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jpg (12.07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10-23 11:54 上傳
顆粒加工是一個深加工過程。從調質器、制粒機和膨化機等部件的改進,到冷卻器的設計、制粒后顆粒穩定、液體添加系統,這些過程都影響顆粒飼料的質量。
在制粒過程中,涉及高溫、高壓和高水分,對熱敏性、易氧化和溶解度好的物質極為不利,尤其是維生素和酶制劑。如果溫室過高并且水分含量過低時,會促進美拉德反應,導致蛋白質的消化率及氨基酸效價的降低,這就要求加工調質適當,采用飽和蒸汽,避免使用濕蒸汽,蒸汽溫度應控制在正常生產的最低限度。
1調質
調質使物料吸熱促進淀粉糊化,且殺蟲滅菌。多級調質通過延長調質時間來提高調質效果,淀粉糊化度可達40%~60%。制粒后熟化調質是將剛壓制出的顆粒(約70~80℃)進行保溫,讓熱顆粒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持續一段時間,使顆粒飼料中淀粉充分糊化,蛋白質充分變性。高壓環隙膨脹調質是一種針對粉狀飼料進行調質處理的先進的、新型的方法,整個調質過程僅幾秒鐘,但最高壓力可達100Mpa,最高料溫可達170℃,使物料能充分地調質和熟化。
壓制不同成分的顆粒飼料,需要不同的調質溫度。據好飼料了解,一般來說,以谷物為主的調質溫度要高、水分要多些,這樣有利于谷物中的淀粉糊化,糊化后的物質有粘結劑的作用,有利于生產出結實的顆粒飼料。一般調質溫度在85攝氏度,調質添加的水分在4%~5%,調質后水分含量在17%~18%,用手攥一下似成團狀又非成團狀為好,這樣既可以提高飼料產量,又節省干燥費用。對于含粗蛋白質高的飼料,調質溫度可以低些,在60~70攝氏度,水分添加量在1%~2%。如果溫度過高,會膠化而堵塞模孔。
2制粒
壓模的孔徑大小、長徑比可以根據所生產的飼料品種決定。顆粒大小取決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動物的采食行為,如仔豬更喜好小顆粒飼料;另一是制粒機的生產效率,采用模孔直徑大和較薄的環模生產顆粒料效率高,能耗小。顆粒大小對豬生長性能影響的報道尚不多見。Traylor等(1996)報道,在5日齡前采食顆粒料的豬平均日增重與飼料轉化率,較粉料分別提高25%與36%,顆粒直徑(2~12mm)不影響豬生長性能;在0~29日齡期間采食顆粒直徑為4mm的豬日增重與飼料轉化率最高;在29日齡~肥育期豬的生長速度,不受飼料形態的影響,但顆粒料的飼料轉化率優于粉料。Stark等(1994)報道,給仔豬喂以過篩顆粒料時,飼料轉化率較采食含15%或30%細粉末的顆粒料提高4.5%。Peter(1998)認為,對于不同日齡的豬,2.5mm可被廣泛接受,但仔豬補料的顆粒直徑以2mm為宜。Hancock等(1999)認為,豬飼料采用單一4mm-5mm顆粒直徑較為合適,可顯著地節約更換環模的時間和用于環模的投資。
3冷卻與破碎
制成顆粒的飼料通過冷卻除去其中的多余水分,同時降低溫度。對于以谷物為主要原料的飼料,物料進入冷卻器的溫度在75~85度,水分在17%~18%,經過冷卻后,溫度比周圍環境高 8度,水分在13%左右。冷卻時要注意控制好冷卻時間,防止冷卻器風路短路。對于大顆粒飼料,冷卻時間要長一些,風量調大,以確保冷卻質量;小顆粒飼料冷卻時間要短些,風量設小,以免造成“縮水”。破碎機兩輥間隙要調平行,一般兩輥間隙為待破碎飼料的三分之二。(來自飼料行業信息網)
該貼已經同步到 007畜牧的微博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