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豬腹瀉類疾病是豬場常見疾病,每年冬春季節在我國呈大面積流行,對我國的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經濟效益。由于近年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肆虐各國各地,導致許多豬場人員看到腹瀉便斷定PEDV的誤區。其實豬場很多病因均可以造成豬只腹瀉發病,不同地區,不同養殖場發生的腹瀉可能都會是不同的病因造成。現介紹該類疾病的可能病因、鑒別診斷方法與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腹瀉主要包括細菌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寄生蟲性腹瀉、非傳染性腹瀉。其中細菌性腹瀉有大腸桿菌、痢疾桿菌、魏氏梭菌、沙門氏菌等;病毒性腹瀉有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輪狀病毒(RV)、豬偽狂犬病毒(PRV)、豬瘟病毒(CSFV)等;寄生蟲性腹瀉有豬球蟲病和豬蛔蟲病等;非傳染性腹瀉包括飼料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等。
2.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逐個排查鑒定,現整理一下順序:
2.1 鑒定是否為非傳染性腹瀉
主要檢查飼料是否霉變,豬舍內外的溫度、濕度、母豬是否有乳,是否為斷尾、剪牙、防疫應激所致等。
2.2 根據腹瀉程度
若豬場呈暴發性,迅速性傳播,則為病毒性腹瀉;若呈緩慢性,漸進性傳播,則為細菌性或寄生蟲性。
2.3 根據發病日齡判斷
一般1~3日齡以內多為大腸桿菌和魏氏梭菌引起;7日齡左右的腹瀉,多為TGEV、PEDV、RV、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10日齡以上,多為PRV、CSFV等病毒引起。
2.4 觀察糞便的酸堿度和性狀
一般病毒性腹瀉呈酸性,水樣腹瀉呈噴射狀;細菌性腹瀉呈堿性,糞便呈糊狀,且帶有泡沫。
2.5 觀察糞便的顏色
一般糞便顏色為紅,應懷疑魏氏梭菌、球蟲病、食鹽中毒;顏色為白,應懷疑仔豬白痢;糞便變黃,需綜合糞便的性狀及酸堿度判斷是仔豬黃痢還是病毒性腹瀉。
2.6 根據糞便的氣味判斷
糞便具有特殊的酸臭氣味,則提示為消化不良、腸炎等疾病;糞便氣味惡臭,則提示為某些嚴重的傳染病,如豬瘟、豬痢疾、仔豬副傷寒;糞便具有特殊的腥臭,則提示為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等傳染病。
2.7 實驗室PCR檢測
對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輪狀病毒等腸道腹瀉病毒,臨床上很難做出確切的診斷,需要通過一定的實驗室檢測技術,通常需要取腸道內容物做PCR檢測診斷。
3.防控措施
3.1 預防措施
3.1.1 加強飼養管理
飼料要使用優質全價料,保證營養充足,嚴禁飼喂發霉變質飼料,對胃腸道不要長期濫用抗生素,以免造成菌群失衡。保持對豬舍內的溫度及濕度的監測與調控,整體提高豬群抵抗力。
3.1.2 定期常規清潔消毒
豬圈內糞便等雜物定時清潔,每半個月使用石灰乳進行消毒,消毒一般遵從“一掃二沖三消四空欄”的原則。對于發生感染的豬群,要及時隔離,并使用石灰乳徹底消毒。
3.1.3 做好免疫預防
對于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等一般經產母豬每年11-12月用滅活苗普免,后在產前3~4周加強免疫一次。而初產母豬則需要加強免疫。
3.2 治療措施
3.2.1 對癥治療
半停食狀態,并聯合使用補液鹽水、消毒劑、電解質等清潔飲用水,口服大黃蘇打片,降低豬的臨床癥狀。
3.2.2 對因治療
1)細菌性腹瀉:仔豬黃白痢一般可用藥物環丙沙星、安普霉素等;副傷寒可用氟苯尼考;豬痢疾可用恩諾沙星、泰樂霉素。
2)病毒性腹瀉:可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100mL,5%NaHCO320 mL,防治酸中毒,并提高豬舍內的溫度。
3)寄生蟲性腹瀉:一般種公豬每年驅蟲3次,后備母豬配種前20 d驅蟲1次,妊娠母豬分娩前20 d驅蟲1次,保育豬轉入育肥舍前7 d驅蟲1次,育肥豬上市前2個月驅蟲1次。常用阿維菌素、伊維菌素、左旋咪唑等藥物驅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