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來看,新豆上市之后均價如何確定、什么時間確定、什么人或機構來確定、補助如何發放、如何確定大豆的種植面積……這一系列問題仍然困擾著業內人士。
張威巍指出,若在新豆上市之初就確定均價,則農戶銷售價格向著市場銷售均價靠攏,多數農戶會存在惜售心理,由于農戶惜售,價格高企,油廠則難有機會入市,大量大豆只能進入食品市場。而若市場均價等到本年度大豆銷售完畢之后再確定,則市場缺乏價格指導,加之大豆集中上市的影響,可能會導致貿易商壓價,農戶實際銷售價格偏低,此時油廠有機會入市收購。
對于基準價格的確定,據記者了解,業內目前主要有三個意向,一是進口大豆到港價,二是當地收購價,三是期貨價格。“考慮到現貨采購比較零散,參照國際通用做法,建議選用公開透明的期貨價格作為基準價,一來國家可以方便易行地提前檢測最后直補的金額,二來農戶和合作社、下游貿易商和采購商能確定直補額度來調整風險管理的策略,實現期現市場的正常流動和良性互動。”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
在劉國良看來,目前的主要問題應是更早地公布執行細節,讓農民、貿易商、加工商、期貨市場的參與者有比較清晰的預期。“我們希望看到的大豆直補政策,一是執行具有便利性,二是鼓勵優勝劣汰,三是可以更早的執行,最好是在2015年5月份(新作種植季節)之前把補貼落實到大豆種植戶頭上,這樣可以刺激2015年的大豆種植面積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大豆產業仍然面臨著食用大豆產不足需、種植效益偏低、進口豆沖擊等深層次問題。為適應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實行后的市場形勢,業內人士建議,不斷完善相關產業政策,穩定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加強進口大豆管理,減緩對國產大豆的沖擊;進一步推動國內非轉基因大豆期貨價格形成中心的建設。
首先,不斷完善相關產業政策,穩定國產大豆種植面積。業內建議根據市場供需形勢不斷完善目標價格補貼政策,適當加大補貼力度。同時建議采取有力措施,多措并行,在政府扶持、科學種植、規模經營以及龍頭企業主導等帶動下,積極振興傳統大豆產業,提高大豆產業化競爭力,增加大豆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實現大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加強進口大豆管理,減緩對國產大豆的沖擊。控制進口大豆流入食品加工是確保國產大豆優質優價的核心環節,尤其是要有效加強對進口分銷大豆的管理,包括以融資為目的、低于市場價分銷的進口大豆。通過對進口大豆流向的監管和對融資行為的金融監管,為國內大豆產業振興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最后,進一步促進國內非轉基因大豆期貨價格形成中心建設。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實行后,期貨市場已經成為大豆市場化的重要一環。政府應將農業產業的信息化建設與期貨市場有機結合,盡快建立健全的大豆信息發布平臺,并利用期貨這一市場化手段及時反映政策和調控的方向,同時增加大豆期權等工具,進一步強化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期貨價格和避險中心地位,為國內大豆產業的健康發展服務。 來源: 中國證券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