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又稱為豬接觸性傳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肺炎為特征,急性型呈現高死亡率。 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于4~5月和9~11月。飼養環境突然改變、豬群的轉移或混群、擁擠或長途運輸、通風不良、濕度過高、氣溫驟變等應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發生或加速疾病傳播,使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臨床癥狀 人工感染豬的潛伏期約為1~7天或更長 。由于動物的年齡、免疫狀態、環境因素以及病原的感染數量的差異,臨診上發病豬的病程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突然發病,病豬體溫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沉郁,廢食,出現短期的腹瀉和嘔吐癥狀,早期病豬無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后期心衰,鼻、耳、眼及后軀皮膚發紺,晚期呼吸極度困難,常呆立或呈犬坐式,張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臨死前體溫下降,嚴重者從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病豬于出現臨診癥狀后24~36h內死亡。有的病例見不到任何臨診癥狀而突然死亡。此型的病死率高達80%~100%。 2.急性型 病豬體溫升高達40.5~41℃,嚴重的呼吸困難,咳嗽,心衰。皮膚發紅,精神沉郁。由于飼養管理及其他應激條件的差異,病程長短不定,所以在同一豬群中可能會出現病程不同的病豬,如亞急性或慢性型。 3.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現。。病豬輕度發熱或不發熱,體溫在39.5~40℃之間,精神不振,食欲減退。不同程度的自發性或間歇性咳嗽,呼吸異常,生長遲緩。病程幾天至1周不等,或治愈或當有應激條件出現時,癥狀加重,豬全身肌肉蒼白,心跳加快而突然死亡。 治愈方法 豬群發病時,應以解除呼吸困難和抗菌為原則進行治療,并要使用足夠劑量的抗生素和保持足夠長的療程。本病早期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應結合藥敏試驗結果而選擇抗菌藥物。一般可用匯豐達鳶城“高熱混感康”治療。對發病豬采用注射效果較好,每公斤體重0.1-0.2ml,重癥每公斤0.2ml,一日1~2次,連用3~5天。用藥6小時明顯見效,癥狀明顯減輕。 預防 (1)首先應加強飼養管理,嚴格衛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風換氣,保持舍內空氣清新。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保持豬群足夠均衡的營養水平。 (2)應加強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從無病豬場引進公豬或后備母豬,防止引進帶菌豬;采用“全進全出”飼養方式,出豬后欄舍徹底清潔消毒,空欄1周才重新使用。新引進豬或公豬混入一群副豬嗜血型桿菌的豬群時,應該進行疫苗免疫接種并口服抗菌藥物,到達目的地后隔離一段時間再逐漸混入較好。 (3)對已污染本病的豬場應定期進行血清學檢查,清除血清學陽性帶菌豬,并制定藥物防治計劃,逐步建立健康豬群。在混群、疫苗注射或長途運輸前1~2天,應投喂敏感的抗菌藥物,如在 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磺胺類藥物或泰妙菌素、泰樂菌素、新霉素、林肯霉素和壯觀霉素等抗生素,進行藥物預防,可控制豬群發病。 (4)疫苗免疫接種 國內外均已有商品化的滅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種。一般在5~8周齡時首免,2~3周后二免。母豬在產前4周進行免疫接種。可應用包括國內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場分離株制成的滅活疫苗預防本病,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