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被一客服公司標簽蛋白、氨基酸含量的事情弄的有些郁悶。
一方面要求蛋白、氨基酸含量多少,另一方面也需要顧及成本的增加;包括教保料、肥育豬的成本和效果;而經常越是高檔的產品,蛋白含量要求越高,成本增加就越快,教保料在超過17%以上蛋白時,每增加一個蛋白都會導致80~100元/噸成本的增加。只是增加蛋白含量,沒有相應的能量、氨基酸水平增加,也會導致腹瀉、環境問題的增加。需要對蛋白、氨基酸、能量直接的關系做一分析和描述。
氨基酸和蛋白的關系:氨基酸的含量,包括外加晶體氨基酸本質是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單一的氨基酸本身不構成蛋白質沉積,這是一個對外加晶體氨基酸的正確觀念,與產品配方使用效果直接相關。
在動物的不同階段,由于動物自身蛋白質組成結構和生理需要的變化,動物所需要的蛋白質組成結構也應作相應的調整,而不能靠某一個“理想氨基酸”或者“理想蛋白質”來滿足動物所有階段的需要。
在動物幼齡有以生長為主要目的時,賴氨酸顯示更為重要的影響,而在成年動物,賴氨酸就沒有那么重要,而體現第二性征和生理特點的含硫氨基酸可能更為重要,以及其他氨基酸水平對體況的影響會更大;盲目的增加某一氨基酸,例如增加賴氨酸的水平,并非一致的表現為生產性能的增加。
在乳仔豬階段,賴氨酸的含量與生產性能有著線型關系,但前提是賴氨酸是以提高蛋白質的利用、或沉積效率為目的的;會涉及到賴氨酸與蛋白含量的關系;例如教槽料的產品設計中,一般的蛋白含量為18~20%,或者更高,賴氨酸的含量一般為1.4~1.6%,是否將賴氨酸的水平提高至1.8,甚至更高,會有正面的效果嗎?當然不會,那么在教保料中,賴氨酸與蛋白含量的關系的正確界定方法是多大呢?
觀念一:氨基酸水平是蛋白質有效利用的條件,單一的氨基酸水平不構成動物的直接生產性能。
在教槽料階段,賴氨酸的含量水平,可能需要達到蛋白含量的7.6~8.4%;例如:蛋白含量18%的教槽料,賴氨酸的水平可能需要18×0.076~0.084,實際的含量需要1.36~1.52%的賴氨酸,如果蛋白含量20%,就需要1.52~1.68%的賴氨酸才能保證蛋白質有效利用,對于其他的氨基酸需要量有相同的道理;如此,每增加一個蛋白含量,就需要相應的,包括賴氨酸在內的所有氨基酸水平的含量,每增加一個蛋白,也需要相應的成本支持,蛋白含量越高,成本提升的速度就越快,配方設計的難度也會因為原料條件的限制而大幅度增加。
那么只要求蛋白含量,達不到相應的氨基酸水平時,會產生什么結果內?氨基酸水平的不匹配,則導致蛋白質利用率的下降,動物腸道會存留更多不能有效利用的蛋白,正常情況下,產生更多的腸道胺,而導致更多腹瀉發生的可能性。而正常消化的條件下,蛋白質脫氨基成為脂肪組成的來源,并向環境排放胺,而導致環境的惡化。
觀念二:在動物生長或生理的不同階段,“理想蛋白質”或“理想氨基酸”是不同的。
動物生長、發育,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的和目標;在幼齡階段,快速的生長是最為重要的目的,而在生長的后期,或者成年階段,生理的需要和變化成為首要的目的,生命存在和繁衍的本質會成為主要的目的,就不能指望持續不變的賴氨酸水平保證持續高速的生長;例如,在肥育后期蛋白含量15%的飼料產品按照教槽階段賴氨酸水平7.6~8.4%的要求設計,就需要1.14~1.26%的賴氨酸水平,顯然是有問題的,如此需要外加高量的晶體賴氨酸,經常導致的結果是采食量迅速下降,而比較1.14~1.26%的賴氨酸含量,0.78~0.9%的含量水平更容易表現良好的采食量和生長性能,而賴氨酸的水平,僅為蛋白含量的5.2~6%,并使環境條件得以改善,投入產出水平更好。這是低蛋白日糧的產品設計的基本觀念。
觀念三:氨基酸組成結構吻合動物的體組成和生理需要,是獲得飼料最佳轉化率的基礎。
飼料工業的本質是將植物源蛋白轉化為適用的動物源蛋白和動物產品;在不同飼養周期獲得的目的地產品也不同;例如:白羽肉雞42日齡上市獲得最經濟的動物蛋白,而要足夠的蛋白質品質和干物質含量,則需要飼養至90日齡,或更長的時間,直到生理成熟期,才能獲得適當的“雞味”,而“雞味”的來源更多來自邊際氨基酸或“肽”;同樣的,獲得生豬后期良好的生長性能需要考慮更多必須氨基酸以外的營養。
經常覺得,了解動物的生理過程,比理解和采用什么標準更重要!
anjisuan.jpg (55.31 KB, 下載次數: 1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4-15 15:27 上傳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