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豬腹瀉常導致死亡率升高,嚴重影響養豬效益,針對發病原因,選取合適的時間段加以預防,是控制仔豬腹瀉的基本技巧。
傳染性因素防控
多種傳染性疾病,都可以引起仔豬腹瀉,但這些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往往有一定的時間和規律性,如:1周齡之內,容易發生紅痢(梭菌性腸炎)、黃痢(早發性大腸桿菌病)、輪狀病毒病、圓環病毒病、偽狂犬、孢球蟲病等疾病;2~3周齡時,容易發生白痢(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斷奶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容易發生豬痢疾、仔豬副傷寒等傳染性疾病。
預防傳染性腹瀉,應在恰當的時間段內使用合適的疫苗。預防黃痢、白痢,可在母豬產前30~40天和15~20天,注射大腸桿菌菌苗;預防仔豬紅痢,可在母豬產前15~30天注射仔豬紅痢氫氧化鋁菌苗;預防傳染性胃腸炎,可在母豬產前45天和15天、仔豬出生后使用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預防仔豬副傷寒,可在仔豬滿月后使用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等。輪狀病毒病、圓環病毒病、等孢球蟲病等,應著重搞好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尤其要突出環境消毒。
過敏性因素防控
在哺乳期,如果采食母乳(尤其是初乳)不足,無法建立起良好的免疫功能,遇到各種不良刺激時,就可能因應激而發生腹瀉,這種情況,1~3周齡的仔豬最容易發生。如果在哺乳期采食蛋白質不足,消化功能不完善,機體對蛋白質沒有產生耐受性,腸道處于超敏狀態,斷奶后至2月齡左右這個時間段內,仔豬往往因對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發生腹瀉,或者因消化不良而發生腹瀉。
預防過敏性因素引起的仔豬腹瀉,首先要給母豬提供營養平衡的飼料,保證母豬健康,維持良好的體況,提高母豬的免疫力和泌乳量,出生后1小時內,要保證仔豬吃上初乳,讓仔豬從乳汁中獲得抗體,盡快激活并完善自身免疫系統;其次是在仔豬生后5~7天開始投喂乳豬料,逐步增加飼喂量,爭取到20日齡時,能自由采食配合日糧,目的是鍛煉胃腸道消化吸收機能,避免飼料蛋白質和其它抗原引起的過敏反應;再次是給仔豬補料的時間段內,要飼喂適量添加劑,包括酸化劑(如檸檬酸)、酶制劑(如蛋白酶、淀粉酶、果膠酶、植酸酶等)、益生素和低聚寡糖等,能減少抗營養因子對消化道的損傷,維持消化道正常微生態環境,增強抗應激能力。另外,仔豬生后2日齡內注射牲血素1毫升,5日齡和35日齡分別注射0.1%亞硒酸鈉—VE注射液0.5毫升和1毫升,可有效預防腹瀉的發生。
刺激性因素防控
刺激性因素引起的腹瀉,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飼料發霉變質導致腹瀉,嚴重時可引起腸炎甚至導致死亡;二是在1~2周時間段內飲水供應不足,仔豬因缺水而飲用尿液或污水,病菌大量繁殖導致腹瀉;三是斷奶后時間段喂料太多或換料太突然,胃腸道因負擔過重或一時很難適應而出現腹瀉。
避免各種不良刺激,是防控仔豬刺激性腹瀉的主要策略。仔豬飼料一定要新鮮,嚴禁使用霉菌污染的飼料和飼料原料,可在飼料中添加伊美瑞斯蒙脫石,蒙脫石能高效吸附霉菌毒素,防止腹瀉,夏秋炎熱季節及時打掃剩料,冬春寒冷季節禁止飲水結冰;仔豬在開始誘食的時間段內,要供給足夠的飲水,防止口渴飲用污水和尿液導致腹瀉;但是,仔豬夏天過多飲水,容易稀釋胃酸,胃內的細菌不易被殺死,反倒容易引起腹瀉,因此,夏季應給仔豬供應西瓜皮、新鮮蔬菜等清涼解暑飼料;仔豬飼料更換一定要有1周左右的過渡適應時間,平時喂料不要太多,每次以8成飽為宜。另外,哺乳期仔豬舍溫度保持在20℃~22℃、濕度維持在65%~75%,21日齡斷奶的保育豬舍溫度應在26℃左右,能避免環境刺激引起的腹瀉。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