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魔咒”究竟有多難?
產經觀察
“豬周期”再臨。
作為一種經濟現象,“豬周期”有著這樣的循環軌跡: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在如此周而復始的痛苦輪回中,生豬市場不斷遭遇挑戰。
西安的生豬市場也無法避免這種輪回。特別是近期禽流感影響,豬肉價格持續下跌,規模養殖戶虧損嚴重叫苦不迭。這背后,即有客觀因素,然而更多的則是非理性人為因素導致的市場嚴重飽和。于是,我們在生豬市場上看到了這樣的情況:一些養殖戶苦苦支撐,期待來年有個好收成;一些養殖戶想盡辦法,渴望通過自救避免慘重損失。然而,在“豬周期”陰影下,他們的日子一樣艱難。
賺一年,平一年,虧一年。養殖戶們該如何走出往復的輪回?生豬市場何時回歸理性?跳出“豬周期”究竟又多難?
慘淡與虧損
苦苦支撐的日子還要多久
“這里的空氣真好!”驅車來到位于秦嶺山下的上尤養豬合作社,記者不由得感嘆道,空氣清新、綠樹障目。然而即使每天工作在如此好的環境中,合作社的負責人尤偉仍感覺最近心里總是沉甸甸的。
據了解,該養豬合作社目前養豬場占地120畝地,生豬存欄近1000頭,其中包括800頭圈養豬,200頭天然放養豬。由于今年的肉價持續走低,飼料、人工等成本卻一路走高,經營狀況十分不樂觀。“從春節到現在,每天能虧損大概2000元左右。”尤偉無奈地說道,然而即使這樣他也得撐著。
在許多同行看來,尤偉的日子應該還算是好過。因為他手里有“殺手锏”:天然放養豬。而在他看來,在今年的大形勢下,放養豬的盈利也可謂杯水車薪。“放養豬飼養成本是圈養豬的3倍,一斤肉可以賣到三四十元,受到肉價起伏的影響較小。現在養豬場就是靠圈養豬來循環流動資金,利用這部分資金再飼養放養豬,最后再用從放養豬中賺取的利潤填補圈養豬的虧損。”尤偉說道。即使這樣,由于今年的肉價跌幅過大,放養豬所能填補的虧損是少之又少。從年初到現在養豬場已經虧損了差不多十幾萬元。
在距離上尤養豬場不遠的長安區秦嶺養豬場,這里的經營更是舉步維艱,尤偉見到秦嶺養豬場經理薛順安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虧了多少?”薛順安伸出兩個指頭回答道:“2000元!每頭生豬每天要虧4元錢,現在存欄是500頭,真快撐不下去。”秦嶺養豬場的500頭存欄都是圈養豬,“由于麩子、豆粕等原材料的上漲,再加上生豬銷售價格過低,養豬場今年已經入不敷出。銷售生豬的錢還不夠購買飼料的錢,如果生豬價格再不上漲,豬場可真要關門。”說話間,薛順安還和自己的兒子計算著剛買來的一批麩子的價格。“即使漲到了1元一斤也得買呀!”薛順安感慨著說道。
散戶擁入
市場飽和下的沖擊與自救
對于如此困難的年份,薛順安還是第一次遇到。從2007年開始養豬的他期間雖然也受到過豬價怪圈的影響,時起時伏也早已適應,但今年卻已經到了“揭不開鍋”的境地。
禽流感使得很多市民認為豬肉也有問題,肉價就再升不上去。其次還由于今年糧食收成減少,導致飼料價格的上漲。薛順安向記者細數起了今年“揭不開鍋”的原因。他說道:“除過今年的這些特殊因素,主要還是豬周期的影響。由于前兩年生豬價格高,很多人一窩蜂擁入生豬市場,使行業過于飽和,供過于求,使價格一蹶不振。”
對于市場何時能回暖?薛順安顯得信心不足:“恐怕到年底肉價也不會往上走。今年天氣較暖,仔豬存活率很高,整個市場的生豬存欄還將處于飽和狀態。可能到年關的時候,市民需求量會大一點,肉價可能會稍微上漲些,就看能不能撐到那個時候。”
相較于薛順安的艱難,因為還有放養豬這個市場,尤偉的狀況還能好些,但對于豬周期的沖擊,這位行業“老手”也同樣無奈:“生豬價格目前完全靠市場在調控。這個行業幾乎沒有門檻,只要有個地方買幾頭豬就可以進入生豬市場,肉價一旦上漲,大量散養戶擁入,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馬上飽和,價格便會回落。一看已經沒有利潤,這些散戶將豬一賣,馬上又可以全身而退。”在尤偉看來,最受影響的還是大規模養殖戶。
從2004年進入這個行業起,尤偉就想著如何才能擺脫這個怪圈。放養豬是他目前嘗試的一種“自救”辦法。尤偉說:放養豬對場地、飼料要求較高,飼養周期較長,散戶沒有條件進行大規模放養,所以現在還不會受到豬周期的影響。目前尤偉的放養豬已進入無公害認證階段。他期待著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將養殖項目全部改為放養,從而逃開“豬周期”的輪回。
貸款問題
長安超30%規模戶周轉困難
省物價局近日發布的一份價格監測信息顯示,我省生豬、豬肉價格自1月下旬以來,生豬、豬肉價格連續13周呈下降走勢,截至4月底,累計降幅分別為31.56%、18.60%。目前,政府有關部門已啟動相關調控預案,開展凍(冷)豬肉收儲。
然而在農戶看來,凍(冷)豬肉收儲并沒有解決他們的根本問題。
“目前政府對于農戶雖然有一定的扶持,但力度太小。”薛順安表示,“國家的生豬儲備措施,有時候反而使得農戶增加損失。”薛順安的養豬場有200頭的生豬儲備指標,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三月份生豬每斤可以賣到6元,但四月份會有定期的儲備檢查,必須等到四月份之后再賣。等到五六月份,雖然每斤可以賣到6.5元,但每頭生豬每天飼料就要6元。這就意味著,養殖戶養得時間越長越不劃算。“目前每頭儲備生豬補貼只有300元,再加上人工費之類的,補貼根本不合算。”薛順安說道。
另外,來自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近日發布的一份資料顯示,目前信用放貸、專項養殖資金傾向于已開始養殖的或者養殖大戶,而散養戶、小規模戶一般貸不到款,農戶養殖啟動資金大都是從民間借貸高利息資金,生產負擔沉重。目前長安已經有超過30%的規模戶由于虧損嚴重,資金周轉發生困難,急需一定的貸款來渡過難關。
在養殖戶那里,這份資料得到了印證。
“補貼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其實農戶最需要的還是貸款條件的放松。”薛順安說道說,因為這個行業波動太大,銀行根本不給農戶貸款,而且養豬場也不能作為抵押。就目前的狀況來說,如果現在能貸到款,就可以撐過這段困難時期。等到明年好轉后,便可以將貸款還上。同樣的,對于貸款尤偉也顯得很急迫:“現在的資金完全靠自己籌集,銀行對這個行業沒有信心。有了貸款不僅可以撐過眼下這個難關,還可以考慮今后擴建放養場地。”
堅定規模化
期待明年是個好年景
豬價猶如“過山車”,不是豬賤傷農,就是肉貴傷民。有專家在分析“豬周期”內在成因時指出,家庭式分散養殖戶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豬價較高時一哄而上,市場低迷時則拋售母豬或退出市場。這樣的做法,人為加劇了肉價的波動。
而在市場上打拼了多年的經營者看來,走專業化規模化養殖之路應該成為行業堅定的方向。
“生豬價格漲漲跌跌,盡管國家及時出臺了市場調控預案,但效果離預期還有差距。”尤偉說,散養戶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加之目前肉價下降,飼料和人工等成本上漲,形成雙向擠壓,致使眾多散養戶退出市場,進而加快了生豬產業由散養向規模化轉型。因此,規模化、科學化養殖才是經營之道。有效平抑價格異常波動,就要加快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步伐,同時探索和建立生豬生產配額制度。
長期調研我省整體生豬市場的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也建議,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在養殖效益、抵御風險能力、疫情防控和防治等方面具有優勢,且生產穩定性強,對保障畜禽產品市場供給、緩解供需矛盾起到了極大作用。因此,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規模養殖戶、公司化養殖企業的支持力度,并通過政策引導散戶向規模戶集中,促進養殖方式升級。
此外,不少養殖戶還建議在補貼政策上應該更加靈活性。薛順安就建議,政府應該完善生豬養殖的補貼政策,設立養殖補貼基金,在生豬養殖處于“過剩期”和生豬銷售“疲軟期”,政府可動用養殖基金對養殖大戶進行補貼,以保證生豬生產的可持續性,避免出現因出現供應蕭條,最終影響到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現象的發生。同時,在貸款上,銀行也能對養殖戶一定優惠和扶持,從而保障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明年會不會又迎來新一輪通脹?”對于未來,尤偉和薛順安似乎并沒有多少把握。目前,如何更好地度過眼下的難過是他們最關心的事。然而無論怎樣,他們還是會把自己的生意想辦法撐下去,等待“春天”。
“期待明年是一個好年景!”這個好“字”或許包含著太多的意義與內容。
資料鏈接
規模化養殖降風險
豬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這種周期性大幅波動,讓豬農叫苦不迭。那么“豬周期”是不是就是那么不可逆轉了?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是美國規模化養豬的典型代表。每年養豬約1500萬頭豬,除了滿足美國國內的需求,還大批量向中國等市場出口豬肉。巨型規模化養殖不見得可以打破“豬周期”的魔咒,但對于抵御風險而言是有好處的。數據顯示,美國豬周期大約5年,中國約3年。依靠科學管理和規模化生產也讓每頭豬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從而在豬價進入低谷時能夠更好地抵御市場風險。即便利潤微薄也可以積少成多,保存實力,而在豬價上漲時獲得合理回報。
背景數據
畜禽養殖經歷嚴峻考驗 淘汰或縮減致集中出欄
本報訊 據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數據顯示,一季度面臨復雜多變的市場,畜禽養殖生產經歷了嚴峻的考驗,散養戶紛紛退出市場,部分規模戶縮減生產規模,淘汰老化品種調整生產結構,集中出欄現象普遍。
一季度,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散養戶紛紛退出生產,規模戶和生產單位畜禽存欄量繼續保持增長,有效地保障了畜禽產業的發展。全省生豬、羊、禽存欄穩定增長,牛存欄基本穩定,規模養殖戶市場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其中,生豬存欄846.6萬頭,同比增長3.1%;牛存欄138.9萬頭,減少0.6%;羊存欄639.8萬只,增長8.3%;家禽存欄6281.3萬只,增長6%。與此同時,畜禽養殖生產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集中出欄現象普遍。一季度末,全省生豬出欄406.5萬頭,同比增長1.4%;家禽出欄1665.2萬只,同比增長3.6%。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