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養豬職業經理人
微信ID:YZZYJLR2016
導讀
當前國內養豬水平與國外比究竟有多大的差距?不比不知道,只有詳細地比較,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究竟落后在哪兒。這是中、法兩國2011年的生產性能對比表,我們可以看個究竟。
中、法養豬生產性能對比(2011)
1 、年產胎次:法系豬是由從中國引進的太湖豬與英倫約克雜交經過世代選育而成,較好地保留了太湖豬發情明顯、易配種、產仔多、母性好的特點,母豬產仔胎次有了明顯的提高。年產胎次相差0.5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母豬的飼養管理存在著誤區,抑制了母豬繁殖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母豬在斷奶后至發情的間隔延長,卵巢發育退化,雌激素分泌不足,荷爾蒙減少,非生產天數增加。
1.jpg (77.79 KB, 下載次數: 4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8-4 16:48 上傳
2、 利用年限:在歐美,母豬飼養了5-6胎次即淘汰,而國內多數豬場7-8胎才淘汰,甚至有9-10胎次的“元老級”母豬存在。去年我到泰州一個豬場,甚至場內還有100多頭12胎的母豬存在。實驗表明,5-6胎次之后的母豬,母源抗體水平呈明顯下降趨勢,已經不能為初生仔豬提供足夠的母源抗體保護,這樣的飼養方式增加了疾病的感染風險,此外胎次過高的母豬其后代飼料利用率下降,同時也增加了用藥成本。
3 、料肉比:歐美多數豬場的飼料由專業的飼料公司根據豬只生長的各個階段,詳細分門別類,為不同生長階段豬只提供不同配方的飼料,歐美一般從仔豬斷奶到商品豬出售,僅換料就達6次之多,而國內換料一般僅有3-4次,正因為商品飼料做工更精細,基本上20Kg就換一檔料,所以生長育肥豬飼料報酬更高。
4 、斷奶-配種間隔:國內一般的豬場從斷奶到母豬配上種,需要的時間平均為20-40天(這里是加上非生產天數綜合計算),而歐美因為母豬的胎次年輕,母豬的繁殖機能旺盛,斷奶后基本上都能夠迅速發情,既節約了飼料成本,又提高了欄舍設備利用率。所以種豬群高淘汰率的背后是種豬群更優秀,繁殖性能更優良。
2.jpg (88.85 KB, 下載次數: 4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8-4 16:48 上傳
5、 飼料成本占總成本比例:國內豬場的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至少在75%以上,而歐美只有55%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歐美畜牧業自動化程度較高,飼料報酬較高,機械、設備投入較大,同時用工成本昂貴。國內豬場當前也存在“用工荒”,我認為能用機械設備取代人的簡單勞動的事情還是應該多做。
6 、用工人數對比:歐美多采用自動化機械設備,使用計算機分析控制,對母豬的繁育和商品豬的飼養實行流水管理,極大的降低了用工數。而中國多依靠勞動力完成飼喂、清糞等基本工作,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囿于傳統觀念,普及率也不高。但欣喜的是,目前隨著養殖行業與國外交流越來越多,很多集團豬場已經開始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更新現有的管理架構,開始加大投入,以抵御風險,增加產出。筆者去年到浙江一家種豬場參觀,就有很深切的感受。1000頭母豬場全程自繁自養加上一個200頭的種公豬站,全場生產人員僅11個人。
3.jpg (147.35 KB, 下載次數: 4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8-4 16:48 上傳
總之,我們養豬業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從上述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1)養豬行業大有可為,只要提高我們的PSY,豬可以為我們創造更大的利潤;(2)國內多數豬場養殖觀念亟需迅速的改變,不能抱著十年前的老觀念一成不變。記住:行業永遠淘汰的是落后于時代的人。
當然我們既要向歐美先進的國家學習,也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豬場管理模式一定要符合國內的實際情況,要更加強調事先論證規劃、充分利用欄舍設備、把員工從簡單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地關注種豬群的健康與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