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的不良底質
1、酸臭、腥臭底質
形成原因:池底腐敗的有機質過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徹底、養殖過程投餌過剩、沒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質等,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沒有定期拋撒增氧劑,使得有機質沒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產生大量有毒中間產物,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等,嚴重時底質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出現“冒泡”現象。
2、板結底質
形成原因: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過量使用硫酸銅、殺蟲殺藻劑、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藥物,造成底質板結,底質與水體之間氣體、營養元素的交換被阻隔,水環境緩沖能力減弱,水質變化無常,水產動物容易產生應激反應。
3、“泥皮”底質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類和懸浮膠體沉積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會變成浮皮、并在水體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4、“絲藻”底質
形成原因:底質與水體之間營養元素的交換被阻隔,致使水體營養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現“倒藻”、“轉水”(水質一夜之間變清),水質過瘦,清澈見底,底部絲狀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5、“渾濁”底質
形成原因:有機質殘留過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膠體形式釋放并懸浮于水體中,造成水質“渾濁”;或養殖密度過大,水產動物在底部不斷騷動,引起水質“渾濁”;或因暴雨夾帶大量粘土漿,引起水質“渾濁”。“渾濁”水質,懸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質“渾濁”;另外,“渾濁”水質會遮蔽藻類光合作用,使水體自凈能力減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6、“偷死”底質
形成原因:由于底部長時期缺氧,致使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有機酸等有害物質累積過多,使水產動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收獲時發現底部大量死亡殘尸。
二、池塘底質改良方法
生產中多注重水體改良,有“看水養魚”之說,而沒有重視底層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發臭。我們經常遇到的魚類“浮頭”或“泛池”,很多都是底質惡化的結果,如果底質好即使出現“下大雨”等異常天氣,也不會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質的迅速升高。我們知道溶氧低不僅造成養殖動物生存困難而且影響養殖動物攝食及消化率,還可造成水體中有害的還原性物質(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細菌增多,從而影響水體的穩定及養殖動物的生長及抗病力等。因此底質修復和改良有重要意義。
1、物理方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產閑季進行。大多采用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機組像開挖新塘一樣清理淤泥。此法成本低、適應性強,但作業時需要有水源和較大的荒地或淺灘用于排放泥漿,讓其沉淀。生產實踐證明:鰱、鳙池底泥厚度在20cm~40cm;草、魴、鯉魚池底泥以0cm~15cm為宜。因此,為保持良好水質,每隔1-2年應清除10cm~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池底再經過冰凍日曬(“冬干”),促進有機物質的分解,消滅病原體和其他有害生物。在此期間還可進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維修閘門和鏟除雜草等工作。
生產上有時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況下進行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機械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船式清淤機和潛水式清淤機。船式清淤機的主要工作部件均裝在船上,只有吸泥頭沉在水下,可在養殖期內清除池底淤泥,排吸作業連續;潛水式清淤機整個工作部件均潛入池底,在淤泥表層邊行走,邊進行吸泥作業。但由于整機在水下作業,對動力機的防水密封要求較高,維修技術難度大,用戶自行保養、修理不便。
除了清淤外,經常攪動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進池塘底部有機質的分解,并重新釋放出底泥中沉積的營養鹽類,恢復營養物質在池塘上下水層的均衡分布,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從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通過開增氧機曝氣也可改善底部環境,減緩黑化過程。
2、化學方法
化學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發生化學反應,放出大量的熱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種有機酸,改變酸性環境,從而可以起到除害殺菌、施肥、改善底質和水質的作用。使用時可干池清塘或帶水清塘。帶水清塘一般是在總堿度、總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及時合理地施用石灰;而池水和底質中鈣離子濃度較大、堿度較高,則不必施生石灰;在有機質貧乏的養殖塘不宜單施生石灰,否則會加劇有機物的分解,使有機物積存更少,池塘肥力進一步下降,恢復更為困難。
除生石灰外,還可選用化學復合型底質改良劑。如過硫酸氫鉀復合鹽強氧化劑,
3、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來修復養殖塘底質,減少底質有機物的積累也能取得顯著效果,光合細菌以及微生物制劑也能對池塘底質進行改良。光合細菌可以在光線微弱、有機物、硫化氫等豐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這些物質建造自身,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動物捕食,構成了養殖塘中物質循環和食物鏈的重要環節。所以光合細菌特別是在池底污染嚴重或因水質不良又不能換水的封閉式養殖塘,可發揮出較明顯的作用。
微生物制劑底質改良劑,復合芽孢顆粒能發揮各菌種的協同作用,將殘餌、排泄物、動植物尸體等影響底質變壞的隱患及時分解消除,不僅改善了底質和水質,而且控制了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