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廣東飼料企業對于資本市場的追捧達到一個高峰。海大、深圳金新農都在這個階段成功上市。據傳恒興、粵海、溢多利、旺大、智特奇、立達爾等企業也正在積極準備當中。
這似乎預示著,資本市場在飼料企業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為什么要上市
提及上市,深圳金新農董事長陳俊海表示,“上市確實有好的一面,首先是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幅提升,上市以前銀行給我們的信用額度不超過一個億,但是上市之后,我們的信用額度可以拿到10個億,同時還有5個億的募集資金。另外,企業的知名度、吸引力也有一定的提升,這一點在人才招聘時體現得比較明顯。”
“上市最直接的好處是能夠幫助企業募集大筆運作資金,實現快速擴張,增強核心競爭力。”佛山通威董事長馬朝明在分享上市經驗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通威2004年上市的時候,錢用不完,完全不用貸款,而且規定三年內募集的資金一定要用出去。銀行天天追著你跑,勸你把錢存到他那里去。”
針對飼料企業扎堆上市的現象,業內其實一直存有不同看法。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就曾公開發表了這樣的觀點,“做企業不能違反進化論,靠上市募集來的資金發展飼料業很難有核心競爭力。因此,只做飼料的企業不需要上市。”
“說得難聽一點,現在很多飼料企業,并不是說沒錢到過不下去的地步。”澳華董事辜垂鵬認為,就算不上市,企業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通過銀行融資、外來資本介入等其他途徑解決資金困境,也可以利用股權激勵等方式去推動企業的發展。
辜垂鵬說,“飼料企業應該扎扎實實地練好內功,再去想其他的事情。資本是逐利的,你的企業足夠好,資本自然會找上門。”
2、為什么上市那么難
據業內人士分析,中國飼料業、養殖業足夠大,完全可以容納幾十、上百家上市公司。話雖如此,許多飼料企業想要成功上市,面臨的困難依然不少。
第一大障礙就是規范。“金新農上市似乎很順利,這其實得益于我們一直很重視規范管理。在上市的三年過程中,我們沒有少繳一分錢的稅。”陳俊海認為中國真正能做到這樣的飼料企業并不多。對于現階段管理并不十分科學、規范,甚至家族色彩濃厚的飼料企業來說,要跨過這道坎并不容易。
另一大障礙是企業持續的盈利能力。在對企業進行整體評估的過程中,行業、運營和市場是受關注比較多的三個因素。深圳同創偉業董事唐忠誠表示,飼料行業的凈利潤平均只有8%,屬于比較低的水平。而且飼料原料價格、下游養殖行情波動比較厲害,多數飼料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又比較差,只能利用規模贏得好感。但證監會其實更關心,如何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你這個企業是否還可以維持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你沒有30%以上的年增長就不是一個特別有吸引力的公司。”陳俊海坦言業績壓力確實非常大。
就算上市成功了,企業面臨的挑戰依然不少。除了要接受公眾的監督之外,企業資本結構改制、戰略投資者的引入、財務和環保信息披露等,每一關都不好過。
3、上市不是最終目的
上市終歸是利大于弊。一個企業若能上市,一下子就能募集到幾億甚至幾十億的資金,對于企業的發展是一大推動。
“籌到錢之后怎么花出去,也是一門學問。”李希榮善意地提醒,準備上市的飼料企業,務必要對資金的使用有很好的規劃,最好還是用于飼料業或者相關行業的發展,跨行業、跨領域投資要慎重。如果飼料企業融資之后,拿去搞房地產,它的興奮點慢慢就不在飼料上面了,當別人發展,它也就落后了。
馬朝明就建議,飼料企業成功上市之后,應該首先在人才和技術上加大投入,然后探索模塊式發展,能夠復制建廠或實施并購,否則肯定會一塌糊涂。
說到底,上市只是一種手段,并不是最終目的。一個企業要真正做出競爭力,歸根到底要依靠正確的戰略,卓越的技術,優秀的團隊以及強大的企業文化。
來源:廣東飼料行業信息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