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查看: 203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養豬經理人] 前沿技術|仔豬初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7-10-13 10:39:14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養豬職業經理人
微信ID:YZZYJLR2016


導讀

  “新生仔豬6h保護理論”是在充分了解仔豬生產現狀及仔豬生理特點的基礎上提出的護理方法,并依據科學的理論解決了以往仔豬護理操作上的一些誤區及爭議,更有利于提高仔豬活力,降低斷奶前仔豬死亡率。

1 當前新生仔豬生產現狀

  目前國內母豬年平均產仔數大多能達到22頭以上,但母豬年斷奶仔豬數(PSY)卻只有17頭,與歐美很多地區存在著巨大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斷奶前新生仔豬死亡率高。

  據研究報道,國內斷奶前新生仔豬死亡數約占總產仔數的20%以上,85%以上的斷奶前死亡發生在分娩過程中或分娩后的1-3d內,特別是新生仔豬的死亡,幾乎70%以上的仔豬死亡都是在新生的最初幾天發生,如凍死、餓死、壓死等。


2.新生仔豬的生理特點


3.現行仔豬管理的一些誤區

  仔豬在出生后1-3d內死亡率如此之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對新生仔豬的保護不夠,以及護理上存在著一些誤區。現場管理最常見的錯誤是仔豬出生后立即從母豬體內用力扯斷臍帶,捋回臍帶血;未擦干仔豬體表液體,未及時保溫,過早撤換保溫設施,以及在夏季不進行保溫;仔豬未吃到初乳,就直接進行剪牙、斷尾;過長時間沒讓小豬吃到初乳以及沒有吸到足夠的初乳。

4.新生仔豬六小時保護理論

  基于以上仔豬的生產現狀、生理特點以及實際生產中新生仔豬的保護誤區,PSY研究院提出“新生仔豬6h保護理論”——“新生仔豬6小時內溫度達到33℃;新生仔豬6小時內不給予任何傷口;新生仔豬6小時內吃夠300g左右的初乳”。



  第一,現代基因型母豬的生產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如產仔數、瘦肉率、生長速度等,但也承受了更大的營養和體力壓力,體質不斷減弱。目前普遍飼養的長白、大白、大約克夏等國外引進瘦肉型品種母豬容易發生滯產,產程通常長達6~8h,仔豬在出生前或多或少因臍帶斷裂過早、被過度擠壓、代謝損傷(生理性酸中毒)等原因引起仔豬在子宮內缺氧,CO2和乳酸水平持續上升,血液pH值下降,可誘發腸蠕動和肛門括約肌松弛,導致胎糞排到羊水中,同時仔豬缺氧提前發生呼吸而吸入羊水或胎糞發生呼吸障礙,出生后普遍皮膚蒼白、活力較差。因此,在仔豬出生落地時,首先應保持臍帶連著立即用干毛巾擦凈口鼻腔黏液,幫助其恢復自主呼吸,讓新生仔豬不處于一個缺氧狀態。

  與此同時,新生仔豬的體溫調節中樞機能并不完善,皮下脂肪少,被毛稀少,并且提供熱能的體脂和糖原儲備不足,抗寒能力極差。出生后由子宮內環境轉變到外環境,由恒溫轉向變溫,仔豬極易受寒而腹瀉;新生仔豬出生后應立即擦干仔豬全身粘液,盡可能避免因體表水分蒸發而損失過多的熱量。并保持最初保溫溫度在33-35度,防止新生小豬體溫過低和活力較弱的問題。同時不管是在冬天還是夏天,在南方還是在北方,在仔豬初生階段都要有完善的保溫設施,否則在當前的晝夜溫差極大的情況下,仔豬就會頻頻出現凍死或拉稀現象。

  第三,由于胎盤結構的特殊性,仔豬不能獲得母源抗體的被動免疫,而新生仔豬的主動免疫在3-5周才逐漸發育成熟,如黏膜免疫系統產生白細胞介素和對分裂原反應的功能在出生后3周才逐漸成熟,8周齡開始所有免疫指標達到成年值。主動免疫中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是先天的,其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細胞是防止細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占血液中淋巴細胞的50%,仔豬出生時已有嗜中性粒細胞,但趨化反應性低,吞噬功能不明顯,殺菌能力較弱。加之當前很多豬場在母豬分娩時產床和母豬后軀都未經過擦洗和消毒干凈,豬場環境衛生較差,病原十分復雜。在仔豬出生后,未吃初乳前,既未獲得母源抗體的被動保護,自身主動免疫系統又未發育成熟,仔豬的免疫力幾乎為零,所以這段時間是最容易被感染的階段。



  Coalson和Leoce報道,新生仔豬在出生后1h內只要吃到40-60g富含免疫球蛋白的初乳,就能夠獲得足夠的被動免疫。除參與腸道粘膜免疫的抗體SIgA可從外源途徑獲取外,其余母源抗體必須從初乳中獲得,因此母乳中抗體水平直接影響仔豬的免疫能力,但在目前的養殖條件下,不僅是復雜致病性強,同時要想減少應激而進行的剪牙斷尾等工作對小豬的免疫力要求也不斷提高,母豬奶水中的母源抗體水平也不能得到足夠保障,只吃一個小時的初乳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小豬健康保護的需要了。

  因此,盡快地讓新生仔豬快速獲得足夠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就成為小豬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們進行的日常操作,如剪牙、斷尾、去勢等會給仔豬帶來巨大的應激,沒有吃到初乳的小豬并不具有免疫力,同時操作留下的傷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仔豬被感染的風險。對小豬的健康來講無疑就是雪上加霜;所以現場管理正確的做法是:在仔豬保溫干燥后,盡快讓小豬吃到初乳,特別是最初6個小時內的初乳(母源抗體在最初的6h內是含量最高60-100mg/ml)。


  對于仔豬必要的護理工作,如剪牙、斷尾、去勢等,一定要在吃足6個小時的初乳后進行,如果吃初乳太遲,仔豬就得不到足夠的初乳,同時也得不到較好的保護,小豬的問題就會大大增加。讓小豬盡快吃到初乳,可以防止新生小豬免疫空白期過長而造成感染。目前一些豬場采用的只吃一次初乳的做法是不能完全保護好仔豬的健康的,一方面,母乳中的抗體不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當前的養殖環境十分惡劣,僅僅一次初乳50g左右已經不能完全保護好新生仔豬不受到外界多而復雜的病原的侵襲。


5.正確理解初乳的重要作用

1、提供能量,恢復體溫

  母豬初乳的能量水平顯著高于常乳。初生仔豬體溫調節能力差,所以仔豬出生后,通過初乳攝入足夠的能量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于那些初生的弱小仔豬,由于其單位體重的體表面積大,散發的熱量相對較多,如果不能及時吮吸到足夠的初乳,則體溫下降,著涼腹瀉,甚至死亡。

2、促進免疫系統發育

  初生仔豬生長速度非常快,在出生后3天,其體重成倍增加。如果初生仔豬早期初乳攝入量不足而致營養不良,很可能會損害其免疫系統。另外,隨著乳豬出生后,一些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進入胃腸,并迅速繁殖,若乳豬不能很快吃上初乳,初乳中抗體不能抑制上述細菌繁殖,乳豬就可能發病,特別是拉稀。

3、初乳是初生仔豬獲得被動免疫的唯一途徑

– 由于豬胎盤的特殊構造,母豬血液中的免疫抗體是一種大分子蛋白,無法通過胎盤傳入仔豬體內。所以仔豬出生后不具備先天免疫能力。

– 由于仔豬自身的抗體要在出生10天后才會產生,所以在此之前依靠母乳的被動免疫方式是極為重要的。研究表明,豬初乳蛋白質含量顯著地高于常乳,而且其中60%~70%是免疫球蛋白。此外,初乳中還含有免疫活性細胞和非抗體保護蛋白等。



4、促進新生仔豬的胃腸道上皮粘膜發育。

  初乳中所富含的生長因子(IGF-I, TGF-β)與激素(胰島素等)會刺激胃腸道上皮粘膜在出生后2周內,特別是前24小時內快速發育成熟,使新生仔豬腸粘膜的營養吸收能力增加100倍以上。

6.初乳不同的攝取方式


自由攝取初乳的注意事項:

第一:分批攝入初乳。將新生仔豬中個體較大的仔豬放置到另外一個豬欄或保溫箱中約1.5小時,以允許個體弱小的仔豬先攝食初乳,減少來自強壯仔豬的競爭壓力。

第二:幫助仔豬攝入初乳。幫助弱小仔豬尋找乳頭,并觀察仔豬是否能夠正常哺乳。

人工統一供給方式見下面幾張圖片:



  新生仔豬6h保護理論是在充分了解仔豬生產現狀及仔豬生理特點的基礎上提出的護理方法,并依據科學的理論解決了以往仔豬護理操作上的一些誤區及爭議,更有利于提高仔豬活力,降低斷奶前仔豬死亡率,對提高豬場生產成績及經濟效益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文章來源:戴建華 劉自逵 李想  PSY應用研究院,本平臺作了相應改動)



感謝作者對此文的付出,畜牧人網站已獲授權轉載,若需轉載的朋友,請聯系作者!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3 10:26,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