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養豬生產中,合理地仔豬飼養是養豬成功的關鍵環節之一,它不僅影響本階段的生長,還嚴重影響以后的生產性能。而仔豬斷奶則是仔豬生產中的關鍵因素,在傳統的養豬生產中,仔豬常在45-60日齡斷奶。現代化養豬生產為提高母豬的年生產力,常通過早期斷奶技術,將斷奶日齡縮短到21一28日齡,以縮短母豬的哺乳期;另外,母仔早期分離可防止母豬壓死仔豬和減少仔豬感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機會,有利于提高仔豬成活率;同時可提高欄舍利用率;但同時也導致仔豬產生應激。應激是指機體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非常刺激所產生的非特異性應答反應的總和。仔豬早期斷奶時,由于心理、環境及營養應激影響,常表現為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亂、腹瀉。生長遲滯。 飼料利用率低等所謂的仔豬早期斷奶綜合癥,其引發因素主要是營養應激。為此,既能保證仔豬順利地早期斷奶又能緩和克服因此而對仔豬造成的強烈應激,是當代養豬科學與動物營養學所關注的問題。本文將從斷奶仔豬的營養應激方面探討相關的營養措施。 1早期斷奶仔豬的應激反應 1.1適口性相對較差 斷奶前的哺乳仔豬,其營養全部或部分由母乳提供,豬母乳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酪蛋白;其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為主,不含淀粉和纖維。而斷奶后,主要能量來源的乳脂由谷物淀粉所替代,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的釀蛋白變成了消化率較低的植物蛋白,并且飼料中還有仔豬幾乎不能消化的纖維。因此,仔豬消化道酶系統和生理環境等均不相適應。造成仔豬出現失重,血糖、胰島素和生長激素水平、肝糖原、胃內容物重均降低,胃pH值、氫化可的松游離脂肪酸水平升高,其結果表現在臨床上為斷奶仔豬采食量和飼料利用率降低,消化不良和引起腹泄的發生。一般仔豬在斷奶(3-4周齡)后第一、二天幾乎不采食,隨著時間地延長,仔豬體重下降,體脂消耗,饑餓感才使仔豬慢慢開始采食。一般斷奶后的一個星期,仔豬僅采食1.5kg左右,體重增加很少或幾乎沒有增加。 1.2缺乏免疫力,抗體水平變化快 母豬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達7%,占干物質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正好新生仔豬腸壁通透性很好,可完整地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從而獲得被動免疫。但在以后的3周內很快下降,而主動免疫要在4-5周才起作用。另外,斷奶應激可降低循環抗體水平,抑制細胞免疫能力。因此,斷奶仔豬的免疫力較低,容易拉痢和生病。必須給斷奶仔豬提供最好的衛生條件,以保證仔豬最小的細菌感染。 1.3腸道的影響 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也是體內最大的免疫和內分泌器官,腸道形態結構的完整性是腸道一切功能正常發揮的基礎。早期斷奶將導致仔豬小腸粘膜萎縮,絨毛變短,隱窩加深。Pluske (1993)認為,小腸粘膜萎縮與斷奶后的開食料有關,而且仔豬離開母豬和分欄也是主要因素之一。陳代文(1996)研究了仔豬補充不同類型的飼料蛋白質對3周齡斷奶仔豬小腸粘膜形態結構的影響,認為豆粕造成的損傷最嚴重,玉米一豆粕混合型次之,而乳蛋白最輕。斷奶后仔豬持續攝入低能量是造成粘膜損傷的主要因素,除小腸絨毛長度變短外,小腸絨毛形態也發生很大變化,從斷奶前一個濃密、手指狀絨毛群變為一個平滑、舌頭狀絨毛面,小腸絨毛的這些變化會伴有腸管吸收木糖和丙氨酸能力的降低。因此,提供給早期斷奶仔豬的日糧必須極易消化,而且對腸壁不產生抗原作用。 消化吸收受阻會導致小腸下段養分過剩,這可能會使棲居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發生顯著變化,病原菌大量孽生繁殖為腹瀉創造條件。新生仔豬腸道微生物主要來自于母豬陰道和糞便及環境中的微生物。仔豬斷奶后,由于腸道粘膜被某些飼料成分或病毒損傷,大腸桿菌粘附和入侵受損上皮;哺乳期抵抗大腸桿菌粘附的母乳有益成分消失;斷奶短期內,仔豬由于消化酶活性低而造成仔豬消化不良,沒有被徹底消化的飼料為腸道大腸桿菌的增殖提供了充足的養分。這些原因可能會導致斷奶后糞便中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和非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大量出現。 Pluske等認為如果斷奶時采食中斷的營養應激能被克服,那么,從豬乳轉為固體飼料也將有很少的創傷,仔豬的生長可能增加。因斷奶后采食量增加可能對粘膜生長和功能具有潛在的刺激作用,這可能有助于維持小腸的完整性和通過加強或維持消化吸收能力而促進生長。 1.4消化道酸度的變化 成年豬正常pH達2-3.5,正是胃蛋白酶最佳范圍。而早期斷奶仔豬不能分泌胃酸,仔豬斷奶前,主要通過母乳中的乳糖發酵來維持胃內酸度。斷奶后,由于乳糖的大量降低,導致乳酸的生產下降使胃內的總酸度降低,這在斷奶第二天表現尤為明顯。她酸能力不足將導致以下結果:首先,由于胃pH對于防止外界細菌進入上消化道起重要作用,因此胃酸分泌不足可能導致消化道功能紊亂;其次,HCl是激活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的因子,其最佳pH值分別為2.0和3.2。當仔豬胃內pH上升后,將降低仔豬對蛋白質的消化效率,造成蛋白質在腸內腐敗,而給病原菌在其中安居提供較為適應的環境,促進病原菌的繁殖,最終導致炎癥、拉痢和其它疾病,影響仔豬的健康和生長。 1.5日糧蛋白質的抗原作用和腐敗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某些日糧原料有引起早期斷奶仔豬短暫過敏反應的潛在作用,這一因素可能是仔豬斷奶后生長受阻甚至拉痢等現象的原因,并且把這一現象稱為抗原性。日糧抗原過敏反應可引起仔豬腸道絨毛變短,腺窩深度加深,木糖吸收能力下降,IgG滴度增加,皮褶厚度增加。飼糧蛋白質含有可能引起仔豬腸道發生超敏反應的抗原物質,大豆中的大豆球蛋白,豆粕中的β一聚球蛋白,球蛋白和蛋白質一碳水化合物是仔豬腸道發生免疫反應的主要抗原物質,飼喂斷奶仔豬可引起遲發性過敏反應,抗原過敏后腸絨毛大量剝落,降低了消化吸收面積,導致腹瀉。因此,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可降低仔豬的腹瀉程度,可能的原因是:蛋白質是一種活性很強的抗原物質,進人仔豬消化道后,發生局部免疫反應而導致消化道的損傷。 由于飼糧抗原引起的超敏反應使小腸發生損傷后,飼料蛋白質在小腸的消化吸收進一步降低。因此,早期斷奶仔豬對蛋白質的消化差,攝入的飼料蛋白質便過多的涌入大腸。大腸內的蛋白質在細菌的作用下發生腐敗,生成氨、胺類、酚類、吲哚、硫化氫等腐敗產物。氨對腸道粘膜細胞具有毒性作用。胺類中的大多數,如γ一氨基丁酸、酪胺、苯乙胺、尸胺、色胺和腐胺,對動物有毒性或藥理活性作用。酚類、吲哚和硫化氫對動物也是有害的,因此,大腸蛋白質的腐敗作用對仔豬有危害作用。 研究表明,早期斷奶仔豬飼粗蛋白質水平與進入大腸的蛋白質量和結腸蛋白質腐敗產物產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當飼糧蛋白質水平升高后,結腸蛋白質腐敗作用增強,腐敗產物產量增加,從而對結腸產生損傷作用。結腸受損的結果使結腸的吸收功能受到影響。斷奶仔豬結腸是吸收腸道中水和電解質的重要器官,尤其是小腸發生疾病時更是如此。因此,結腸受到損傷將使水的吸收功能降低。另外,蛋白質腐敗產物對結腸粘膜的刺激作用可促進腸液分泌,糞中水分含量從而增加。總之,結腸蛋白質腐敗作用增加可使腐敗產物增加,進而對結腸產生損傷和刺激作用,使結腸吸收機能降低和液體分泌增加,仔豬因而發生腹瀉。 1.6消化酶的分泌量受限 哺乳仔豬胃腸消化酶活性隨日齡增長而增長,而日期斷奶對大多數消化酶活性的增長有抑制作用。初生仔豬消化道內乳糖酶、脂肪酸和蛋白酶的水平很高,在出生后2-3周齡達到高峰,然后很快下降。斷奶時由于日糧的變化和應激反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糜蛋白酶等酶的活性顯著下降。而腸脂肪酶、磷脂酶和膽固醇脂酶的活性一直保持很高。 因此,早期斷奶仔豬在斷奶后兩周內對可溶性淀粉的消化利用有限,對不溶性淀粉則很難消化,同時導致仔豬常不能適應以植物為主的飼料,這也是仔豬斷奶后l-2周期間消化不良,生長受抑的重要原因。 2調控斷奶仔豬營養性應激的途徑 2.1能量 能量是影響早期斷奶仔豬生長性能的關鍵要素。仔豬斷奶后,由于飼料類型和管理條件的改變,使大腦皮質糖苷分泌增加,對飼糧中能量的要求有所增加。適當提高日糧中的能量水平,以保證豬每日所需能量的絕對攝入量,可減少應激。具體的方法有: 2.1.1適當提高日糧的能量,可降低熱增耗 2.1.2日糧中添加脂肪 添加油脂通常是為了提高仔豬日糧能量水平,然而,研究表明這會對動物的生產力產生負作用。雖然飼喂高油脂日糧可使生長速度在斷奶后迅速提高,但斷奶后第一周添加脂肪的效果很小,甚至產生負效果。胰脂肪酶活性在斷奶后急劇下降使油脂的利用受到影響。據報道,斷奶時胰臟和食糜中脂肪酶的濃度僅為斷奶前的39%-60%,脂肪酶的濃度要恢復到斷奶前的水平需要幾天時間。盡管早期斷奶仔豬利用脂肪的能力很低,但仍需添加一定油脂便于飼料在加工過程中制粒。由于斷奶仔豬料中含較高乳源性成分難以制粒,而添加5%-6%脂肪在制粒時可起到潤滑作用。但是,在選擇油脂時應注意,僅那些能被仔豬消化利用的油脂才能用于仔豬。Cera等(1988)報道,早期斷奶仔豬利用短鏈飽和脂肪酸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能力強于長鏈飽和脂肪酸。仔豬對脂肪利用率最高的是椰子油,其次是玉米油和大豆油,這些短鏈脂肪酸中,豬油和牛油最差。 2.1.3日糧中添加乳糖、蔗糖和葡萄糖 乳糖對斷奶仔豬的利用,在于其甜度高、適口性好,易于消化,更主要的是乳糖能被酵解產酸,來維持仔豬的腸道健康。斷奶仔豬乳糖來源于乳品工業副產品(乳清粉、脫脂奶粉等)。葡萄糖是最易被豬吸收的單糖,盡管還沒有腸道營養吸收和代謝需要之間關系的直接比較,但是Jackson和Diamond(1995)沒有發現葡萄糖與采食有關的吸收能力界限。小腸蔗糖酶活性在出生時很低或幾乎沒有,而在l-3周齡時增加,3-4周后哺乳仔豬蔗糖酶活性較高或持續增加到8周齡。盡管早期斷奶降低了蔗糖酶活性和對葡萄糖的吸收,這兩種糖類仍然是易于利用的能源,而且還提高了飼料的適口性。 2.2蛋白質和氨基酸 在為早期斷奶仔豬選擇蛋白質原料時,需考慮原料的可消化性,氨基酸的平衡,適口性及該蛋白原料是否能提高仔豬的免疫力。通過蛋白質控制應激的方法有: 2.2.1降低日糧蛋白質含量,提高氨基酸水平試驗證明,高蛋白日糧容易引起仔豬腹瀉,降低飼粗蛋白質水平可有效地減少仔豬斷奶后腹瀉。飼粗蛋白質水平的降低,可使飼糧抗原作用降低,也可使大腸蛋白質的腐敗作用降低,但同時要補充一定量的氨基酸。影響早期斷奶仔豬性能的主要氨基酸是賴氨酸。大多數研究表明,隨著飼料賴氨酸水平的提高,仔豬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隨之增強。其它氨基酸必須與賴氨酸維持恰當的平衡才能得到最佳生產性能。復合蛋白型氨基酸平衡日糧的飼養效果優于全植物蛋白型氨基酸日糧。飼料中適當使用一些魚粉及奶制品,可提高仔豬的生產性能。人們通常認為谷氨酸胺對仔豬來說不是必需的,但近來谷氨酸膠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斷奶仔豬普遍發生腸管萎縮現象被認為與腸管內缺乏某種物質有關,這種萎縮可能由谷氨酸胺的缺乏引起,因為谷氨酸胺不僅為腸細胞提供初呼吸能,而且提供氨氮來支持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在斷奶時,通常缺乏外源性谷氨酸胺,因為母乳是谷氨酸腔的主要來源,斷奶后血漿谷氨酸胺下降,谷氨酸胺來源的短缺使得內源性氨基酸難以維持血漿谷氨酸胺的正常水平。因此在斷奶時期需要短期補充谷氨酸胺。在多種應激下,精氨酸具有營養和免疫調節雙重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是生長激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促分泌素;②精氨酸可增加應激后單核吞噬細胞和血漿IL-l受體的濃度,增強機體機感染的能力;③增加膠原合成和促進傷口愈合,從而對腸道粘膜組織的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2.2.2限制植物蛋白的用量 研究表明,仔豬腸道易發生過敏反應,其結構和功能將發生損傷性變化,出現絨毛萎縮、隱窩增生,影響養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現腹瀉。陳代文等(1996)報道,在飼喂不同蛋白源日糧的仔豬中,喂乳蛋白的仔豬腸道損傷最輕,喂豆餅仔豬受損最嚴重。粘膜受損的程度與日糧的抗原含量呈正相關。植物蛋白質飼料通常含有多種抗營養因子,如大豆蛋白質中的抗原成分——大豆球蛋白和β-聚球蛋白是引起仔豬腸道受損,導致仔豬斷奶后腹瀉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日糧蛋白質來源不同,過敏反應和致病性大腸桿菌增殖的程度也不同,所以蛋白質品質與蛋白來源影響著仔豬飼粗蛋白質的適宜水平。我國豬日糧一般以玉米、豆粕為主,解決豆粕抗原性的方法,一是通過豆粕加工來部分降低蛋白中的抗原成分,如通過60%-70%熱乙醇浸提豆粕或大豆,或通過豆粕人豆的濕膨化加工,或采取擠壓技術等;二是限制大豆產品的用量,一般推薦斷奶仔豬日糧中大豆產品的用量以不超過20%為宜,然后通過添加其它蛋白原料來滿足仔豬蛋白質的需要,在經濟條件允許下,應盡可能提高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的動物蛋白比例。目前噴霧干燥豬血漿蛋白粉效果最佳,血漿蛋白粉提高斷奶仔豬生產性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其易溶解吸收,氨基酸消化率高;另一方面是其含有大量球蛋白和白蛋白,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同時保證各種限制性氨基酸的供給。 2.3碳水化合物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需要添加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乳糖,而復雜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的利用率很低,因此,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廣泛使用乳清粉或乳糖等碳水化合物。非淀粉多糖(NSP)不易被仔豬消化利用,但可作為腸道有益微生物的能量來源,有利于腸道微生物區系平衡的維持,防止消化機能紊亂。NSP作為腸道微生物的發酵產物,同時可減少結腸中的氨的形成而降低腹瀉的發生。日粗纖維可刺激唾液、胃液、膽汁和胰液的分泌,又可降低養分濃度,提高他感,因而有助于維持養分與仔豬消化能力之間的平衡。同時纖維在結腸中發酵產生的VFA可改變水的吸收。纖維吸附水分使糞便成形度提高,還可促進胃腸蠕動和食糜流動,從而增加大腸桿菌和毒素排除。但是Mcdonald(1996)發現,飼喂高纖維日糧使大腸桿菌(包括溶血性大腸桿菌)數量增加,這說明日糧纖維對斷奶仔豬健康不利。 Gill(1996)報道,通過擠壓膨化降低纖維含量的日糧能使24日齡斷奶仔豬腸道溶血性大腸桿菌數量降低。斷奶仔豬日糧中纖維的適宜水平尚待進一步研究。 2.4飼料添加劑 2.4.1維生素 維生素在代謝過程中起輔酶催化作用。在應激過程中最重要的代謝途徑之一是脂解作用,需要一系列輔助因子(如:核黃素、煙酸、泛酸、生物素、VB12等)參與酶反應,這些因子都影響應激,其中最主要的是維生素E與維生素C。 維生素C被認為是抗應激因子,在體內可直接殺死病毒或細菌,增強中性白細胞,有效減緩斷奶應激。因此,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應添加維生素C。John Goihl( 1999)報道,斷奶后2-6周內,早期斷奶仔豬在應激狀態下,需添加 75mg/kg的維生素C以滿足需要。維生素E是細胞內的抗氧化劑,在保持仔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添加高水平的維生素E并不影響仔豬的生產性能和免疫力,僅提高血清維生素E水平。維生素E對早期斷奶仔豬免疫力和健康是否有益尚需進一步研究。 2.4.2礦物質 2.4.2.1銅 高銅能有效刺激早期斷奶仔豬的生長,并能提高飼料利用率。添加高銅對脂肪的吸收利用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提高脂肪的表現消化率。Luo(1996)發現,添加250mg/kg的銅提高仔豬脂肪酶和磷脂酶A的活性,從而提高飼料脂肪的消化率。據研究,CuSO4、CuCO3和CuCl2。都能促進仔豬的生長,而CuS和CuO則不能。近來人們的目光開始轉向Cu的螯合物形式。 2.4.2.2鋅 斷奶日糧中鋅的作用效果隨鋅的添加水平、持續時間和鋅的形式而異。 Lemieux等報道,添加6000mg/kg的鋅的促生長效果并不比3000mg/kg的效果好。而12000mg/kg的鋅明顯抑制生長。Mcmully等(1993)報道,3000mg/kg氧化鋅能提高仔豬生產性能,而3000mg/kg乙酸鋅、碳酸鋅和硫酸鋅幾乎無作用。高鋅使用期也值得我們注意,高鋅可促進舌粘膜、味蕾細胞迅速再生,調節食欲,抑制腸道某些有害細菌的生長和延長食物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保證了營養物質在腸道的消化吸收,減少大腸微生物的發酵,進而有效控制了仔豬腹瀉的發生。Carlson等(1997)認為斷奶仔豬頭2個星期使用藥理劑量的鋅可提高生長速度。 2.4.2.3鉻 現已證明,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200mg/kg酵母鉻或羧酸吡啶鉻,可以減少血清中皮質酸水平,從而減緩仔豬斷奶應激,提高增重,改善飼料利用率。 2.4.2.4鐵和硒 缺鐵可引起仔豬缺鐵性貧血,導致仔豬抗病力降低,易感染病菌,發生腹瀉甚至死亡。缺硒時,GSH-PX活性下降,胃腸平滑肌細胞脂質膜會因過氧化發生質性病變,從而引起仔豬消化紊亂,并伴有頑固性腹瀉。所以斷奶日糧要注意補鐵和硒。 2.4.3酸化劑 仔豬腸道酸堿度對日糧蛋白質消化十分重要。因為蛋白消化酶原需在合適的pH環境中被激活參與消化活動,同時胃內pH值對控制進入消化道微生物的繁殖起不可忽視的作用。仔豬出生后4周內胃酸分泌嚴重不足,因而在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酸化劑是必不可少的,有機酸的效果明顯優于無機酸。常用的有機酸如檸檬酸、延胡索酸和丙酸。由于添加有機酸成本高,還腐蝕機械設備,過高比例又影響適口性,目前人們正研究使用以磷酸為基礎的無機、有機復合酸化劑,不僅能降低日糧pH值,還可提供磷源,同時兼顧口糧適口性和價格。 2.4.4酶制劑 仔豬消化系統發育的不全,以及應激原因決定了消化酶的分泌不能適用仔豬早期斷奶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添加外源性酶來協助消化,提高飼料消化率,減少消化不良的發生。目前使用的酶制劑包括胃蛋白酶、纖維素分解酶、糖類分解酶、淀粉酶等。通過添加蛋白酶、淀粉酶可彌補內源性消化酶分泌不足,提高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添加纖維分解酶。木聚糖酶等外源性酶,可提高日糧中不能為動物分解的多糖的消化率,且能降解抗營養因子,降低腸道的粘稠度,從而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消除消化不良,減少腹瀉的發生。 2.4.5益生素 為克服仔豬斷奶腹瀉,常在日糧中添加抗生素藥物,由于抗生素的殘留及抗藥性問題,益生素的應用正在增加。益生素可在腸內大量繁殖,因而對預防細菌性腹瀉有良好的效果。目前使用較多的有乳桿菌。芽孢桿菌、鏈球菌和酵母菌。益生素在使用中受益生素使用時間、動物的應激程度、動物年齡等多種因素影響,一般在幼齡仔豬以及飼養環境差時使用效果較好。 3結束語 應激是人們一直比較關注的問題,尤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養殖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可同時影響應激的因素也越來越多。但人們對應激的原因及機理研究越來越透,用營養凋控應激是既節約又可行的方法之一。當然,除營養外還應選擇適合于豬場的斷奶方法,做好平時的衛生防疫工作,才能安然度過斷奶關,有效的發揮豬的生產潛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