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haiqiu520 于 2014-9-14 19:29 編輯
小反芻獸疫是小反芻獸的一種以發熱、眼、鼻分泌物、口炎、腹瀉和肺炎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
病原分析
小反芻獸疫病毒屬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與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學及免疫學特性。病毒呈多
形性,通常為粗糙的球形。病毒顆粒較牛瘟病毒大,核衣殼為螺旋中空桿狀并有特征性的亞單位,有囊膜。病毒可在胎綿羊腎、胎羊及新生羊的翠丸細胞、Vero細胞上增殖,并產生細胞病變(CPE),形成合胞體。
流行特征
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羚羊、美國白尾鹿等小反芻動物,山羊發病比較嚴重。牛、豬等可以感染,但通常為亞臨床經過。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亞洲的部分地區。本病主要通過直接和間接接觸傳染或呼吸道飛沫傳染。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為患病動物和隱性感染動物,處于亞臨床型的病羊尤為危險。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臨床癥狀
小反芻獸疫潛伏期為4~5天,最長21天,<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21天。自然發病僅見于山羊和綿羊。山羊發病嚴重,綿羊也偶有嚴重病例發生。一些康復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瘡樣病變。感染動物臨診癥狀與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體溫可上升至41℃,并持續3~5天。感染動物煩躁不安,背毛無光,口鼻干燥,食欲減退。流黏液膿性鼻漏,呼出惡臭氣體。在發熱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頰黏膜進行性廣泛性損害、導致多涎,隨后出現壞死性病灶,開始口腔黏膜出現小的粗糙的紅色淺表壞死病灶,以后變成粉紅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齒齦等處。嚴重病例可見壞死病灶波及齒墊、腭、頰部及其乳頭、舌頭等處。后期出現帶血水樣腹瀉,嚴重脫水,消瘦,隨之體溫下降。出現咳嗽、呼吸異常。發病率高達 100%,在嚴重暴發時,死亡率為100%,在輕度發生時,死亡率不超過50%。幼年動物發病嚴重發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病理變化
尸體剖檢病變與牛瘟病牛相似。患畜可見結膜炎、壞死性口炎等肉眼病變,嚴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皺胃常出現病變,而瘤胃、網胃、瓣胃很少出現病變,病變部常出現有規則、有輪廓的糜爛,創面紅色、出血。腸可見糜爛或出血,尤其在結腸直腸結合處呈特征性線狀出血或斑馬樣條紋。淋巴結腫大,脾有壞死性病變。在鼻甲、喉、氣管等處有出血斑。
疾病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為病毒中和試驗,替代診斷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疾病防制
嚴禁從存在本病的國家或地區引進相關動物。在發生本病的地區,可根據小反芻獸疫病毒與牛瘟病毒抗原相關原理,用牛瘟組織培養苗進行免疫接種。
用藥指導
1.羊舍周圍用碘制劑消毒藥每天消毒兩次。
2.使用匯豐達獸藥的高熱混感康,每公斤注射0.2ml,用3天。
3.針對懷孕的母羊按照治療量每天分兩次注射。兩天后化膿的部位出現結痂,結痂后完全恢復正常
應急處理
一旦大范圍發生本病,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采取緊急、強制性的控制和撲滅措施,撲殺患病和同群動物。疫區及受威脅區的動物進行緊急預防接種。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