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春節前夕,養殖戶存欄、壓欄,就在盼著一年到頭能“賺一把”的時候,生豬價格以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方式一路狂跌;五一節前夕,連跌19周后,在歷年處于低谷的4月底5月初,生豬價格又令人費解地“漲起來”了,而且是一個月內暴漲近兩成。
再從1985年我國“取消生豬派購、放開肉類市場”以來生豬價格的周期性波動規律來看,始于2012年低谷的本輪“豬周期”,持續時間長、反復程度高,且連續2年在大周期內出現了小周期。
一直在下降通道中運行的生豬價格,就在市場預期價格底部已經基本確立的時候,生豬價格又出現反復!如何走贏生豬養殖這盤棋?本文從價格漲跌無常的現象為視角,將生豬產業周期放在1985年至今的時間跨度內,圍繞2014年的豬周期進行分析、探討。
1 該漲不漲該跌不跌 生豬價格有些看不懂
時至6月底,2014年過了一半。豬價行情無時無刻不在考量著每個尚在業界的養豬人,考量著每個養豬人的財力、物力、市場判斷力。前4個月的深度虧損讓人心有余悸,5月初的豬價令人愕然,6月行情回歸理性但仍處在盈虧線下讓人無奈。
生豬價格連跌19周后,于五一節前的4月28日,出現了小幅上漲,也開啟了5月份的漲價模式。從5月6日開始,華南地區領漲全國,浙江、福建、廣東地區的均價邁入“6”時代,局部地區甚至達到了“7”。5月8日,生豬價格連漲9天之后,在生豬調運頻繁的格局下,北方豬價被拉動,我省的生豬價格上漲到了5.7元/斤,至5月21日漲到了6.74元/斤。年出欄生豬3萬頭的平遙豐翼天和董事長趙月亮講述了他在5月23日的經歷,“上午報價6.4元/斤,下午就漲到了6.8元/斤,2個小時后直接升至7.2元/斤”。
受高溫等因素的影響,5月28日開始,我省生豬價格回落到6.53元/斤。而全國的豬價,從5月下旬開始已出現小幅下跌。進入6月,豬價止漲下跌并出現了小幅震蕩,基本回歸到6元/斤的位置。到6月25日,我省生豬價格為6.2元/斤,全國的豬糧比價為4.89:1,自繁自養出欄生豬仍然每頭虧損近200元。
5月份短短的時間里生豬價格暴漲了兩成多。很多養殖戶剛剛有了一絲喜氣,但很快被驚慌失措的糾結所占據,盡管6月的理性回歸沉淀了許多人的心。
晉城市城區北石店鎮豐安村養豬多年的務能擁有一個800頭的規模場,“一般年度內生豬價格呈‘兩頭高、中間低’的趨勢。春節前的價格應該是一年中的最高值,但是2014年的春節,‘降了’!5月-7月是每年的谷底,但是2014年的5月,‘漲了’!再從季度說吧,一般是一季度價格高于二季度價格,二季度價格低于三季度價格,三季度價格低于四季度價格。根據經驗,5月中下旬豬價應該止跌走穩,6月上中旬開始小幅恢復性上漲,7月以后豬價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但此次生豬價格4月底的回升,也把這一經驗拋棄了。”務能覺得,“2014年的生豬價格有些看不懂”。
2 此輪周期還未走出虧損 生豬市場面臨再次洗牌
我國從1985年取消生豬派購、放開肉類市場,實行多渠道經營后,生豬價格呈現漲跌交替的情形,出現了明顯的周期性波動。1985年至2014年期間,按照最低點到最低點為一個周期,生豬市場價格大約經歷了8個大周期的波動。分別是 1985-1991年,1991-1996年 ,1996-2000年 ,2000-2003年 ,2003-2006年 ,2006-2009年 ,2009-2012年 ,2012年至今。
從總體上來看,豬周期呈現縮短的趨勢。上世紀,周期相對較長,一般會延續5-8年;2000年以來,生豬價格基本按照3-4年一個周期運行。從波峰看,1985年、1988年、1995年、1997年、2001年、2004年、2008年、2011年為養豬高效益年,盈利期基本能維持1年甚至2年以上,民間有“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賠”的說法。
當下正在經歷的豬周期始于2012年的低谷,之后是近半年的一路飆升。2013年春節剛過,生豬價格又急轉直下,在七八九月卻逆淡季呈漲勢。在本該高位運行的2014年1月卻一路下跌,一直到現在尚未完全走出虧損。此輪周期,持續時間長、反復程度高,且沒有較長時間的贏利期,基本處于虧損狀態。從2012年進入低谷至今,生豬價格一直在下降通道中運行,就在市場預期價格底部已經基本確立的時候,生豬價格又出現反復。
省豬業協會會長王效京認為,產能淘汰不順利,甚至出現反復,主要原因與近年來養豬業內部調整,以及供求關系變化有關。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500頭生豬出欄規模場的出欄總量占到了產業總量的39%,而我省的規模化水平則達到了59%,改變了以前散戶養殖占比過大的格局。2014中國生豬產業健康養殖與發展高峰論壇上農業部畜牧司王智才認為:“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集團化養豬陣營,仍在持續快速擴張。這些企業認為此時是市場洗牌、擠壓中小規模場的良機,這讓本來競爭充分的生豬產業產生不公平的對抗。”
3 養豬業正在成為資本角逐的戰場質量與成本是最終取勝的關鍵
“產能過剩”“屠宰壟斷”“快速淘汰”“微利競爭”“養豬的互聯網時代”……這些詞匯幾乎能概括2014年的生豬業態。
作為“安天下”的產業,養豬業正在成為資本角逐的戰場。生豬產能排名亞洲第一的廣東溫氏集團總裁溫志芬在分析進入競爭期的生豬產業時認為,生豬價格恢復到合理的水平取決于四方面因素,一是規模小于500頭的中小豬場很難獲利,部分選擇退出養豬業;二是環保倒逼不達標的豬場退出;三是豬場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主動減產;四是大企業審慎減產,盈利水平降低,資本投資減少。
目前,豬肉需求進入第二波淡季。盡管目前生豬存欄減少了3.1%,母豬存欄減少了4.4%,但市場需求疲軟。業內人士分析,從上半年來看,生豬養殖市場屬于“消腫”年份,即“去產能化”,近期的生豬價格整體上將延續震蕩,三季度有望全面復蘇;從本輪周期來看,目前已基本走出周期低谷,呈現震蕩上行趨勢,總體步入上升通道。
當下,生豬養殖行業正處在一個變革的過程中,還會有其他不同以往的情況出現。隨著行業規模化、標準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可以預測豬價的暴漲暴跌會越來越少。但養豬企業能否長期穩步發展,保持源動力的關鍵在于質量的提升與成本的控制。過去一段時間養豬企業不好過,但屠宰加工企業,如雙匯、雨潤,利潤率從4%上升到10%。全產業鏈是一個方向,但更應該倡導企業的產業化經營,與農戶的全產業合作和產區的社區化服務,面臨環境、土地、市場壓力,政府應當做的則是創新市場化服務體制機制,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方能有助于生豬產業的提質升級。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