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不耐運輸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分析 每年的5-10月是魚類肝膽綜合征爆發的高峰期,在這個時期魚在運輸途中不耐運輸出現不同程度死亡的狀況也會空前高漲,給養殖戶和魚商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那么,魚類不耐運輸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治呢? 一、寄生蟲感染。孢子蟲、車輪蟲、指環蟲、三代蟲等寄生蟲感染率越高,在運輸中死亡率也越高。鰓除了是魚的呼吸器官,同時也是重要的排池器官,寄生蟲的感染會導致鰓組織的病變,鰓組織的病變將造成氨氮的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高,將影響到魚體內滲透壓調節機能。當受到拉網、將影響到魚體內滲透壓調節機能。魚類的血流加快,血壓升高,形成毛細血管滲透性出血使肌肉充血或出血,嚴重的鰭條、腹部表皮或全身充血、出血。由于魚類的滲透壓調節機制因鰓和肝臟的病變而受到影響,可能造成在受到強烈刺激時粘液的再分泌功能能減弱或失調,從而出現糙鱗、脫鱗現象。 在水溫高于10攝氏度時,應在售魚前有針對性的進行殺蟲滅菌魚病預防,特別要殺滅寄生在鰓上的寄生蟲等。 二、環境因素。養殖及運輸密度太大會造成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超標,會使魚中毒處于危險狀態,拉網應激會雪上加霜。缺氧浮頭后的魚體質往往要幾天后才能恢復,因此嚴禁在發生浮頭缺氧后拉網賣魚。運魚的水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有機質含量少,水溫相對要求較低。水溫太高也會加強魚類的新陳代謝,導致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濃度超標而引發魚死亡。 三、 飼料因素。如飼料中使用了過期、霉變、脂肪氧化的原料,其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如;黃曲霉素、醛、酮類物質等,會對肝臟造成嚴重的損害,引起肝臟病變。低質廉價的飼料,其中維生素的種類和含量大大低于魚類而求標準,維生素除了滿足魚的生長外,還具有抗應激和促進免疫的功能,所以在選擇飼料時宜選用規模較大、生產規范的大型飼料廠家生產的飼料,以確保高效、健康養殖。還可以在飼養過程中添加保肝護膽的飼料添加劑,促進肝臟排除毒素,保障肝臟的健康。 在運魚的水中添加抗應激藥物提高運輸成活率:青霉素可防止魚病發生和運輸中水質變壞;食鹽可以減少魚體表粘液產生,防止脫粘,避免粘液在運輸過程中敗壞水質,使水的鹽濃度達1·5‰,也可調節魚體內外滲透壓和防治魚種外出血及感染;運輸前期在飼料中酌量添加抗應激藥物投喂或者在運輸時在水體中摻入適量抗應激藥物,具有削弱應激因子的影響、減輕運輸脅迫癥狀和增強機能免疫功能的作用,使機體適應新運輸環境,提高活魚運輸存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