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問題我沒有專門整理。
1。排卵數多,平均28個(這是以前的數據,不知現在有人做過測試沒),這可能和維生素有關;
2。胎盤面積比別的豬小,也就是在有限的子宮內表面積,能容納更多胎盤(胎兒);
3。當地農業發達(以前)稻麥兩季,有大量麩皮用來喂豬,而麩皮含磷較多,對繁殖有利(其機理請高手詳解);
4。當地土地肥沃,氣候濕潤宜人,有大量青綠飼料和農副產品用來喂豬;
5。有專門豬舍封閉飼養(是怕人偷),環境穩定,且較精細。湖羊也是在當地飼養,一年四季都能發情繁殖,繁殖力在綿羊中是較高的。有時賣了豬就在圈中養羊。
曾經見過一則報道:在蘇州某豬場,一頭杜洛克一胎產下了33頭仔豬。這是否和環境及飼養管理有關呢?
我所知道的就這些原因,歡迎各位補充 。
我是當地人,記得小時候,放學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割豬草,這個季節要在溝邊、桑樹下、割不夠就等天黑去生產隊地里割紫云英(那時每個隊都種,先喂豬,長大后當綠肥用),過些時候就鉆在油菜地割青草,夏天還有大量水生飼料,冬天最糟了,凍著手割不夠有時會去別人地里割包菜、蘿卜櫻(說出來都不好意思)。草的種類有:青草(沒查過學名)、蒲公英、豬秧秧、婆婆納、車前草、澤漆、牛膝、牽牛花草、五朵蓮、野莧菜、水花生、水葫蘆、水中面條草(不知學名,象手捍面那樣寬細長),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草。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