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豬肉價格連續四周呈下降趨勢,已跌破盈虧線;盡管飼料和仔豬價格下降,養豬大戶也不愿補欄;肉商更看不到價格回升希望。農業部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從10月第2周開始,豬肉價格已連續4周小幅回落,累計降幅為2.0%;而從11月8日報價情況看,大部分省(市)生豬價格在每斤7元左右,廣西、浙江等地生豬批發價跌破7元,山東部分地區則已跌破每斤6.5元甚至接近每斤6元。生豬價格下跌,讓廣大豬肉消費者獲益,也為10月份CPI再次下降做出了貢獻。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好事,但在筆者看來,豬肉價格下降并非好事,如果不及時采取調控措施加以扭轉,必然會引發民生方面的負面影響。 首先,生豬養殖周期惡性循環,需要政府發揮長效市場引導效能。前幾年,生豬價格暴漲暴跌的“豬周期”帶給養殖戶和消費者心靈的陰影和創傷,民眾記憶猶新。受消費習慣影響,豬肉已成民眾主要肉類消費品,肉價高低直接關系養殖戶和消費者的共同利益,也成了物價指數波動的重要動因。曾經有把物價指數上漲歸罪于豬肉暴漲的怪論,雖有言過其實之嫌,但足見豬肉價格高企對物價上揚的推動力了。而如今豬肉價格連續下降并跌破了盈虧線,已發出了一個危險信號:養殖大戶存欄越多,飼養時間越長,虧損就越大。這不僅造成了生豬養殖過剩和整個生豬資源浪費,而且會促使養殖戶拼命減少存欄數和飼養數量,并使生豬養殖態勢很快滑入“疲軟期”,下輪肉價暴漲周期即將來臨,也勢必加大消費者價格上漲預期。可以看出,生豬養殖周期暴露了兩個問題:全靠市場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生豬養殖就難以突破“豬周期”怪圈;政府在生豬養殖上宏觀引導乏力,至今尚未在全國構建完善的生豬養殖市場信息網絡,無法為全國生豬養殖業提供準確的市場行情,使養殖大戶對市場需求缺乏準確判斷,憑主觀臆斷決定養殖數量和規模,使整個生豬養殖產業陷入盲目狀態,無法實現生豬養殖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 對此,政府在打破生豬養殖周期上應順勢而為:在全國建立統一市場信息網絡,從宏觀上預測市場養殖和需求信息,及時向養殖大戶提供準確決策信號,消除盲目養殖,避免大起大落,確保養殖產業與社會需求的基本平衡。同時,及時完善生豬養殖補貼政策,設立養殖補貼基金,在生豬養殖處于“過剩期”和生豬銷售“疲軟期”,各級政府應動用養殖基金對養殖大戶進行補貼,保證生產的持續性,避免供應蕭條,最終消除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亂象。 其次,豬肉銷售價格周期怪圈,需要政府建立長效市場調控機制。豬肉價格一頭連著養殖大戶,一頭連著廣大消費者。近幾年“肉賤傷農”、“肉貴傷民”的悲劇反復上演,已讓廣大養殖戶和城鄉居民飽受“折磨”。如今肉價連續下降,消費者獲得短暫的收益是不可持續的,是以犧牲生產者利益為代價的,它再次敲響警鐘:如不及時逆轉,必會迫使生豬養殖數量大減,造成生豬供應萎縮,從而會使消費者遭到下一輪更高肉價的報復。這種豬肉銷售價格大幅漲跌的“豬周期”,似乎成了我國經濟生活中一道難以突破的怪圈。仔細探究,形成這種怪圈有兩大因素:一是全靠市場自動調整肉價必然會出現偏差,沒有一定的行政干預就無法彌補市場天然的缺陷;二是政府在豬肉價調控機制上十分脆弱,缺乏實質性的平抑手段來抵銷豬肉價格大幅漲跌形成的沖擊力。 對此,各級政府在打破豬肉價格周期性上應努力而為:建立豬肉價格長效抑制機制,包括建立銷售價格監測體系和豬肉儲備庫,即在各地建立豬肉市場銷售價格監測體系,隨時掌握市場銷售價格行情,把準豬肉價格平抑最佳時點;在各地由財政給予補貼建立大型豬肉儲備庫,在市場肉價低迷和疲軟時期,收購養殖大戶生豬儲存倉庫,避免豬肉銷售價格過度下跌,確保養殖大戶利益,突破“肉賤傷農”怪圈;在豬肉價格大幅上揚的時候,將儲備庫豬肉向市場拋售,消除市場供應短缺,抑制豬肉價格暴漲,確保消費者利益,突破“肉貴傷民”怪圈。
該貼已經同步到 BSF品牌專員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