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字成篇 法書用筆,其實,是有跡可循,或者,是有“懶”可“偷”的。 篆隸不分家,可是,就是篆隸,除了堂堂正正,除了不茍且,不姑息,也是有跡可循,繼而,有懶可偷的。 下筆伊始,定下調子,繼而,隨風布云,隨興定意,意定而猶不止,是為,意在筆先,筆斷而意存,將有不盡之余味在焉,是“道在邇”。是為,“一筆字”----不管字數多寡,都是“一筆字”,是“發乎微”。 怎么做? 有立有破。立而后破,破而后立。有險有救,先置于險,后施之救。是為呼應。 唯用筆而已,所謂結體,所謂布白,只不過是用筆破,立,險,易的不同層次的表現而已。 但是,獨字呢? 但是,獨字成篇呢? 獨字成篇,沒有落款,沒有呼應,所有立破險救,就在一字之間完成---它一個字,就要說完幾個字,幾十個字要說的話。 這不算完,而且,還要獨字撐起一面屏,四扇就要擋住一面墻呢? 難! 沒有落款,沒有印章,獨字成篇,要求的,不僅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氣勢----沒有氣勢,整扇屏,就癟了,整面墻,就塌了。 哪里來的氣勢?-----這要功力。 茶室裝飾,要北禪茶道,“清”“和”“敬”“寂”四字,四字獨字成篇,各居一屏。孤城不盡技癢,寫了數次,不成。 孤城的隸書雖不佳,然4歲發蒙,6歲學書,隸書為孤城之家學,聊自以為得一二真傳,亦有30幾年功力----然而,不成。 獨字成篇,不承認30年功力。 于是,請于恩師陳虹老師,寫成了這獨字成篇的四字: “清”,“和”,“敬”,“寂”----氣勢磅礴,內力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