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又稱“大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種副產品。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種動植物油粕飼料產品中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一種。作為一種高蛋白質,豆粕是制作牲畜與家禽飼料的主要原料,還可以用于制作糕點食品,健康食品以及化妝品和抗菌素原料。
一、豆粕的加工工藝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二種。
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產品為一浸豆粕,而先以壓榨取油,再經過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產品稱為二浸豆粕。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對溫度的控制極為重要,溫度過高會影響到蛋白質含量,從而直接關系到豆粕的質量和使用;溫度過低會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而水份含量高則會影響儲存期內豆粕的質量。一浸豆粕的生產工藝較為先進,蛋白質含量高,是國內目前現貨市場上流通的主要品種。
以浸提法生產豆粕的基本工序為:
油脂廠購入大豆→去雜→破碎(一顆大豆約碎成6-8塊)→加溫并調整水份含量(破壞原有的組織,易出油)→壓成片并繼續調整水份→加溶劑噴淋,淬取豆油→脫溶劑→豆粕生成
在豆粕的加工工藝中,溫度控制是最重要的環節,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豆粕中蛋白質的含量,并直接導致日后豆粕的質量好壞和使用效果。
根據烘烤過程中是否攙雜進大豆種皮,豆粕還可分為帶皮豆粕和去皮豆粕,二者主要區別是蛋白質水平不同
二、豆粕的用途
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種動植物油粕飼料產品中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一種。作為一種高蛋白質,主要集中在飼養業、飼料加工業,用于生產家畜、家禽食用飼料,食品加工業、造紙、涂料、制藥等行業對豆粕有一定的需求,用于制作糕點食品、健康食品及化妝品和抗菌素原料。
大約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豬的飼養,豆粕內含的多種氨基酸適合于家禽和豬對營養的需求。實驗表明,在不需額外加入動物性蛋白的情況下,僅豆粕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家禽和豬的營養,從而促進牲畜的營養吸收。在家禽和生豬飼養中,豆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當棉籽粕和花生粕的單位蛋白成本遠低于豆粕時才會被考慮到使用。事實上,豆粕已經成為其它蛋白源比較的基準品。
在奶牛的飼養過程中,味道鮮美、易于消化的豆粕能夠提高出奶量。在肉用牛的飼養中,豆粕也是最重要的油籽粕之一。豆粕還被用于制成寵物食品。玉米、豆粕的簡單混合食物與使用高動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具有相同的價值。
最近幾年來,豆粕也被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業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種氨基酸棗例如蛋胺酸和胱胺酸棗能夠充分滿足魚類對氨基酸的特殊需要。由于魚粉用魚捕撈過度原因,造成世界魚粉減產,供給的短缺使魚粉價格居高不下,因此,具有高蛋白質的豆粕已經開始取代魚粉。在水產養殖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豆粕還被用于制成寵物食品。簡單的玉米、豆粕混合食物同使用高動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對寵物來說,具有相同的價值。美國依利諾斯大學進行的一次實驗表明,豆粕具有同豬肉一樣的高蛋白,卻不含影響營養消化的低糖酸鹽。
三、豆粕的分級標準
按照國家標準,豆粕分為三個等級,一級豆粕、二級豆粕和三級豆粕。從目前國內豆粕現貨市場的情況看,國內豆粕加工總量(不含進口豆粕)大約為1000萬噸,其中一級豆粕大約占20%,二級豆粕占75%左右,三級豆粕約占5%,三個等級豆粕流通量的變化主要與大豆的品質有關。從不同等級豆粕的市場需求情況來看,國內少數有實力的大型飼料廠在使用一級豆粕,大多數飼料廠目前主要使用二級豆粕(蛋白質含量43%),二級豆粕仍是國內豆粕消費市場的主流產品,三級豆粕已經很少使用。
四、豆粕的自然屬性
1、物理性質
顏色:淺黃色至淺褐色,顏色過深表示加熱過度,太淺則表示加熱不足。整批豆粕色澤應基本一致。
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沒有酸敗、霉敗、焦化等異味,也沒有生豆腥味。
質地:均勻流動性好,呈不規則碎片狀、粉狀或粒狀,不含過量雜質。
2、化學成份
豆粕中含蛋白質43%左右,賴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蘿卜素較少,僅0.2~0.4mg/Kg,流胺素、核黃素各3~6mg/Kg,煙酸15~30mg/Kg,膽堿2200~2800mg/Kg。豆粕中較缺乏蛋氨酸,粗纖維主要來自豆皮,無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礦物質含量低,鈣少磷多,維生素A、B、B2較少。
想要了解更多詳情就來加入樂幫云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