下面,還是用層層剝洋蔥的方法,先給“消毒”正名----什么是消毒,再解釋消毒的作用,然后講工業化消毒的真正原理,最后講實用技巧(會引入另外兩個概念,管道和容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09:00:36 | 只看該作者
那么,歸根結底,什么叫消毒呢?
我們先看一下《微生物學》----不管是哪個版本,其實都一樣----對消毒(及滅菌)的定義。
消毒:使用化學和物理手段,殺滅或去除微生物營養體的過程。一般的,只殺滅可代謝微生物,而不作用于休眠體,如芽孢或孢子。
滅菌:使用化學或物理手段,殺滅一切微生物個體,以得到無菌狀態的過程----嚴格意義上講,滅菌過程就是針對孢子和芽孢等休眠體的,所以程度比消毒深的多。一般的講,滅菌常用手段是高壓蒸汽,其他如化學消毒劑,輻射,干熱法都被懷疑不可靠。
如果翻看《生理學》或其他醫學文獻,得到的對消毒和滅菌的定義----尤其是消毒的定義,基本差不多。
還有呢?沒了。那么,有沒有感覺不僅僅這兒定義的“消毒”和生產上格格不入,而且,就是把這個“滅菌”和生產上的消毒比,也有點八竿子捅不著的感覺呢?
醫學上的消毒,只要殺滅營養體,就可以大致完成諸如普通手術,器械安全,環境安全等目的了,原因是人類及其他高等動物,往往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免疫系統,所以消毒的強度是很低的。但是,微生物沒有組織分化,沒有免疫體系,所以,要完成一般的理科的微生物實驗,就要求強度比“消毒”大的多的預處理----就是“滅菌”。以上關于消毒和滅菌的定義,分別是醫學和微生物學給出的,而醫學和微生物學,同樣屬于理科的范疇,它們擁有類似或相同的價值觀,在理科人員握有發言權的情況下,給出這樣的定義就不足為奇。
但是,發酵不屬于理科,發酵屬于工科----實際上,發酵不是微生物學的分支,發酵是化工,系統工程應用微生物學手段實現工業目的的過程,是標準的工科----跨行業的工科。我常說,工科和理科的區別,大致相當于理科和文科的區別----如果非把工科劃歸理科,那么,工科就是理科中的理科----微生物學和發酵工程,就是這么個關系。
工科人員,手里握著兩樣東西,一樣是董事會的資本(你說是全社會的社會資源也行),另一個,就是車間工人的生命----用理科思想來理解發酵的預處理,來理解消毒,肯定是格格不入,緣木求魚的。
這就是理科給出的滅菌公式實際上,雖然被很多發酵工程書籍所引用,但卻沒有任何意義的原因。
那么,怎么給出一個工科的定義呢?或者,發酵工程中,消毒工,消毒工段,它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你一個公司,每個車間,給十幾個消毒工發工資,發獎金,發制服,配備工具,消耗耗材----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回答這個問題,就定義出了什么是“消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發表于 2012-12-6 15:27:01 | 只看該作者
雖然不了解發酵行業,但看到這么詳盡的資料,還是感謝孤城先生的辛苦。
先收藏起來,再請教專業人士

點評

呵呵,謝謝了。  發表于 2012-12-6 19:12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21:15:51 | 只看該作者
消毒:(工業意義)使用活蒸汽為手段,以蒸汽冷凝放熱為原理,利用對流傳熱,對空設備或培養基進行預處理的過程。與處理的目的,為滿足工業級滅菌,使原料充分變性以可以使微生物開始利用,并把每個批次開始前的生化狀態----也就是發酵起點,盡可能歸零。這,就是我,給消毒做的定義----從這個定義看,消毒,或工業級的消毒的目的,是滿足工業生產,則其強度,比理科定義的滅菌,要大得多,比消毒,更是大得多。
里面有4個關鍵點,現在依次展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于 2012-12-6 21:16:20 | 只看該作者
1,        原理是活蒸汽冷凝放熱,而理科的滅菌只強調溫度和時間---其實,由于生產培養基含有固形物,實際上溫度和時間滅菌是不夠的, 這是第一個不可相信滅菌公式的原因。另一個不能相信滅菌公式的原因是,在實際操作中,顯示溫度是積分溫度,在長寬高三維立體微分上,每個點的溫度未必為顯示溫度。由于所有設備都是大小不同的容器,即便真正的管道,由于半徑不能近似為0,所以實際上只有少數幾個部分可以看做管道,這種微分點溫度低于顯示值的現象,就更為常見----即便沒有明顯誤操作時,還是會出現的。
(什么是“容器”和“管道”呢?在消毒上講,只要容積不能等效為0的設備部分,不管它是管道還是閥門,還是容器還是其他設備部分,都看做容器,只要容積可以等效為0的設備部分,也不管是啥,它就是管道,管道消毒的難點是沒有容積可以壓縮,往往形成低溫----顯示溫度----假壓,容器的難點是有容積可以壓縮,結果進汽有可能在充分攪拌前已經和液體混合,結果形成非對流傳熱的高溫假壓。
這樣的實例,提兩個。
管道消毒假壓,比如比較小的容器,如消過濾器時,冷凝水充盈,頂住進汽,壓力很大卻溫度很低,不管怎么加大進汽和排汽,總是不能解決----尤其是管道實際半徑太小時,就特別明顯。“消毒”完畢,過濾器里全是冷凝水。
實例的處理方式是,利用關聯最近的容器做冷凝罐,反消過濾器,把冷凝水留在容器里----這不是創新,應該是每個合格消毒工必有的思路和素質----他們應該對消毒有深刻理解,并對設備及管道走向了如指掌。
大罐進風管道,直徑較粗,如果進汽太小,管道內培養基是被罐體內物料燙熟----進汽全部在管道內冷凝,不能在管道內形成有效對流,更不能穿過管道后在罐內形成有效湍流,則此時消毒不徹底,染菌幾率接近100%,但具體卻看不出操作問題。這時如果消毒工沒有理解,他自己也找不到原因----消毒工一般喜歡小進汽小排汽,原因是這樣產生泡沫幾率小。
實例處理方法是協調各液面下閥門進汽量,并適當加大進汽和排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2 12:2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