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而玉米價格機制改革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之一。
內蒙古通遼市位于“鐮刀彎地區”的玉米黃金帶,今年年初,為了貫徹落實我國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的決定,通遼市大力推進“糧改飼”(糧改飼,是農業部開展的農業改革,主要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將糧食、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調整為糧食、經濟、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鼓勵當地農戶進行青貯玉米種植。對于這樣一個政策,起初,當地農民有人支持,也有人擔心。
眼下,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當地的青貯玉米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最初國家在內蒙古和東北三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將以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表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給予一定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兌付給生產者,以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記者,現在看來,明年玉米價格也要繼續放開,執行價補分離的改革政策,這也意味著實施了長達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這將成為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
通遼市農牧業局副局長何長福介紹說,在“十三五”調結構的計劃中,他們還將實現農牧結合,繼續推進“糧改飼”,為養而種,延長產業鏈。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就來關注樂幫云牧吧~lebangyunm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