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樓主: sdjgq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小動物疾病防治

[復制鏈接]
21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15:45 | 只看該作者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0腫瘤病  概述

流行發病率 腫瘤的病因 腫瘤的分類

  腫瘤(tumor)是畜禽機體中正常組織細胞,在不同的始動因素與促進因素長期作用下,產生的細胞增生與異常分化而形成的病理性新生物。它與受累組織的生理需要無關,無規律生長,喪失正常細胞功能,破壞原器官結構,有的轉移到其他部位,危及生命。腫瘤與“組織再生”或“炎性增生”時的組織增殖現象有質的不同。當致瘤因素停止作用之后,該新生物仍可繼續生長。
  腫瘤組織還具有特殊的代謝過程,比正常的組織增殖快,耗損動物體大量的營養,同時還產生某些有害物質,損害機體。腫瘤是機體整體性疾病的一種局部表現。它的生長有賴于機體的血液供應,并且受機體的營養和神經狀態的影響。

流行與發病 犬貓的腫瘤隨著飼養數目的增加而日益增多,也越來越引起獸醫和人醫的高度重視。當前許多科學工作者尤其重視犬、貓腫瘤的發生。這是因為它與人的腫瘤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發生部位來看,據美國和加拿大12個獸醫學院統計(1971)表明,犬皮膚腫瘤占首位,其次是乳腺瘤;貓血液淋巴病占第一位,其次為皮膚腫瘤。據群體抽樣調查,估計每年犬患惡性腫瘤為381.2/100000,貓患惡性腫瘤為155.8/10000。某些品種犬惡性腫瘤發病率極高,如斗牛犬、圣伯納犬、德國牧羊犬、大丹犬、拳師犬等。

腫瘤的病因 腫瘤是一種比較常發的疾病,其種類繁多,病因也不盡相同,因而也有很多病因學說。這些學說只能解釋這種或那種腫瘤的發生,而不能以單一的學說來解釋各種腫瘤的病因。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通過腫瘤的流行病學的研究、實驗性腫瘤的復制、生物因素的分離以及腫瘤發生學和形態學等方面的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對腫瘤發生原因有了一些了解,但還不十分清楚。腫瘤的發生原因和其他疾病一樣,也有其發生的外因和內因。今從兩方面原因作介紹。
  1.外因
  (1)物理因素 如機械性刺激、溫熱、紫外線、電離輻射等。這些因素長期刺激機體可能引發腫瘤。
  (2)慢性刺激 有些慢性炎癥及經久不愈的潰瘍病灶,以引起上皮的過度增生而發生癌變。如胃潰瘍的邊緣發生癌變的百分率比正常高。
  (3)化學因素 許多化學物質有強烈的致癌性,如多環碳氫化合物,亞硝酸鹽類、偶氮化合物、某些烷化劑、霉菌毒素等。
  (4)生物因素 主要為病毒病因,可分RNA和DNA腫瘤病毒兩大類。貓白血病病毒(FeLV)、貓肉瘤病毒(FeSV)和雞肉瘤病毒(ASV)均為致腫瘤RNA病毒。FeSV需要在FeLV的參與才能產生貓淋巴肉瘤。ASV可引起犬貓腫瘤;犬口腔疣狀病毒為致腫瘤DNA病毒,可引起犬口腔粘膜和舌多發性疣。
  另外,寄生蟲與腫瘤有關。如血紅旋尾線蟲(Spirocera lupi)可致犬食道和胃腫瘤;肝片吸蟲可引起犬貓膽管癌。
  2.內因 在外界條件的相同情況下,有些犬貓發生腫瘤,而另一些都不發生腫瘤,這說明了外界的致癌因素只是引起腫瘤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些內因包括動物種類、遺傳特性、免疫反應性、年齡和內分泌系統等。這些因素決定了動物機體對致癌因素的易感性和抵抗力。

腫瘤的分類 腫瘤的分類方法繁多,尚欠理想。目前多數學者主張根據腫瘤形態學及腫瘤對機體的影響即腫瘤生物學行為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良性腫瘤,常稱為瘤,再加上組織的來源和部位,如皮膚纖維瘤、軟骨瘤、脂肪瘤等;惡性腫瘤的命名常分為幾種。凡來自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為癌(cancer),加上組織來源和部位,如眼鱗狀細胞癌、腺癌;凡來自間葉組織、淋巴組織、網狀組織和骨骼的惡性腫瘤稱為肉瘤,同樣加上組織來源和部位,如纖維肉瘤、淋巴肉瘤、脂肪肉瘤等;對部分的惡性腫瘤,因其組織來源不是屬單一或者無法肯定,則加上“惡性”二字,如惡性畸胎瘤、惡性淋巴瘤(白血病);還有個別惡性腫瘤來自少數幼稚組織,如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等。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22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17:59 | 只看該作者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0腫瘤病  診斷和治療

腫瘤的診斷 腫瘤的治療

腫瘤的診斷 犬、貓腫瘤的診斷常受到被毛長而影響觸診。能否早期確診,對治療效果和預后密切相關。因此,腫瘤的診斷是極為重要的。獸醫常用的診斷方法有以下幾種。
  臨床表現 臨床上出現腫脹或膨大、不能愈合的潰瘍、異常的血樣分泌物和區域淋巴結的腫大均為診斷上重要的征候。這些都可以通過視、觸診來進行,不僅可顯示其特征,且可從主人得知腫塊生長之快慢,了解其全過程。良性還是惡性腫瘤可從表3—1認真比較。

觀察項目
良性腫瘤
惡性腫瘤

生長速度
生長緩慢
生長較快(也有少數慢)

生長方式
膨脹性生長,邊緣清楚,有界限,體積過大時,表皮有時有潰瘍
浸潤性生長,邊緣不清楚,常見壞死或潰瘍

外形
有被膜,表面光滑、整齊,有的帶蒂,多數具有移動性
無被膜,表面不整齊,多數無移動性,周圍組織受破壞

轉稱性
不轉移
轉移(一般沿淋巴或血循環轉移)

切除后對全身影響
整塊切除后,一般不復發,一般不出現全身癥狀
常復發,并常影響全身狀況,以致死亡


X射線診斷 X線透視和攝片有助于診斷犬、貓體內或頭、頸和四肢腫瘤的位置與大小,并協助斷定其性質及與領近組織的關系。國外小動物醫院已將X線檢查作為常規方法。為了確診腫瘤之形狀、大小可作斷層掃描攝片。對很小的腫瘤還需要用造影技術才可望診斷。
  放射性同位素診斷 常用同位素有131碘、198金、32磷,分別對診斷甲狀腺癌、肝癌及眼部癌腫有一定價值。放射性同位素診斷已成為腫瘤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通過口服或注射某些能特定積聚于某臟器或腫瘤的放射性同位素,然后以一定的儀器在體外追蹤其分布情況。
  超聲波檢查 獸醫應用的超聲波儀有A型、B型。后者所形成之圖像清晰,可以診斷腫瘤之位置、大小、甚至性質(密度、是否含有液體)。用法雖簡單但也可能誤診。常用于診斷乳腺癌、肝癌、卵巢癌。因此,此法用于鑒別囊腫或實質性腫塊有較好的效果。
  內窺鏡檢查 人醫方面已根據人體各器官的形態、位置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內窺鏡,如直腸乙狀結腸鏡、胃鏡、支氣管鏡、喉鏡、腹腔鏡等。比如纖維胃鏡,它有一條裝有燈光和旋轉反光鏡的長光學纖維管。通過它不僅可看清胃壁的內部結構、病理變化如潰瘍、出血灶、腫瘤組織,還可作攝影,或進行活檢(指采集病理組織樣塊)。國外獸醫使用內窺鏡已在大、小動物身上作了廣泛推廣。不過操作者需要經特殊訓練,操作必須細心,以免損傷某些內臟。
  病理形態學檢查 是目前確診腫瘤的可靠方法,包括細胞學和組織學兩部分。臨床細胞學檢查可通過穿刺方法獲取體內腔液體,或皮膚、淋巴結、骨髓、肝脾、腎及胃腸等活組織,進行涂片顯微觀察。組織病理學檢查,通過手術切除、活組織穿刺采集或死后剖檢等方法,獲得病理材料和作組織切片檢查。此類檢查有可能促使惡性腫瘤擴散,故最好在術前短期內或術中施行。
  免疫學檢查 近幾年,免疫學檢查發展很快,是一很有希望的腫瘤檢查方法。主要檢查來自體內腫瘤的胚胎抗原、相關抗原及病毒抗原。獸醫臨床常用免疫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診斷牛的白血病、雞立g氏病和犬、貓白血病。放射免疫測定法是應用放射性核素的靈敏性和免疫反應的特異性相結合的測定方法,靈敏度高。單g隆抗體技術進一步提高了特異性和靈敏性。

腫瘤的治療 迄今為止,手術治療腫瘤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包括根治性手術、姑息性手術和探查性手術等。它可與其它療法如放射療法一起綜合治療腫瘤。現重點介紹手術療法。
  術前注意事項
  病畜狀況 除動物的全身狀況外,獸醫必須考慮腫瘤的生物學行為、位置及程度。手術之前要全面而客觀地估價患病犬貓。多數患有腫瘤的動物均為老年動物。這些動物除患腫瘤外,很有可能還患其他系統或代謝性疾病。因此必須進行詳細的病史調查和體格檢查。同時還需作血常規、心功能、腎功能及肝功能等方面的檢測。重要的是要弄清腫瘤范圍,以確定其是局限性、侵蝕性還是轉移性。仔細檢查淋巴結,估計有無轉移。骨近端腫瘤時應作X線檢查觀察有骨侵蝕。多數患病動物應作胸X線檢查。尤其懷疑向肺部轉移的腫瘤。肺部轉移灶直徑小于肺的大血管時,其X線往往檢查不出來。故胸部X線征象“陰者”者不能保證沒有轉移。
  診斷與預后 確診后,應確定是否采用手術治療。要考慮腫瘤類型、有無轉移、腫瘤部位、術后動物外貌與功能等。多數犬皮膚腫瘤是良性的。老年犬皮下脂肪瘤與乳頭狀瘤如不是很大、未影響運動和面容、也無疼痛,一般不需作手術切除。否則,動物可能難耐受手術。
  術中管理
  麻醉 癌癥犬貓的麻醉護理基本上與老或體弱的動物一樣。某些部位的腫瘤可作硬膜外或區域性神經阻滯麻醉。但多數腫瘤,尤其屬惡性或病理檢查有問題的腫瘤切除不用局部浸潤麻醉。因為局部麻會使腫瘤結構變形,造成顯微鏡下難以辨認。另外,實驗研究認為局部浸潤麻醉引起潛在性轉移。
  手術方法 圍繞腫瘤作大面積術部準備,一定要比計劃切口范圍的大得多,讓術部大暴露,有助于在切除腫瘤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接觸和損傷腫瘤組織。無菌性外科手術技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癌癥手術,動物常因衰弱與免疫抑制,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因此,應盡量減少手術的感染的機會,并應在術前使用抗生素。術中,應盡量少地或輕輕地觸摸腫瘤組織。廣泛的手術損傷會引起腫瘤的細胞脫落到創內或進入全身循環。過多地觸摸腫瘤,或簡單地注射生理鹽水,也可導致大量的腫瘤細胞及團塊的脫落。一旦腫瘤組織切除掉,就用生理鹽水清除創內脫落的腫瘤細胞。
  切除腫瘤的邊緣應注意至少切除1cm寬的健康組織,并對健康邊緣的組織作組織學檢查。要是皮膚切除過多、無法縫合起來就可作開放療法,依靠肉芽組織生長填滿。
  術后護理 許多腫瘤可按常規外科手術加以切除而不需特殊的術后護理。但也有一些腫瘤則需特殊藥物治療。例如外科切除功能性胰腺β細胞癌(functional beta cell adenocarcinoma)能產生不同時期的功能性糖尿病,則要緊密監視血糖的變化,可能最終要用胰島素治療。對犬、貓甲狀腺腫瘤摘除后需用甲狀腺素治療。如甲狀旁腺也切除還應考慮鈣的補充。對于各種胃腸道腫瘤的手術切除動物,術后應給予特殊的飼料,并采用軟化糞便的措施。必要時,還應用咽造瘺插管和胃造瘺插管術。胸腔腫瘤,必須用胸腔引流術。總之,對腫瘤手術的護理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能放松,確保手術的成功。
23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20:07 | 只看該作者
.3小動物普通病
6.3.10腫瘤病  小動物常見腫瘤病治療(一)

乳腺腫瘤 陰道與前庭腫瘤 子宮肌瘤 環肛腺瘤

乳腺腫瘤(Mammary neoplasm)
  【病因】 乳腺腫瘤主要見于母犬,約占總腫瘤數的42%,占生殖系統腫瘤的82%。常發生于10~11歲母犬,2歲以下犬少見。純種犬發病率高。良性腫瘤約占52%。惡性腫瘤約占40%,肉瘤與混合瘤約占4%。其病因主要與雌激素有關,早期做卵巢摘除手術可明顯降低發病率。
  【癥狀與診斷】 患犬乳房及周圍皮下有若干局限性腫脹,觸之較硬但無熱無痛。腫塊大小不一,與周圍健康組織有明顯的界限(圖6-3-55)。后部乳房較前部發病率高。初期患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腫瘤發展到一定時期后常受損傷或發生破潰,感染、化膿(圖6-3-56),出現消瘦、貧血、飲食欲下降等全身癥狀。注意腋淋巴結或腹股溝淋巴結是否有轉移灶。腫瘤若轉移到肺部,犬可出現咳嗽等癥狀。組織學檢查,腫瘤組織被間質分隔成小葉,小葉內乳腺組織呈管泡狀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管腔,腔內有脂肪和乳汁樣物質(圖6-3-57)。








圖6-3-55
圖6-3-56
圖6-3-57
圖6-3-58
圖6-3-59
圖6-3-60


【治療】 乳腺腫瘤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切除,術后配合化療可延長壽命。手術時腫瘤乳腺和轉移淋巴灶一同切除(圖6-3-58、圖6-3-59、圖6-3-60)。

陰道與前庭腫瘤(Neoplasm of the vagina and vestibule)
  【病因】陰道前庭腫瘤最常見的是平滑肌瘤和傳播性性病腫瘤,其他腫瘤有纖維肉瘤、鱗狀細胞癌等。其發病原因可能與局部損傷和病原體感染有關。
  【癥狀與診斷】犬發病初期,會陰部膨起,逐漸從陰戶長出腫瘤組織(圖6-3-61)排尿困難,表現頻尿或無尿。早期診斷是進行陰道或直腸觸診,摸到腫瘤塊,確診靠病理組織學檢查。




圖6-3-61
圖6-3-62


【治療】一般施行手術切除術,傳播性性病腫瘤需配合放射療法和化療。手術時先做外陰切開術以充分顯露陰道(圖6-3-62)。然后在腫瘤塊周圍2~3cm處做環形切開,分離周圍組織直到腫瘤基部,完整剝離、切除腫瘤。

子宮肌瘤(Uterine neoplasm)
  【病因】本病確切的發病因素尚不明了,但根據好發于青年犬,而老年犬子宮平滑肌瘤不再生長發生萎縮,提示其發病原因可能與雌激素有關。另外,卵巢功能和激素代謝均對子宮平滑肌瘤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癥狀與診斷】 本腫瘤為良性腫瘤,多見于肌層間,個別見于漿膜下和粘膜下(圖6-3-63)。腫瘤呈單個球形,表面光滑。患犬隨著腫瘤的增大腹圍膨大,出現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出血性陰道分泌物和腹水等癥狀,腹部觸診可摸到腫塊。病理組織學檢查表明,腫瘤由未成熟的平滑肌細胞構成(圖6-3-64)。
  【治療】手術摘除腫瘤或同子宮一起摘除。凡腫瘤較大,不需保留繁殖能力的病犬,應同子宮、卵巢一起摘除,以防復發。預后良好。







圖6-3-63
圖6-3-64
圖6-3-65
圖6-3-66
圖6-3-67


環肛腺瘤(Anus gland tumor)
  【病因】環肛腺瘤多為良性,常見于老齡犬,公犬較母犬的發病率高。病因不明。
  【癥狀與診斷】常發部位為肛門周圍和尾根部(圖6-3-65)。腫瘤發育緩慢,瘤體表面呈橡皮樣分葉狀,常發生潰瘍和出血(圖6-3-66)。腫瘤可轉移到髂淋巴結和腰下淋巴結,淋巴結腫大。組織學檢查瘤體細胞嗜伊紅性,胞漿豐富,核較大而呈空泡狀(圖6-3-67)。
  【治療】手術切除,術后進行放射療法或化療,預后良好。手術時盡量保護或保留直腸及肛門組織,以防術后排糞困難。
24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21:12 | 只看該作者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0腫瘤病  小動物常見腫瘤病治療(二)

乳頭狀瘤 脂肪瘤 鱗狀細胞癌 纖維肉瘤

乳頭狀瘤(Papilloma)
  【病因】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幼犬有時呈群發。
  【癥狀與診斷】腫瘤常見于唇、舌、頰、腭及咽等部位。乳頭瘤有寬的基部、有蒂、一面呈菜花樣突起(圖6-3-68)。繼發細菌感染時,口內惡臭、咀嚼障礙、流涎。有些病例未經治療,腫瘤可自行消退。
  【治療】全身麻醉,打開口腔,手術摘除。瘤體小,不影響食者,也可以讓其自愈。






圖6-3-68
圖6-3-69
圖6-3-70
圖6-3-71


脂肪瘤(Lipoma)
  【病因】脂肪瘤為脂肪細胞與成脂細胞組成的良性腫瘤。常見于純種成年母犬。本病與過食膽固醇類或脂類食物及脂肪代謝紊亂有關。
  【癥狀與診斷】脂肪瘤常發生于第三眼瞼(圖6-3-69)、胸部、肘關節內側、腹壁、陰門及網膜等處。單純性脂肪瘤生長緩慢、光滑、有移動性、質地軟、有包膜。網膜脂肪瘤呈結節狀或不規則的分葉狀(圖6-3-70),瘤體可沿鐮狀韌帶向腹底壁生長并在腹底壁形成一與內部相連的瘤狀物(圖6-3-71),易誤診為乳腺腫瘤。組織學檢查,瘤細胞為分化良好的脂肪細胞,少量不均勻的間質將瘤體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葉。
  【治療】手術切除瘤體的病例,預后良好。腫瘤切除不徹底時,也可復發。若網膜腫瘤與腹壁相連且在腹壁上形成瘤體,手術時先沿腹壁瘤體做一環形切開直達腹腔。托起網膜腫瘤,雙重結扎網膜血管,切斷與瘤體聯系的網膜,即可將腫瘤完整摘除。

鱗狀細胞癌(Cquamous cell carinoma)
  【病因】 瘤細胞起源于皮膚的上皮或表皮、粘膜的扁平上皮,常見于頭部、眼瞼、肛門、陰道等部位。強陽光曝曬、化學性和機械性刺激是發病主要誘因。多見于6~9歲的老犬,發病率為3%~20%。
  【癥狀與診斷】 瘤體常單個發生,基底部寬,表面呈菜花樣或火山口樣(圖6-3-72、圖6-3-73),刺激時易出血。組織學檢查,癌細胞為鱗狀上皮樣的多角形大細胞。這些細胞呈索狀向周圍組織延伸并聚集成叢,其中心含角質蛋白。
  【治療】早期做大范圍的瘤體切除手術,術后應用放射療法和化療。若瘤細胞轉移到區域淋巴結,要切除該區域淋巴結。






圖6-3-72
圖6-3-73
圖6-3-74
圖6-3-75


纖維肉瘤(Fibroma)
  【病因】瘤細胞起源于纖維結締組織,是一種惡性腫瘤。
  【癥狀與診斷】腫瘤常發生于乳腺(圖6-3-74)、四肢及頭部的皮下、肌間隔和實質器官。腫瘤形狀不規則,包膜不完整,生長迅速,易發生轉移。患犬消瘦、衰竭。腫瘤切面呈灰色,常見有出血區和污黃色壞死區(圖6-3-75)。組織學檢查,瘤體由排列不規則的梭形細胞組成,幾乎無膠原產生。
  【治療】早期施行手術療法,對未發生轉移的纖維肉瘤預后良好。
25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22:13 | 只看該作者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1佝僂病

病因 癥狀 治療

佝僂病(Rickets)是生長快的幼小犬貓維生素D缺乏及鈣磷代謝障礙所致的骨營養不良。病理特征是成骨細胞鈣化不足、持久性軟骨肥大及骨骺增大的暫時鈣化作用不全。臨床上以消化紊亂、異嗜癖、跛行及骨骼變形為特征。本病是1歲以內的犬貓,尤其是2.5~5個月齡左右的犬貓常發的一種疾病。

病因 犬貓發生佝僂病常與下列因素有關,由于喂養不當,母乳不足或早期斷乳,幼犬貓的飼料以淀粉類食物為主,缺乏礦物質、蛋白質和維生素D;生長迅速的犬,如西德牧羊犬,西藏獒犬,需要維生素D多,相對地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舍飼犬由于運動場狹小,運動不足,缺乏陽光照射,尤其冬季出生的犬更易發病。
  先天性佝樓病常由于懷孕母犬貓營養失調或缺乏陽光照射,運動不足,飼料中缺乏礦物質、維生素D和蛋白質,以致胎兒發育不好而發生佝僂病。
  其他特殊情況有:慢性腹瀉可影響脂溶性維生素D的吸收;由于肝腎疾病,使肝臟細胞的線粒體中所含D3-25羥化酶,即能催化維生素D3轉變25-羥膽骨化醇的酶的作用受到影響;先天性缺乏必需的酶類,如維生素依賴性佝僂病是腎臟缺乏25-(OH)3-1羥化酶所引起。

癥狀
  1.先天性佝僂病:出生后動物體質軟弱,肢體有異常彎曲,出生數天仍不能起立。
  2.后天性佝僂病:患病的初期往往被人忽視,當關節肢體變形后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初期癥狀是動物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消化不良,逐漸消瘦,生長緩慢。X射線檢查尚無典型改變。進行期的癥狀是,早期出現各項癥狀更為明顯,如患病動物發生嗜食,喜歡舐食墻壁和地板,喜食泥土、磚石,或喜食自己的糞便。表現為腹瀉或便秘等消化障礙,隨之骨骼出現畸形。但在骨骼變形之前,動物常表現為四肢關節疼痛,運步時四肢僵直,屈伸不靈活,出現跛行或臥地不能起立。
  骨骼改變的特征如下:




圖6-3-76
圖6-3-77

  胸部畸形: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膨大成鈍圓形,呈串珠狀。由于肋骨內陷,胸部凸出,成為雞胸。膈肌牽引肋骨使肋骨凹陷,從而導致胸廓變小。
  四肢畸形:常發生腕(跗)球關節的粗大。四肢負重時管骨逐漸變形,呈現各種異常姿勢,如兩膝和兩腕分離者呈“O”形腿;分離方向相反者呈“X”形腿(圖6-3-76、圖6-3-77)。骨盆部左右壓扁而變狹小。
  脊柱畸形:因負重關系,而使脊柱向上凸起呈弓形彎曲。
  佝僂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除骨骼系統外,其他系統亦受影響。患病動物骨骼肌萎縮無力,關節松懈,腹部膨大,胃腸擴張。若患病動物血鈣降低,可出現神經系統的癥狀,如尖叫、痙攣和肌肉顫搐,其神經癥狀發作是短暫的,但可間歇性頻繁發作。
  重癥的佝僂病,患病動物骨骼異常疏松,常引起四肢、骨盆和脊柱的骨折,臥地不能起立。由于胸畸形影響肺擴張及肺循環,很容易合并肺炎和肺不張。因腹肌無力,常導致便秘、膀胱積尿或膀胱破裂。疾病常易成遷延性,以及危及動物生命。
  恢復期神經癥狀消失,骨骼改變不再進行,血鈣、血磷恢復正常。早期輕型佝僂病如能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復正常。重型佝僂病,至恢復期可遺留輕重不等的骨骼畸形。

治療 應重視早期治療,發現佝僂病早期癥狀,即應開始治療。除應用維生素D制劑外,應特別重視合理飼養和使動物多進行運動,特別注意早晚的運動。要有適當的運動場,并使動物能獲得陽光照射。犬舍內冬季以紫外線照射。早期應用維生素D,犬每天1000~3000國際單位,貓300~500國際單位。進行期可適當增加用量,到癥狀開始消失時即減為預防量。
  活動期的佝僂病犬貓可口服魚肝油。口服有困難時可考慮肌注維生素D310~30萬國際單位。在用維生素D前,對動物應補充鈣鹽和磷鹽,如貝殼粉、骨粉、蛋殼粉等,犬每天4g,貓1~2g,或靜脈注射10%氯化鈣10~20ml或10%葡萄糖酸鈣10~20ml,每日2~3次。用藥2~3次。用藥2~3天后,再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以防出現低血鈣癥。
26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23:17 | 只看該作者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2產后低血鈣癥(產后子癇)

病因 癥狀 治療

產后低血鈣(Hypocalcemia)又叫產后子癇,是母犬分娩后的嚴重代謝疾病,其特征是突然發生強直性痙攣,運動失調乃至倒地抽搐。本病常發生于分娩后的小型、興奮型犬。

病因 雖然發病的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引起產后子癇的直接原因是分娩后的血鈣濃度急劇降低現在已無異議。引起血鈣濃度降低的因素有以下三種,產后子癇的發生可能是其中一種或幾種協同作用的結果。
  1.大量鈣質進入初乳,是血鈣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母犬血鈣進入乳汁的數量超過了機體從腸道吸收和從骨骼動用的數量總和,就會發病。健康犬的血鈣濃度為8.4~11.2mg/100ml,如果母犬血鈣濃度下降到低于7mg/100ml,就會發病。
  2.動用骨骼中儲備鈣能力降低和骨骼中鈣量減少,是血鈣降低的重要原因。懷孕前犬甲狀腺機能減退,分泌的甲狀旁腺激素數量減少,因此動用鈣的能力降低;在懷孕末期,由于飼喂高蛋白高鈣食物,該現象就更為明顯。在分娩過程中,大腦皮質過度興奮,其后轉為抑制狀態,分娩后腹壓突然降低,腹腔內臟器被動性充血,以及血液大量進入乳房引起貧血,可使大腦皮質區抑制程度加深。從而影響甲狀旁腺,使其分泌激素的機能減退,以及不能保持體內鈣的平衡。另外,處于抑制狀態的大腦皮質也影響甲狀腺的調節的機能,使降鈣素的分泌數量增加。到懷孕后期,由于胎兒發育消耗和骨骼吸收能力的減弱,骨骼中貯存的鈣量已大為減少,因此即使甲狀腺的機能受到的影響不大,而從骨骼中能動用的鈣量也不多,亦不能補償產后鈣的大量喪失。



圖6-3-78



圖6-3-79

  3.此外,分娩前后從腸道吸收的鈣量減少,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懷孕末期,胎兒增大,胎水增多,占據腹腔大部分空間,擠壓胃腸道,影響正常活動,降低消化機能,致使從腸吸收的鈣量顯著減少。

癥狀 本病多發生于哺乳期產仔多的母犬。開始母犬表現運步蹣跚,后軀僵硬,運步失調,呼吸加快,張口伸舌快速呼吸,食欲降低或廢絕,體溫略有升高。以后頸、胸、腹、腰部肌肉呈現強直性痙攣,站立不穩,倒地,口角處附有白沫,眼球上翻,出汗,呼吸迫促。每次發作5~30min,開始時兩次間歇時間較長,以后間隔時間逐漸縮短,若診斷治療不及時可在抽搐時死亡。發作間期動物疲勞、精神緊張,呼吸迫促,飲食廢絕,若不及時救治則容易引起死亡(圖6-3-78、圖6-3-79)。

治療
  1.補鈣療法 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10~30ml。靜注鈣劑時,應緩慢并注意監測心臟變化,以防心律加快和節律不齊的發生或引起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靜注后約5~10min,其痙攣癥狀明顯緩解,經12小時后重復注射,共注射3~4次。
  2.鎮靜 經補鈣后癥狀無明顯緩解者,可用戊巴比妥鈉靜脈注射或腹腔內注射,劑量為20~30mg/kg體重。或靜注硫賁妥鈉,劑量為15~17mg/kg體重。或肌注1%鹽酸嗎啡1~3ml。并將患病動物置于安靜處。
    3.皮質激素療法 口服強的松龍0.5mg/kg體重,每12小時一次,直到斷奶為止。用皮質激素療法,母犬仍可給幼犬哺乳,并能減少產后子癇的復發。
27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24:02 | 只看該作者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3皮膚病  概述

保護機能 調節體溫 分泌與代謝 感覺作用

皮膚病(Dermatosis)是皮膚及其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
  皮膚被皮是機體最外一層組織,具有保護體內各種器官,并有感覺、分泌、排泄、新陳代謝、調節體溫等重要機能。由神經來調節,以維持機體的平衡與周圍環境的統一。
    皮膚的構造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在真皮中具有皮膚的上皮性派生物——被毛、腺體。真皮又是血液、電解質的貯藏處所,為皮膚的主體部分。皮膚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保護機能 皮膚是保護機體的重要器官,它參與全身的防御反射機制,抗御機械和化學性刺激、光線、電熱及微生物等各種外來侵害。
  1.對機械性刺激的防護:由于表皮的堅韌,真皮的彈性作用以及皮下脂肪的軟墊作用,不僅使皮膚本身免受一般輕度的機械刺激,而且還能保護其深在組織免受沖擊和和損傷。在經常遭受機械性刺激的部位,則發生防御性反應而形成胼胝。
  2.對物理性傷害的防護:
  (1)對干燥環境的防護:皮膚在干燥環境中,特別是冬季,容易干燥而瘙癢,重則引起龜裂。由于表面存在的類脂質和水起乳化作用而產生脂類薄膜,可以防止上述影響。
  (2)對紫外線的防護:角質層內的角蛋白能吸收來自日光的紫外線,起到紫外線濾器的作用。當肌體暴露于紫外線后,它即迅速增厚。透明層內的水溶物,亦可選擇吸收最容易傷害細胞核分裂的紫外線。基層的細胞在紫外線影響下,產生大量的黑色素。當其轉移到表皮各層成為對紫外線的理想濾器。
  (3)對熱和電的防護:皮膚細胞不易傳熱和導電,受熱后,皮膚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使熱容易輻射出去。但是,如果外界溫度太高而達45~55℃時,皮膚就可受傷;在50~60℃時,皮膚往往凝固壞死。電壓太高,皮膚血管可以擴張和麻痹,紅細胞滲出而引起樹枝狀皮膚損害。
  3.對化學性傷害的防護:表皮除有角質層外,還有皮脂及其腺體,能防止化學物質的侵蝕;即使一些微小的異物由傷口侵入,也會被組織細胞所吞噬。
  4.對微生物的防護:皮膚的角質層及脂肪酸能抵制微生物,外界光線、皮膚的脫屑和酸度又能使病原菌難以生存。各處皮膚的酸度不一致,而正常皮膚為酸性反應。使皮膚呈酸性的物質有乳酸、脂肪酸及碳酸等。如皮膚受傷,或不適當的擦洗,而使皮膚干燥破裂,從而降低生理性防御機能,皮膚表面上存在著細菌一旦侵入后,皮膚又有阻止擴散和消滅的能力。

調節體溫 皮膚分布有結構復雜的血管網,是機體重要血庫之一。當毛細血管擴張時,皮膚容納機體全部循環血液量的10%以上。因此,皮膚能起到調節體溫的作用。在生理條件下,保持機體的恒定溫度(在生理范圍以內)。體溫的調節,首先是依靠機本的產熱和散熱方式保持平衡;如果產熱量超過散熱量時,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下,皮膚血管就發生反射性擴張,從機體的內部流入皮膚的血液增多,而且速度加快,然后通過輻射或傳導方式增加散熱作用。輻射是將熱量放射到周圍環境中去,是皮膚散熱的一種主要方式。而傳導散熱方式在家畜中沒有意義,不再贅述。
  其次,散熱作用也可以通過反射,加強汗液分泌完成其散熱作用。當外界溫度升高時,如盛暑的季節里,皮膚也是通過以上方式散熱的。
  相反,如果熱量的放散超過熱量的形成,或氣溫下降時,可以通過反射使皮膚血管收縮,血液回流到內臟,熱量的消散則減少。同時豎毛肌發生收縮,排出皮脂,阻滯熱量的散發,使機體溫度保持平衡。

分泌與代謝 皮膚也是一個分泌器官,主要通過汗腺和皮脂腺來完成。在排泄廢物和保持電解質與水的平衡上也是起重要作用,即在某種程度上,起著腎臟功能的輔助作用。所以,當長期處于高溫環境下或長期限制飼喂食鹽時,汗腺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回收一定量的鈉,以緩和鈉的喪失。同時皮膚具有吸收和排除碳酸氣,并高于肺臟的1~2倍。

感覺作用 皮膚具有豐富的神經末梢,構成精密的情報網,感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它們的沖動沿著感覺通路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并借大腦皮層活動而產一種種感覺,例如,冷覺、熱覺、觸覺和痛覺等。這些感覺對于保持機體免受外界環境的傷害起著保護作用。
  常見的小動物的皮膚病有真菌性皮膚病,蠕形螨皮膚病和疥螨皮膚病。
28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24:55 | 只看該作者
.3小動物普通病
6.3.13皮膚病  真菌性皮膚病

病原與流行病學 癥狀 診斷 治療 預防

寄生于犬貓等多種動物被毛與表皮、趾爪角質蛋白組織中的真菌(皮膚真菌),引起的各種皮膚疾病,統稱為皮膚真菌病。特征是在皮膚上出現界限明顯的脫毛圓斑,潛在性皮膚損傷,具有滲出液、鱗屑或痂等。本病為人獸共患病,人醫簡稱為“癬”。

病原與流行病學 犬貓皮膚真菌病病原主要有兩個屬——小孢子菌屬和毛(發)癬菌屬。皮膚真菌在自然界生存力相當強,在干燥環境中的犬小孢子菌能存活13個月,有些真菌甚至能存活5~7年。石膏樣小孢子菌是親土壤型真菌。皮膚真菌的主要通過接觸傳染。皮膚真菌病愈后的動物,對同種和它種病原性真菌再感染具有抵抗力。它又是一種限性疾病,患病動物在1~3個月內,由于自身狀況可不加醫治而自行減輕,直到自愈。
  犬貓皮膚真菌病的流行和發病率受季節性氣候、年齡、性成熟和營養狀況等影響較大。炎熱潮濕氣候發病率比寒冷干燥季節高,但在北美洲,大小孢子菌能使貓全年感染發病。犬在10月份至次年2月份發病率最高,5至9月份發病率降低。石膏樣小孢子菌使犬在7月至11月份發病率最高,而12月份至次年6月份發病率降低。須(發)毛癬菌使犬一年四季里都可感染發病,但發病高峰多在11至12月份。貓的皮膚真菌病病原菌大約98%是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須(發)毛癬菌各自占1%。犬的皮膚真菌病也主要是由犬小孢子菌引起。  

癥狀 常在患病犬貓的面部、耳朵、四肢、趾爪和軀干等部位發病(圖6-3-80、圖6-3-81、圖6-3-82)。典型的皮膚病為被毛脫落,呈圓形、橢圓形、無規則形狀或彌漫狀(圖6-3-83、圖6-3-84)。石膏樣小孢子菌和須(發)毛癬菌的慢性感染,有時會出現大面積皮膚損傷。感染皮膚表面伴有鱗屑或呈紅斑狀隆起(圖6-3-85),有的形成痂,在痂下繼發細菌感染而化膿的,稱為“膿癬”(圖6-3-86)。真菌本身也能引起小膿皰及產生分泌物。痂下的圓形皮損呈蜂巢狀,并有許多小的滲出孔。重劇炎癥和化膿灶的皮損區,不利于真菌的生長蔓延,可限制病變的發展。








圖6-3-80
圖6-3-81
圖6-3-82
圖6-3-83
圖6-3-84
圖6-3-85


有些皮膚真菌病,在發病過程中皮損區的中央部分真菌死亡,病變皮膚恢復正常。只要毛囊未被繼發感染的細菌破壞,仍能長出新毛。
  通常急性感染病程為2~4周,若不及時治療轉為慢性,往往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圖6-3-86



圖6-3-87

診斷 根據病史、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驗和真菌培養鑒定等,可作出診斷。
  1.伍氏燈(Wood’s lamp)檢查:用伍氏燈在暗室里照射病毛、皮屑或動物皮損區,凡出現藍綠色熒光的為犬小孢子菌感染(圖6-3-87),石膏樣小孢子菌感染很少看到熒光,須(發)毛癬菌感染無熒光出現。
  2.病原菌的檢驗:從患病皮膚邊緣采集被毛或皮屑,放在載玻片上,滴加幾滴10%~20%氫氧化鉀溶液,在弱火焰上微熱,待其軟化透明后,覆以蓋玻片,用低倍或高倍鏡觀察。犬小孢子菌感染,可見到許多呈棱狀、厚壁、帶刺、多分隔的大分生孢子。石膏樣小孢子菌感染,可看到多呈橢圓形、壁薄、帶刺、含有達6個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須(發)毛癬菌感染,可看到毛干外呈鏈狀的分生孢子。親動物型的須(發)毛癬菌產生圓形小分生孢子,它們沿菌絲排列成串狀;而大分生孢子呈棒狀、壁薄、光滑。有的品系產生螺旋菌絲。
  3.真菌培養:將病料接種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條件下培養。犬小孢子菌培養3~4天,有白色、淺黃色菌落生長,1~2周后有羊毛狀菌絲形成,表面淺黃色絨毛狀,中間有粉末狀菌絲,背面呈桔黃色為其特征。石膏樣小孢子菌菌落生長快,淺黃色到黃棕色,表面平坦至顆粒狀結構,背面呈淺黃色到黃棕色。須(發)毛癬菌親動物型的菌落,白色到淡黃色,表面平坦呈粉末狀,背面一般呈棕色到黃棕色,也可能為深紅色。親人型的菌落表面為白色棉花樣結構。
  4.動物接種:選擇易感動物——兔、貓、犬等,先將接種處被毛剪掉、洗凈,用砂紙輕輕擦傷口(以不出血為宜),再取病料或培養菌落抹擦皮膚使之感染。一般幾天后就出現陽性反應:發炎、脫毛和結痂等病變。

治療 對患病動物要及時治療,通常應用兩種治療方法。
  1.外用藥物療法:宜選擇刺激性小,對角質浸透力和抑制真菌作用強的藥物。目前我國生產的有:克霉唑軟膏、咪康唑軟膏和癬凈等,用前將患部及其周圍剪毛,洗去皮屑和結痂等污物后,再涂軟膏,每天2~3次,痊愈為止。
  2.內服藥物療法:對慢性和重劇的皮膚真菌病,內服藥物治療,或內服和外用藥物同時治療。內服藥物有灰黃霉素和酮康唑等。灰黃霉素每天30~40mg/kg體重,拌食,連用4周左右。服藥期間增飼脂肪性食物,可促進藥物的吸收。灰黃霉素對犬貓副作用較小,但空腹給藥,也可引起嘔吐。妊娠動物禁忌口服灰黃霉素,否則將引起胎兒畸形。酮康唑每天10mg/kg體重,分三次口服,連用2~8周。此藥在酸性環境條件下較易吸收,故用藥期間不宜喝牛奶和飼喂堿性食物。

預防 預防本病感染尚無有效措施,可采取下列幾種方法可控制傳播和降低發病可能性。加強營養,飼喂動物生理必需量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平衡食物,增強動物機體對真菌的抵抗力。發現犬貓患有真菌病,應馬上隔離,并對用具應用煤酚皂、次氯酸鈉或氯化苯甲烴胺等溶液進行嚴格消毒殺菌。接觸患病動物的人,應特別注意防護。應用伍氏燈檢查無臨床癥狀的成年貓,凡是陽性者,應隔離治療。新引進的動物,應進行隔離(一般為30天),應用伍氏燈和真菌培養檢驗呈陰性后,方能解除隔離。獸醫院平時應注意衛生,以預防器械、用具的污染和控制病原性真菌的傳染。獸醫確診患病動物后,應向主人宣傳、講解,讓主人了解此病對公共衛生的危害性和如何防止散播傳染措施。患有真菌病的人,應及時治療,以免散播并傳染給貓犬等動物。
29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25:45 | 只看該作者
.3小動物普通病
6.3.13皮膚病  真菌性皮膚病

病原與流行病學 癥狀 診斷 治療 預防

寄生于犬貓等多種動物被毛與表皮、趾爪角質蛋白組織中的真菌(皮膚真菌),引起的各種皮膚疾病,統稱為皮膚真菌病。特征是在皮膚上出現界限明顯的脫毛圓斑,潛在性皮膚損傷,具有滲出液、鱗屑或痂等。本病為人獸共患病,人醫簡稱為“癬”。

病原與流行病學 犬貓皮膚真菌病病原主要有兩個屬——小孢子菌屬和毛(發)癬菌屬。皮膚真菌在自然界生存力相當強,在干燥環境中的犬小孢子菌能存活13個月,有些真菌甚至能存活5~7年。石膏樣小孢子菌是親土壤型真菌。皮膚真菌的主要通過接觸傳染。皮膚真菌病愈后的動物,對同種和它種病原性真菌再感染具有抵抗力。它又是一種限性疾病,患病動物在1~3個月內,由于自身狀況可不加醫治而自行減輕,直到自愈。
  犬貓皮膚真菌病的流行和發病率受季節性氣候、年齡、性成熟和營養狀況等影響較大。炎熱潮濕氣候發病率比寒冷干燥季節高,但在北美洲,大小孢子菌能使貓全年感染發病。犬在10月份至次年2月份發病率最高,5至9月份發病率降低。石膏樣小孢子菌使犬在7月至11月份發病率最高,而12月份至次年6月份發病率降低。須(發)毛癬菌使犬一年四季里都可感染發病,但發病高峰多在11至12月份。貓的皮膚真菌病病原菌大約98%是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須(發)毛癬菌各自占1%。犬的皮膚真菌病也主要是由犬小孢子菌引起。  

癥狀 常在患病犬貓的面部、耳朵、四肢、趾爪和軀干等部位發病(圖6-3-80、圖6-3-81、圖6-3-82)。典型的皮膚病為被毛脫落,呈圓形、橢圓形、無規則形狀或彌漫狀(圖6-3-83、圖6-3-84)。石膏樣小孢子菌和須(發)毛癬菌的慢性感染,有時會出現大面積皮膚損傷。感染皮膚表面伴有鱗屑或呈紅斑狀隆起(圖6-3-85),有的形成痂,在痂下繼發細菌感染而化膿的,稱為“膿癬”(圖6-3-86)。真菌本身也能引起小膿皰及產生分泌物。痂下的圓形皮損呈蜂巢狀,并有許多小的滲出孔。重劇炎癥和化膿灶的皮損區,不利于真菌的生長蔓延,可限制病變的發展。








圖6-3-80
圖6-3-81
圖6-3-82
圖6-3-83
圖6-3-84
圖6-3-85


有些皮膚真菌病,在發病過程中皮損區的中央部分真菌死亡,病變皮膚恢復正常。只要毛囊未被繼發感染的細菌破壞,仍能長出新毛。
  通常急性感染病程為2~4周,若不及時治療轉為慢性,往往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圖6-3-86



圖6-3-87

診斷 根據病史、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驗和真菌培養鑒定等,可作出診斷。
  1.伍氏燈(Wood’s lamp)檢查:用伍氏燈在暗室里照射病毛、皮屑或動物皮損區,凡出現藍綠色熒光的為犬小孢子菌感染(圖6-3-87),石膏樣小孢子菌感染很少看到熒光,須(發)毛癬菌感染無熒光出現。
  2.病原菌的檢驗:從患病皮膚邊緣采集被毛或皮屑,放在載玻片上,滴加幾滴10%~20%氫氧化鉀溶液,在弱火焰上微熱,待其軟化透明后,覆以蓋玻片,用低倍或高倍鏡觀察。犬小孢子菌感染,可見到許多呈棱狀、厚壁、帶刺、多分隔的大分生孢子。石膏樣小孢子菌感染,可看到多呈橢圓形、壁薄、帶刺、含有達6個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須(發)毛癬菌感染,可看到毛干外呈鏈狀的分生孢子。親動物型的須(發)毛癬菌產生圓形小分生孢子,它們沿菌絲排列成串狀;而大分生孢子呈棒狀、壁薄、光滑。有的品系產生螺旋菌絲。
  3.真菌培養:將病料接種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條件下培養。犬小孢子菌培養3~4天,有白色、淺黃色菌落生長,1~2周后有羊毛狀菌絲形成,表面淺黃色絨毛狀,中間有粉末狀菌絲,背面呈桔黃色為其特征。石膏樣小孢子菌菌落生長快,淺黃色到黃棕色,表面平坦至顆粒狀結構,背面呈淺黃色到黃棕色。須(發)毛癬菌親動物型的菌落,白色到淡黃色,表面平坦呈粉末狀,背面一般呈棕色到黃棕色,也可能為深紅色。親人型的菌落表面為白色棉花樣結構。
  4.動物接種:選擇易感動物——兔、貓、犬等,先將接種處被毛剪掉、洗凈,用砂紙輕輕擦傷口(以不出血為宜),再取病料或培養菌落抹擦皮膚使之感染。一般幾天后就出現陽性反應:發炎、脫毛和結痂等病變。

治療 對患病動物要及時治療,通常應用兩種治療方法。
  1.外用藥物療法:宜選擇刺激性小,對角質浸透力和抑制真菌作用強的藥物。目前我國生產的有:克霉唑軟膏、咪康唑軟膏和癬凈等,用前將患部及其周圍剪毛,洗去皮屑和結痂等污物后,再涂軟膏,每天2~3次,痊愈為止。
  2.內服藥物療法:對慢性和重劇的皮膚真菌病,內服藥物治療,或內服和外用藥物同時治療。內服藥物有灰黃霉素和酮康唑等。灰黃霉素每天30~40mg/kg體重,拌食,連用4周左右。服藥期間增飼脂肪性食物,可促進藥物的吸收。灰黃霉素對犬貓副作用較小,但空腹給藥,也可引起嘔吐。妊娠動物禁忌口服灰黃霉素,否則將引起胎兒畸形。酮康唑每天10mg/kg體重,分三次口服,連用2~8周。此藥在酸性環境條件下較易吸收,故用藥期間不宜喝牛奶和飼喂堿性食物。

預防 預防本病感染尚無有效措施,可采取下列幾種方法可控制傳播和降低發病可能性。加強營養,飼喂動物生理必需量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平衡食物,增強動物機體對真菌的抵抗力。發現犬貓患有真菌病,應馬上隔離,并對用具應用煤酚皂、次氯酸鈉或氯化苯甲烴胺等溶液進行嚴格消毒殺菌。接觸患病動物的人,應特別注意防護。應用伍氏燈檢查無臨床癥狀的成年貓,凡是陽性者,應隔離治療。新引進的動物,應進行隔離(一般為30天),應用伍氏燈和真菌培養檢驗呈陰性后,方能解除隔離。獸醫院平時應注意衛生,以預防器械、用具的污染和控制病原性真菌的傳染。獸醫確診患病動物后,應向主人宣傳、講解,讓主人了解此病對公共衛生的危害性和如何防止散播傳染措施。患有真菌病的人,應及時治療,以免散播并傳染給貓犬等動物。
30
 樓主| 發表于 2007-1-2 22:26:18 | 只看該作者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3皮膚病  疥螨病

病原 生活史 癥狀 診斷 治療

犬、貓疥螨病(Sarcoptisdosis)由疥螨科(Sarcoptidae)疥螨屬(Sarcoptes)的犬疥螨(S.scabiei canis)和背肛螨屬(Notoderes)的貓背肛螨(N.cati)寄生于犬、貓皮膚內而引起的。



圖6-3-88

病原 犬疥螨,呈圓形,微黃白色,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雌螨大小約0.33~0.45×0.25~0.35mm。雄螨大小為0.2~0.23×0.14~0.19mm。蟲體可分前后兩部,前部稱為背胸部,有第1和第2對足;后部稱背腹部,有第3和第4對足,兩部之間無明顯界限;蟲體背面有細橫紋,錐突,鱗片和剛毛,假頭后方有一對粗短的垂直剛毛,背胸上有一塊長方形的胸甲,肛門位于背腹部后端的邊緣上;蟲體腹面有四對粗短的足,前后兩對足之間的距離遠,每對足上均有角質化的支條,第一對足上的后支條在蟲體中央并成一條長桿,第3~4對足上的后支條,在雄蟲是互相連接的,前兩對足大,超出蟲體邊緣,每個足的末端有兩個爪和一個只有短柄的吸盤;后兩對足較小,除有爪外,在雌蟲足的末端只有剛毛,雄蟲第3對足的末端為剛毛,第4對足的末端卻有吸盤。蟲卵呈橢圓形,平均大小為150μm×100μm(圖6-3-88A、圖6-3-88B)。
  貓背肛螨 蟲體比疥螨小,雄蟲為0.122~0.147mm,雌蟲為0.170~0.247mm。蟲體是圓形,其背面的錐突、鱗片和剛毛等均比疥螨的要細小,數目亦較少,肛門位于背面,寄生于貓的面部、鼻、耳以及頸部等處(圖6-3-88C、圖6-3-88D)。

生活史 屬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階段。雌雄疥螨在皮膚表面交配后,雌蟲鉆進宿主表皮挖鑿隧道,在隧道內產卵,卵經3~8天孵化為幼蟲,幼蟲移至皮膚表面生活,在毛間的皮膚上開鑿小穴,在里面蛻化變為若蟲,若蟲也鉆入皮膚挖鑿淺的隧道,若蟲在穴道中蛻皮變成成蟲。疥螨的整個發育過程為8~22天,平均15天。

癥狀 本病是小動物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其特點是發病部位先從頭部的口、鼻、眼、耳及胸部,然后向身體其他部位蔓延,遍布全身(圖6-3-89、圖6-3-90、圖6-3-91)。發病初期皮膚上出現紅斑和丘疹或小的結節。病部奇癢,犬常用嘴啃咬患部或用四肢抓搔局部,因磨擦而引起嚴重脫毛、出血和結痂(圖6-3-92)。時久局部皮膚因磨擦而變厚,呈橡皮樣,稱為“橡皮病”(圖6-3-93)患部常繼發細菌感染。







圖6-3-89
圖6-3-90
圖6-3-91
圖6-3-92
圖6-3-93


診斷 蟲體寄生部位有劇烈瘙癢,發病部位多從頭部開始并向身體其他部位蔓延。
  實驗室檢查:采集病料查找蟲體,方法如下:在患病皮膚與健康皮膚交界部位采取病料。先剪毛,用肥皂水洗擦干,然后取凸刃小刀,在酒精燈上消毒后,用手握刀,使刀刃與皮膚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至局部皮膚輕微出血,將皮屑刮至載玻片上進行檢查。在野外采集病料時,可在刀刃上涂上一些水或抗生素軟膏,被刮下的皮屑粘附在刀上,這樣可避免被風吹散。
  刮下的皮屑涂于載玻片上,加一滴煤油,再蓋上一張載玻片,兩片輕輕按壓,使病料散開,再分開載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也可用10%氫氧化鈉溶液、液體石蠟或50%甘油滴于病料上、蟲體在這些溶液中短期內不死亡,在顯微鏡下可看到活的螨蟲。

治療 隔離患病犬,嚴禁病犬與健康犬接觸;病犬污染的用具及環境,可用3%敵百蟲溶液噴灑或用噴燈燒,以殺死螨蟲;從患犬身上清除下來的一切污染的毛、痂皮都應全部收集銷毀。
  藥物治療可采用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0.2mg/kg體重,肌肉注射,5~7天注射一次,直至痊愈。各種殺螨藥只能殺死蟲體,不能殺死蟲卵,根據螨的發育規律,本病非一次用藥即可治愈,須持續用藥15天以上才可奏效。對于重癥病例,可用3%敵百蟲藥浴并配合伊維菌素進行治療。對于并發細菌性感染的病犬,在用殺螨藥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的同時,還要選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有條件的可先做藥敏試驗,選擇有效抗生素治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2 11:23,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