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查看: 286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料] 農業部在全國100個縣試點“糧改飼”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6-9-21 09:01:0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統計,每年我國玉米消費量的60%以上都用作飼料,但傳統的飼喂方式是將玉米籽粒和秸稈分開處理;全株青貯玉米,則是將玉米籽粒與秸稈一起制作成青貯飼料。與全株青貯玉米相比,傳統飼喂方式提供的營養物質總量和生產效率都低了不少。

  從種養業區域布局看,目前草食畜牧業主產區很大一部分與我國玉米等糧食主產區相吻合,也與我國調減玉米種植的“鐮刀彎”區域有很大重合。在這些地區發展全株青貯玉米,可以有效減少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優質飼草料供需缺口,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農業部開展“糧改飼”試點,主要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2015年“糧改飼”試點計劃種植150萬畝,實際落實286萬畝,收儲優質飼草料995萬噸,超出預期目標將近1倍。

  “通過種養加的緊密結合,飼料糧就地轉化,讓‘糧變肉’‘草變乳’,實現過腹增值,這是農業領域‘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重要措施。”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表示。

  對于糧食安全問題,專家表示,廣義的糧食安全必須考慮到畜牧業飼料。由于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很大調整,居民對肉、蛋、奶的消費量更高,也就意味著對飼料的需求更高。因此,將糧食、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調整為糧食、經濟、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不會削弱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據了解,今年“糧改飼”試點范圍將擴大到整個“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17個省區,目標任務增加到600萬畝。

  一畝地多收300多元,避免秸稈焚燒

  “其實以前種的普通玉米,收獲之后很大一部分也都進了飼料加工廠,但跟全株青貯玉米相比,效果差了很多,效率也低。”王金洲是永寧縣李俊鎮李俊村的農民,流轉了1033畝土地。他告訴記者,普通玉米收完后還要經過脫粒、晾曬才能出售,像他這樣的種糧大戶,必須找大片的晾曬場,前后得折騰兩個月。

  “全株青貯玉米就省事多了,收獲時奶牛養殖場的人直接開著大型收割機就來了,收完了運走制作青貯飼料,1000畝地5天就搞定。”王金洲說。

  奶牛養殖場也覺得很劃算。跟王金洲簽訂合同的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春英奶牛合作社社長陳偉說:“多吃優質的青貯飼料,能夠提高奶牛的消化率,產奶量更高。我們的奶牛以前一天產奶25公斤左右,現在一天產奶33公斤,奶牛單產提高了30%。”

  寧夏農牧廳畜牧局局長羅曉瑜詳細列舉了“糧改飼”的好處:與原來的籽粒玉米收割相比,全株青貯玉米的工作環節減少,收割費用降低。種植戶的收入每畝普遍增加了兩三百元;養殖戶也受益,奶牛產奶量提高,肉牛、肉羊的增重也很明顯。“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肉牛日增重300多克,肉羊日增重50克,肉的品質也有很大提升。”

  除了經濟效益外,全株青貯玉米的生態效益也很明顯。玉米全株青貯,不僅不用考慮秸稈的二次收貯問題,還避免了秸稈焚燒引起的環境問題。

  據農業部對去年試點地區的統計,試點地區全株青貯玉米平均畝產3.5噸,每噸收購均價410元,每畝地收入1435元,比種植籽實玉米增收335元,轉變玉米利用方式,也減輕了玉米收儲壓力;奶牛規模養殖場全面普及全株青貯玉米,奶牛日均產奶量增加3公斤,成母牛平均單產達到8噸,生產1噸牛奶節約飼料成本300元,乳蛋白等質量指標也明顯提高;肉牛飼喂全株青貯飼料,每出欄一頭節約飼料成本近1000元。

  要尊重農民意愿,提高科技支撐和服務能力

  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我國推進“糧改飼”面臨難得的機遇。《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提出,到2020年飼草料面積發展到9500萬畝,其中青貯玉米面積要達到2500萬畝。但是,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還有不少難題待解。

  “全株青貯玉米的收獲對農業機械設備的要求很高,由于是將籽粒與秸稈一起收,往往要有對籽粒的‘揉搓”功能,這樣的大型農機,一般價格都在100萬元上下,普通農戶根本吃不消,必須通過專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來解決。”羅曉瑜說。

  此外,青貯飼料對技術也有一定要求。“全株玉米收獲后還要發酵處理,這個技術也有門檻,操作不當就會發酵失敗,造成浪費。”羅曉瑜建議,在“糧改飼”的推廣中,必須加強技術指導、創新服務模式,增強科技支撐能力。

  在補貼資金層面,地方呼吁能夠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改進補貼方式。目前,國家財政給予每個試點縣每年平均補助資金1000萬元,實施周期是3年。在補貼標準上,寧夏糧改飼各試點區縣的收貯補貼標準區別很大。“這是由于我們各個縣的養殖規模不同,所以有的地方一噸飼草料補貼22元,有的地方補貼50元,會讓百姓對政策有所誤解。”羅曉瑜說。

  推廣“糧改飼”,最關鍵的還是農民的接受程度。基層的畜牧干部表示,“糧改飼”必須尊重農民意愿,政府只能引導。有的地方實施起來有難度,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受種植觀念影響不愿意把土地調整出來種草,另一方面是種糧有補貼還有收益,種草后效益并不能馬上體現。

  馬有祥認為,要調動農民發展“糧改飼”的積極性,必須從提高飼草料生產和利用效率入手,建基地、創模式,進一步穩定“糧改飼”的收益,讓農民得到實惠。同時,進一步培育發展飼草料生產性服務組織,扶持一批商業化飼草飼料種植、加工、銷售、物流等大型企業,促進產業發展。

  來源:中國政府網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2 08:2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