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小麥連年豐收,除有利的政策措施、氣候因素和改進栽培技術外,新品種在增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產麥區普遍實現了1~2次品種更換。近幾年小麥生產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對新品種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一是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明顯,如2013年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在4月中旬出現極端低溫,導致至少3000萬畝小麥嚴重減產;2014年5月底至6月初,黃淮麥區連續出現35℃~38℃高溫,導致河北、山東及北京周邊地區嚴重減產,高溫逼熟使北京地區小麥熟期提前7~10天。為了適應這一變化,要求新品種在前期發育略慢一些,而在后期具備更快的灌漿速度。
二是病害問題日益嚴重,赤霉病已成為黃淮麥區最重要的病害,2012年嚴重發病面積約1.5億畝,最近三年黃淮局部地區也相當嚴重;2014年紋枯病在河南普遍發生;出現了致病性強、發展速度很快的條銹病新小種V26;2015年葉銹病在主產麥區相當嚴重,白粉病和葉銹病在很少發病的新疆也大面積發生。
三是優質和高產節水品種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由于普遍重視產量,忽視了品質改良,品質育種有下滑的趨勢,導致優質麥面積下降;對高產節水品種的選育投資不夠,旱地育種力量有所下降。
我國小麥生產面臨嚴峻挑戰,在氣候變化和紋枯病及赤霉病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既要保證較高產量和可接受的品質,還要降低水肥等投入,以提高產業競爭力并保護環境,這在缺水十分突出的黃淮北片顯得更為重要。
另外,主產區所用親本趨于單一,導致新品種的遺傳相似性增加,今后育成突破性品種的難度加大。因此,除部分地區繼續加強高產更高產甚至超高產品種培育之外,大部分地區應把培育高產、水肥高效、抗病、抗逆、廣適性品種作為主要任務,當然優質面條和饅頭及專用面包品質等還要繼續重視。
具體來講,目前應重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抗赤霉病品種的選育。需要說明的是,黃淮麥區應適度擴大小麥與豆類輪作面積,只有同時改進品種抗性與現有耕作制度才能有效減輕赤霉病的危害。
二是盡快培育兼抗條銹病、葉銹病和白粉病的成株抗性新品種,為防止抗性頻繁喪失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加強高產節水及優質品種選育,加強親本和育成品系品種的系統鑒定至關重要。首先根據大面積生產表現和系統可靠鑒定,明確高產、水肥高效、抗熱及優質等親本,在此基礎上合理配置組合;其次,要盡量擴大產量鑒定和品種比較試驗的規模和點次;第三,在高世代材料鑒定中,應及時大膽采用一些可用的分子標記,以便為表型鑒定補充有益信息。
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定能培育出一批高產高效廣適性新品種,為小麥產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中國辦事處主任)
來源:龍昌動保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