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者不會到已經飽和的地區投資,那樣的地方沒有機會也沒有發展。四川成都乃至整個西部剛好完成了起步階段,經濟要往西部發展。全世界的華商都應該來了解西部,特別是四川。”作為第十二屆全球華商大會主辦商會?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的會長,74歲的謝國民對西部抱有極大的信心。在四川建最大的養豬場,讓正大集團給四川農民“打工”,是他在西部的“大動作”。
瞄準農業將是未來發展動力
“33年前,我第一次來中國,感覺中國對外面的世界,和外面世界對中國,都是相互不了解的狀態。”謝國民說,當時正大集團贊助了央視的《正大綜藝》欄目,成為家家戶戶周末必看的節目。
“現在中國已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時代,未來10年的發展,將是過去60年的總和。”他說,“現在全世界都看好中國。以前來投資的時候缺少外匯,今天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全世界最多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已經達到了世界水準。而目前中國的7億農民,就是拉動內需的巨大動力。”謝國民說,縱觀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農民先富起來后,極大地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看好四川土豬引導農民集約化養豬
“四川本地豬口感好,抵抗力強不怕感染病。通過正大包裝后銷售,會比瘦肉型豬更值錢!土豬不能被淘汰,四川應該好好研究土豬。”謝國民說,自己年輕時干過養殖,對于現代化養殖有較多的了解。他認為,中國的養豬市場還很大,但現在已經不適合家家戶戶散養了,應該集約農場化,既保護環境,又能節約成本。
“豬長到一定時間就不長了,如果不掐著時間送屠宰場,繼續養著就把利潤養沒了。”他說,現在中國的農民很多還是屬于散戶養殖豬。這種模式下,平均每頭母豬僅提供11到12頭上市肉豬,與規模農場生產數據存在較大差距。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缺效率。
舉個例子,養一頭豬如果可以掙一百塊,這頭豬長到100公斤就不再長了,農戶如果繼續養著,每天豬吃飼料,但是不會長肉,多養10天,利潤也消失了。因此,正大集團與農村合作,采用的是農村家庭農場,引導農民集約化養豬。
為農民“打工”在四川建最大養豬基地
“我們出技術、出市場,農民交來的安全豬肉,由我們進行深加工。這樣一來,農民成了我們的‘股東’,我們在為農民‘打工’。”謝國民認為,通過引入在亞洲其他國家成熟的“公司+農戶”模式,實現集約化養豬,好處是,由企業來承擔風險,保證農民的利益和積極性。
謝國民表示,下一步將在我省打造規模化、現代化生豬養殖,將采用農民當股東,正大給農民“打工”的模式,并且由企業承擔風險,保證農民利益。
目前,正大集團已計劃在全國范圍內投資生豬規模化養殖,生產總值為1600萬頭,四川作為傳統農業大省,預計投資規模年產值250萬頭。“四川是我們這個投資項目中,投資規模最大的省,其他地區規模大概為100萬頭。”謝國民說。另外,正大集團也會廣泛涉及終端零售、百貨、房地產等多個領域,希望能夠擴大在川投資合作。
華僑之子謝國民
1963年,謝國民進入正大卜蜂集團工作后,20出頭的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4年后,謝國民的努力被家族認可,開明的哥哥將董事長的職位讓給了謝國民,那一年他才29歲。
謝國民在40歲時做出了一個決定,重返故土。這一次不是省親,而是投資。
謝國民選擇的深圳當時這里還只是擁有1.2萬人口的小漁村。他說,“我看這是機會,如果中國太繁榮、太進步就沒有機會了,而中國又這樣大。”
隨后,謝國民取得深圳市“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還拉來了世界著名的農牧企業—美國大陸谷物公司合資建立了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為深圳特區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
1982年,正大集團又相繼在珠海、汕頭領取了“001號”外商營業執照,正大集團也因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在華投資的外商集團。
2008年,謝國民入選“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榜單上這樣寫道:他是華僑中的商業巨子,他也是商業巨子中的愛國華僑,掌舵著正大集團,心系著祖國故鄉,他是改革開放后第一個投資國內的成功企業家。在2013泰國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謝國民仍居泰國富豪榜榜首,身家3930億泰銖,較去年增長了1120億泰銖。
來源:華西都市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