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豬肉價格猛漲之時,曾經救生豬養殖戶于水火之中的保險——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逐漸被冷落,由于已經預知了此時購買保險獲得賠付的可能性很小,生豬養殖戶購買意愿顯著降低。保險公司也發現了這一矛盾:生豬價格下跌時盡管養殖戶購買意愿高,但賠付率極高;生豬價格上漲時,賠付率雖然可降低,但險企卻會失去市場而不能獲得贏利來彌補豬價下跌時期的虧損,經營較為困難。面對這種矛盾,部分險企采取了拉長保險周期的辦法來應對市場的大起大落。
生豬養殖戶不愿買保險了
對于經營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的險企而言,豬肉價格上漲本來應當是一件好事,因為該保險主要是應對豬價下跌的狀況,通過保險的方式減少養殖戶的損失。但是,險企卻面臨新的煩惱——養殖戶不愿意購買保險了。
目前豬糧比如此之高,即使后面有所下跌,短期內也不太可能下跌到6:1以下,保險不會賠付,基于這一判斷,養殖戶不愿購買保險很正常?!币晃粯I內人士分析道。
目前,不少生豬養殖戶已經開啟了瘋狂補欄模式。盡管有聲音呼吁補欄要理性,一旦大家都瘋狂補欄,必將為下一個下跌周期打下基礎,終將步入“母豬補欄補到過剩,豬價下跌跌至虧損”的老路,但是缺乏統一行動的養殖戶是不會放過眼前這一波獲利機會的。
如何打破悖論?
理論上,生豬價格指數在豬價下跌時賠付率高,承保業務虧損不足為怪,在豬價上漲之時賠付率低,承保業務應有適當利潤,但在實踐中,相關險企卻發現,在豬價上漲時,盡管賠付率低了,但投保率更是大幅下降,業務經營并未得到大幅改善,這成為一個悖論。
“由于規?;B殖戶對市場變動信息非常敏感,對短期趨勢的判斷也很準確,對于1年期產品而言,他們能根據對賠付的預期來選擇是否購買。”上述業內人士分析道,這對養殖戶來說,保險不失為一個彌補豬價下跌期間損失的好方式,但對險企而言,經營風險卻大大增加。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推出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的本意是減少生豬市場的大起大落,減小市場波動,打破豬周期的魔咒,但為何目前豬周期依然“我行我素”?專家表示,目前由于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的覆蓋面還很低,盡管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整體來看,全國的生豬投保率肯定低于10%,因此,即使投保的養殖戶也不可能避開市場整體的波動,只能選擇隨波逐流,豬價上漲時補欄,多養豬多賺錢;豬價下跌時宰殺能繁母豬,少養豬少虧錢。
目前,北京、上海、四川、浙江、江蘇等地都在嘗試開展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以及其他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專家建議,在推廣這些保險時,要保持財政支持的力度和持續性,進一步擴大價格指數保險的覆蓋面,只有覆蓋面達到一定標準,其對于穩定市場價格的作用才會較為明顯地發揮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