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umu123 于 2015-6-13 14:50 編輯
1 胴體重的生產意義
肉牛胴體是指牛屠宰后,除去頭、皮、蹄、血及內臟的剩余部分,胴體重就是胴體的重量。一般來講,胴體重越大,產肉量越高。胴體重的大小與產肉量的多少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一直以來都把它作為肉牛的個體生產性能的指標,加以衡量肉牛個體的好與壞,甚至把它作為品種標準的指標加以應用。但是在肉牛生產實踐中,這個指標有時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個體的生產水平,更準確地說,胴體重應該是一種生產方式的體現,反映的是生產效率的高低。所以,胴體重不僅僅是一個生產性狀,更是一個生產水平的指標,也反映了一個國家肉牛生產模式先進性的標志。
2 影響肉牛胴體重的因素分析
胴體重是一個個體性狀,但是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品種。體格較大的品種胴體重就相對較大,例如,西門塔爾、利木辛、夏洛萊牛都是大型品種,胴體重均較大。而安格斯、海福特和日本和牛屬于中小型品種,胴體重相對小一些。
其次是養殖模式。肉牛的生產方向就是產肉,所以追求的目標就是產肉量大。但是不同的生產模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在發達國家,從犢牛到出欄要經過犢牛培育(大約5~6 個月)、架子牛飼養(大約5~6 個月)、集中育肥(大約3~9個月)3 個過程, 出欄牛體重一般都在600 kg 以上,屠宰率在55%以上,因此胴體重也就較高。由于我國的肉牛生產體系仍不健全,產業鏈不完善,在生產中真正實施滿膘育肥的肉牛不到出欄牛的20%,大多數的牛是不經育肥直接屠宰,因此出欄體重較小,屠宰率較低,這是造成目前我國肉牛胴體重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是育肥牛出欄時間的選擇。出欄時間的確定是由收益來決定的,受到市場行情、飼料成本和肉牛品種的影響。
第四是資源利用理念的影響。由于資源最大化利用的理念還沒有普及開,養殖者為了追求短期利益,使資金迅速回籠,許多育肥場在牛還沒有達到滿膘的情況下就出售屠宰。尤其是一些“二道販子”從母牛養殖戶家中收取架子牛,直接就送到屠宰場出售,造成肉牛資源的極大浪費。
最后就是肉牛產業發展模式的影響。目前,肉牛屠宰加工企業熱衷于擴大生產線,試圖形成壟斷經營,造成投資規模過大,開工嚴重不足,為了維持生產忽略牛的品質,大牛、小牛、公牛、母牛一律全宰,使得胴體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形成固定品質的肉產品。
3 提高胴體重的措施
肉牛胴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肉牛生產水平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的肉牛業亟需轉型,生產方式的轉變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改變。因此胴體重的提高是這個轉變的標志。
首先,應該積極開展雜交優勢的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雜交生產技術體系。充分利用品種間的雜交優勢,生產出生長發育快、肉質好的商品牛。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盡快確定各地區用于雜交組合的基礎母牛類群,然后選擇輪回雜交或終端公牛雜交形式,建立起長期的雜交利用模式,進而從遺傳資源的角度來提高肉牛胴體重。
其次,完善生產環節,實施分階段飼養模式,大力推廣集中育肥。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選擇適當的育肥模式。在牧區可以選擇放牧加精飼料補飼模式,在農區可以選擇舍飼育肥模式,開展直線育肥或架子牛短期育肥。肉牛育肥階段可以按體重劃分,以350~380 kg 為限,小于這個體重劃為催體階段,主要以粗飼料為主,適量補飼蛋白飼料(33%粗蛋白)1 kg/d。主要目的是促進骨骼的發育,增加骨骼生長量,為后期肌肉生長建立良好的架構,使肌肉有較大的附著空間。大于350~380 kg劃為增膘階段,主要目的是增加肌肉量和肌間脂肪的含量,改善肉質。該階段以高能精飼料(玉米占到75%以上)為主,用量為體重的1%~1.5%,同時減少粗飼料的用量,以使腹部脂肪分布均勻,提高肉的品質。
第三,合理確定出欄時間。肉牛育肥出欄一般可根據育肥牛月齡、體重、市場行情等因素做出選擇。其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有效益,圍繞利潤做出選擇,這也是目前生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養殖戶或養殖企業不能及時地監控飼養成本,無法準確地計算出出售價格平衡點。所以,應該推廣生產信息記錄系統,嚴格記錄生產過程中成本投入與產出量,進而及時計算出出售價格平衡點,便于經營者做出科學的出欄時間。
第四,養牛就是養瘤胃,飼喂微生態制劑產酶益生素·群康142,改善瘤胃內環境、提升瘤胃緩沖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飼料利用率和日增重、改善生產性能。研究表明,產酶益生素·群康142能夠明顯提高飼料轉化率5%~10%,降低腸道疾病50%以上,提高胴體重5%~10%以上,改善肉質、增加肌間脂肪含量、減少皮下脂肪含量。它融合了當今營養微生態、免疫微生態、抗感染微生態的最新研發成果,是替代飼用抗生素的安全、高效、無耐藥性、無殘留、無污染的綠色生物功能性添加劑。
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的時間還不長,生產方式正在由傳統的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保持數量的前提下,提高產肉量的途徑就是提高胴體重,增加個體產肉量。在目前肉牛產業形勢不樂觀的情況下,應該積極轉變生產方式,提升養殖技術水平,理順生產過程,延伸產業鏈,使肉牛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產出更多質量有保障的肉牛,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想要了解更多,掃一掃關注下方微信公眾平臺
8cm.jpg (50.39 KB, 下載次數: 9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6-13 14:50 上傳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