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是蛋白質,加熱會使其三維結構變形,雖然酶在干燥條件下,90℃加熱30min不會失活。但在相同溫度下供給蒸汽,就會迅速失活。在65℃調節溫度制粒時,吸附到載體上的酶是十分穩定的。75℃制粒時,酶的活性就有一定程度的下降。Bustany(1996)指出,肉雞粉料加酶提高生產性能的幅度大于肉雞顆粒料加酶。Gadient等(1993)指出,制粒引起酶活損失的程度和酶制劑的類型、制粒工藝有關。如將酶進行“包被”,酶的熱穩定性就有所提高。如制粒溫度超過85℃,就應采用液體酶制劑噴灑到冷卻后的顆粒料上,從而避免高溫蒸汽對酶活的不利影響。
通過生物工程高效表達的工程菌,經過純化發酵后可獲得活性很高的濃縮酶。經載體稀釋到一定水平,成為方便應用的酶制劑產品。但是為了提高酶制劑的穩定性,大部分酶制劑需經過包被處理,制成微囊。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在配合飼料加工過程中的熱、濕、酸、堿等不利因素的破壞,同時也是為了躲過酶制劑在胃液中作為蛋白質被降解而失活。
另一方面,所有酶制劑都具有很強的專一性。因此,所有酶制劑在消化道中與底物的最佳作用環境也是有條件的,為了真正發揮酶制劑的效率,還應通過實際動物飼養試驗,弄清外源酶與內源酶的關系,日糧營養水平與酶制劑活力的關系以及產品儲存條件與貨架壽命的關系等,才能為用戶提供全套實用技術指南。
有幾家中小企業制粒溫度低于75℃?
又有幾家的復合酶是經過包被的?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