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國家將于近期啟動第二批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以促進生豬價格合理回升。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面對不振的豬肉市場,政策救市恐怕也難挽救行情。行業產能過剩、市場供大于求依舊是目前國內豬價低迷的根本原因。
對業內人士的看法,筆者贊同?,F在,國內從生豬養殖到豬肉銷售,可以說處于完全競爭市場狀態,政府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筆者覺得,這輪生豬價格如此長期的低迷,背后隱含了一種較量——大型養殖企業和農民小規模飼養間的較量。筆者沒法用具體的數字支撐主一說法,但在與養豬農民交談中,卻能找到證據。
豬要大規模飼養,這一直是政府和業內很多有話語權的人提倡和希望的。近些年,中國在大規模養豬上,確實走得很快,各地都把建起來的數千頭甚至上萬頭的養豬場當政績宣傳。對此,筆者也贊同——大規模飼養,更容易對出欄生豬的質量進行監控,這符合了國人提高食品安全質量的要求。但市場卻并不一定完全按照這些希望和要求走。
筆者覺得,這輪生豬價格出現如此長期低迷,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2011年的豬價走高。當時,生豬價格漲到每斤10元,養一頭豬能掙七八百元,這一利潤太有誘惑力了。這種誘惑力的結果,是吸引來了資金。養殖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其他行業的資本也更愿涉足養豬行業,甚至有些農民也用打工掙來的錢建起豬圈,不打工而在家養豬。筆者覺得,這是這輪豬價低迷時間過長的根本原因之一。
本來,供大于求、價格過低時,就會有人退出,從而達到市場的再平衡。可這次生豬價格出現低迷后,退出機制并沒有按規律發揮作用,從而導致生豬長時間供大于求。這種沒能及時退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對于大型養殖企業來說,進來容易,退出就成困難的事了。錢花了,豬舍建起來了,不養下去,就意味著投進去的錢不但逐利的目的達不到,甚至連本都收不回來。對于小規模飼養的農民來說,他們不雇人,建豬舍的場地很多也是自家的,豬價低,就少掙,即便虧些,他們也想繼續養下去——以前長期的喂養經驗告訴他們,價低過后,會有高價。
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局面:明明知道過剩,可不管是養殖企業,還是養豬農民,都不愿少養或直接退出。這就形成了僵持局面——看誰會撐下去。
這種僵持的結果,養豬農民贏面可能要大些。不僅存在規模越大虧損越大這一問題,農民降低虧損的能力也更強些。除了飼料、防疫治病等方面,農民喂豬別的費用很少發生,企業卻不行。
其實,這種競爭早就發生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有城里人帶著大把的資金,到農村建養豬場,在疫病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這些養豬場沒撐幾年。
前些年,有外國資本大舉進入中國養豬行業,業內一片狼來的呼聲。可現在,我們吃的,幾乎還全是中國人喂養的豬肉。
這幾年,國人對資本下鄉爭論頗多。反對者一個基本論點是,資本下鄉會沖擊農民正在經營著的弱勢產業,和農民搶飯吃,讓農民的收入更低。筆者開始也抱有同樣的擔憂。調查了解了一些下鄉資本興建起來的以種植、養殖為主的農業企業后,筆者不再為農民擔心。就市場生存能力而言,這些新建起來的農業企業,在一段時間內,還很難打敗農民。這些農業企業和農民種養同樣的東西,確實會加大市場供應,促使價格走低。但資本的逐利性不會允許其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農業企業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但筆者覺得,在目前還無法替代農民的生產。各種類型的家庭經營,在較長時間內,還將是中國農業經營的主體。
我們的農民在想過上更好日子的愿望驅動下,具有了非凡的吃苦耐勞精神,也具有了創造力和競爭力。中國農民玩不轉的,別人,包括外國人和中國的城里人,也難玩轉。來源:農村大眾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