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3皮膚病 疥螨病
病原 生活史 癥狀 診斷 治療
犬、貓疥螨病(Sarcoptisdosis)由疥螨科(Sarcoptidae)疥螨屬(Sarcoptes)的犬疥螨(S.scabiei canis)和背肛螨屬(Notoderes)的貓背肛螨(N.cati)寄生于犬、貓皮膚內而引起的。
圖6-3-88
病原 犬疥螨,呈圓形,微黃白色,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雌螨大小約0.33~0.45×0.25~0.35mm。雄螨大小為0.2~0.23×0.14~0.19mm。蟲體可分前后兩部,前部稱為背胸部,有第1和第2對足;后部稱背腹部,有第3和第4對足,兩部之間無明顯界限;蟲體背面有細橫紋,錐突,鱗片和剛毛,假頭后方有一對粗短的垂直剛毛,背胸上有一塊長方形的胸甲,肛門位于背腹部后端的邊緣上;蟲體腹面有四對粗短的足,前后兩對足之間的距離遠,每對足上均有角質化的支條,第一對足上的后支條在蟲體中央并成一條長桿,第3~4對足上的后支條,在雄蟲是互相連接的,前兩對足大,超出蟲體邊緣,每個足的末端有兩個爪和一個只有短柄的吸盤;后兩對足較小,除有爪外,在雌蟲足的末端只有剛毛,雄蟲第3對足的末端為剛毛,第4對足的末端卻有吸盤。蟲卵呈橢圓形,平均大小為150μm×100μm(圖6-3-88A、圖6-3-88B)。
貓背肛螨 蟲體比疥螨小,雄蟲為0.122~0.147mm,雌蟲為0.170~0.247mm。蟲體是圓形,其背面的錐突、鱗片和剛毛等均比疥螨的要細小,數目亦較少,肛門位于背面,寄生于貓的面部、鼻、耳以及頸部等處(圖6-3-88C、圖6-3-88D)。
生活史 屬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階段。雌雄疥螨在皮膚表面交配后,雌蟲鉆進宿主表皮挖鑿隧道,在隧道內產卵,卵經3~8天孵化為幼蟲,幼蟲移至皮膚表面生活,在毛間的皮膚上開鑿小穴,在里面蛻化變為若蟲,若蟲也鉆入皮膚挖鑿淺的隧道,若蟲在穴道中蛻皮變成成蟲。疥螨的整個發育過程為8~22天,平均15天。
癥狀 本病是小動物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其特點是發病部位先從頭部的口、鼻、眼、耳及胸部,然后向身體其他部位蔓延,遍布全身(圖6-3-89、圖6-3-90、圖6-3-91)。發病初期皮膚上出現紅斑和丘疹或小的結節。病部奇癢,犬常用嘴啃咬患部或用四肢抓搔局部,因磨擦而引起嚴重脫毛、出血和結痂(圖6-3-92)。時久局部皮膚因磨擦而變厚,呈橡皮樣,稱為“橡皮病”(圖6-3-93)患部常繼發細菌感染。
圖6-3-89
圖6-3-90
圖6-3-91
圖6-3-92
圖6-3-93
診斷 蟲體寄生部位有劇烈瘙癢,發病部位多從頭部開始并向身體其他部位蔓延。
實驗室檢查:采集病料查找蟲體,方法如下:在患病皮膚與健康皮膚交界部位采取病料。先剪毛,用肥皂水洗擦干,然后取凸刃小刀,在酒精燈上消毒后,用手握刀,使刀刃與皮膚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至局部皮膚輕微出血,將皮屑刮至載玻片上進行檢查。在野外采集病料時,可在刀刃上涂上一些水或抗生素軟膏,被刮下的皮屑粘附在刀上,這樣可避免被風吹散。
刮下的皮屑涂于載玻片上,加一滴煤油,再蓋上一張載玻片,兩片輕輕按壓,使病料散開,再分開載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也可用10%氫氧化鈉溶液、液體石蠟或50%甘油滴于病料上、蟲體在這些溶液中短期內不死亡,在顯微鏡下可看到活的螨蟲。
治療 隔離患病犬,嚴禁病犬與健康犬接觸;病犬污染的用具及環境,可用3%敵百蟲溶液噴灑或用噴燈燒,以殺死螨蟲;從患犬身上清除下來的一切污染的毛、痂皮都應全部收集銷毀。
藥物治療可采用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0.2mg/kg體重,肌肉注射,5~7天注射一次,直至痊愈。各種殺螨藥只能殺死蟲體,不能殺死蟲卵,根據螨的發育規律,本病非一次用藥即可治愈,須持續用藥15天以上才可奏效。對于重癥病例,可用3%敵百蟲藥浴并配合伊維菌素進行治療。對于并發細菌性感染的病犬,在用殺螨藥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的同時,還要選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有條件的可先做藥敏試驗,選擇有效抗生素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