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
現在歐洲、加拿大和美國的許多先進養豬場能夠達到每頭母豬每年(PSY)提供30頭斷奶仔豬, 一些企業已經完成這個產量。如果能夠維持當前的進展速度,到大約2020年,每頭母豬年產30頭斷奶仔豬將會成為丹麥母豬的平均生產水平。在丹麥,對活產仔數的遺傳選擇一直是母豬生產力提高的主要推動力,但是這是以14%的仔豬斷奶前死亡率為代價獲得的,這個死亡率在歐盟國家中是最高的。大多數國家通過多項措施來提高母豬生產力,其中包括通過更好地控制人工授精程序以減少非生產天數、采取高標準的人工授精技術、及時引入后備母豬并淘汰不孕母豬、克服季節性低產、減少斷奶前仔豬的損失、保障豬群處于高水平的健康狀態以及合理使用訓練有素、技術熟練、受過獎賞和激勵的飼養員。
2 前言
RickStein的《法國味天堂》(2005)中關于燴什錦是這樣開頭的:“燴什錦的食譜有點像雜魚湯的食譜:具有挑戰性,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并且令人無法忍受的也比比皆是。在我看來,這道菜的精髓就是將豬肉、鴨脂肪、豆子和大蒜放在一起燴制。就像做其它名菜一樣,我認為我的工作就是去掉不需要的成分,使這道菜回復其原汁原味。”
這種情緒同樣可以用來對待養豬生產中公布的包括母豬育種、授精(本交或人工)、營養和飼養的規程,使母豬獲得最大產能,達到每頭年產3O頭斷奶仔豬的高水平,正如在像丹麥這樣的國家的數量雖少但在不斷增加的養豬企業所看到的那樣。像成功的食譜一樣,成功的母豬培育程序也是建立在一些關鍵環節基礎之上的;缺少一個環節就會導致失敗。達到或超過每頭母豬年產30頭斷奶仔豬(30PSY)這個本質目標,關鍵控制環節如下。(1)發情時母豬有合適的體況,并且繁殖力強、產仔較多;
(2)在合適的時間將適當數量的有效精子輸送到合適地點, 以保證母豬懷孕,并使活產仔數及可存活的仔豬頭數達到最多;
(3) 將非生產天數或空懷天數降到最低;
(4)最大限度地增加斷奶仔豬以及最終出欄的仔豬頭數。
如果30PSY的目標實現,則是豬場員工、獸醫、育種和營養專家共同努力、盡職盡責完成工作的結果,確保了這些環節落實到位。本文將簡要考慮疾病控制、健康和福利管理、育種、營養和飼養以及員工培訓的重要性。
2.130PSY:競賽已經開始
要比較某個國家在提高豬生產力的競賽上做得如何,該國每頭母豬年產斷奶仔豬頭數是一項關鍵的統計數據。如果30PSY是獲勝的底線水平,那么目前對于改良進展率為每年增加0.5頭斷奶仔豬的丹麥在2020年將首先超越這個水平毋庸置疑(圖1)。在丹麥和其它先進的養豬國家將會出現典范一這些國家的個別養豬生產者已經達到了30PSY的水平(Jensen,2004),作為行業領導者,他們將帶領10%或25%的頂級養豬生產者率先達到獲勝的底線水平。這些數據說明,對于許多養豬發達國家30PSY是一個很現實的目標。
圖1 丹麥當前和計劃的母豬生產力進展趨勢
2.2解析30PSY
一個群體中平均每頭母豬每年提供斷奶仔豬的頭數,是母豬空懷天數(E)、窩產活仔數(N)、斷奶前仔豬死亡率(M)、母豬泌乳天數(L)、第1個發情期配種的母豬斷奶至懷孕間隔天數(W)和恒定妊娠天數(K1)的綜合函數,如下所示:
PSY=([(365-E)/(L+w+K1)]×N)×[(100-M)/100]
對于大多數農場,W是一個變數,但有相當大的機會通過正確管理、減少母豬哺乳期的體重損失將其降低并控制在恒定的水平(w≤7)。當K。為固定值ll4時,改變L會帶來運行體系和產能改變的后果,進而對N產生影響,所以30PSY主要由E、N和M決定。如果30PSY≥30,那么:
E必須≤30,假定分娩率大于90%:
N必須≥14;
M必須≤8。
換句話說,如果是2l天的哺乳期,假設分娩率超過90%,要達到甚至超過每頭母豬年產30頭斷奶仔豬的水平,則每頭母豬每年的空懷天數或非生產天數應該少于3O,窩產活仔數應該超過l4,斷奶前仔豬死亡率應該小于8%。對豬場員工來說,投資和努力最大的回報在于先使E降至最低,然后使M降至最低,并與商業育種專家、獸醫和營養學家共同合作使N達到最大。
3為了目標準備培育理想的母豬
這方面內容已經在2007年倫敦豬生產會議的一篇論文中詳細論述過,文章題目是:通過營養管理提高后備母豬終生生產力—追求肥胖度還是適度性?(詳見《養豬》2008年第2期第17~22頁。譯者注。)
4授精和懷孕:什么時間?什么狀態?什么位置?
除非意外,一般情況下進化已經確定了使精子和卵母細胞可以結合完成受孕的一系列條件或狀況。從English等(1982)發表的文獻可見,盡管過3O多年來繁殖技術不斷取得進展,但我們對繁殖狀態的了解還未得到根本改變,也沒有找到關鍵的管理措施來提高母豬的生產力。下面將對這些問題做簡要的說明,見表1。
表l母豬妊娠前的繁殖狀態和管理措施摘要
繁殖狀態概述保證母豬最大產出的關鍵管理措施
發情該階段母豬允許公豬爬跨。母豬發情持續時間平均為50小時,其范圍是32-69小時。發情征兆在許多文獻中被描述。誘導發情。
通過營養和環境方面的管理措施,促進小母豬發情,并使經產母豬在產仔斷奶后快速再次發情。
公豬接觸刺激
準確和及時發現后備母豬和種母豬發情和出現靜立
反射
排卵卵母細胞(卵子)從卵巢中排出進入輸卵管,其中70%左右是在發情旺盛期出現。排卵后,卵母細胞可保持6-8小時的活力。通過營養調控保證卵子處于最佳品質和數量
及時輸精
授精通過本交或人工授精將精子輸入母豬生殖道。及時將應激降至最低。
精子運送輸精后約2小時,精子通過子宮收縮進入輸卵管。及時輸精并將應激降至最低。
精子獲能在受孕以前,暴露于母豬生殖道黏液中的精子,其細胞膜和生化特征發生變化。這在輸精后大約2-4小時發生。及時輸精
重要的一點是,每個繁殖期,動物個體之間的繁殖狀態存在著很多變化,理解這一點對于成功管理繁殖進程至關重要。例如,只有一個受過培訓、技術熟練并且頗具經驗的人能夠分辨出母豬個體之間在發情階段、持續時間、表達狀況和強度方面存在的細微差別,并因此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母豬受孕率和窩產性能。
4.1準確把握時間重于一切
理解母豬繁殖狀態出現前后的變化,對確定輸精時間有極大幫助,并因此使母豬妊娠率和窩產性能達到最佳。以前一些文獻(例如weitze等,l994;KemD等,1996;Steverink等,1999;Rozeboom,2001)
可以發現如下幾個關鍵點。
(1)人工授精時,讓母豬接觸公豬對及時發現母豬發情很關鍵,但是接觸頻率和持續時間能影響母豬的發情反應。例如,頻繁接觸公豬會使母豬出現絕對不應現象。
(2)母豬的平均發情持續時間是50小時,其變化范圍為32~69小時。在個別豬場,母豬發情持續時間變化范圍可能為1~90小時。
(3)每個豬場母豬發情持續時間有其特殊性,能夠預測,上下兩月的重復率為86%。
(4)當斷奶至發情間隔增加時,母豬發情持續時間縮短。斷奶至發情間隔為4天時,母豬發情持續時間為56小時;而斷奶至發情間隔為6天時,母豬發情持續時間則為46小時。
(5)由于母豬發情持續時間存在較大變異,導致最初發情至排卵的時間間隔也存在較大變異。因此,最初發情時間并不是預測最佳排卵時間的好指標。
(6)精子在母豬生殖道中存活的時間只有24小時。
(7)排卵大多數發生在發情期最后三分之一階段開始時。
(8)排卵前0~24小時給母豬輸精可以取得穩定良好的成績,產生91%的正常胚胎。
(9)如果僅進行一次輸精,并且是在母豬排卵后完成,妊娠率和窩產性能會受到影響。
(1O)與進行一次人工授精相比,二次人工授精可使母豬妊娠率提高7%。
(11)母豬斷奶至發情間隔和窩產仔數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可能是根據對排卵時間的判斷而選擇了非最佳授精時間造成的,而不是繁殖力下降導致的。
其中的啟示意義如下。
(1)對每頭母豬排卵時間的精確掌握,是管理豬場人工授精操作、使母豬達到最佳生產力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但現階段這樣的工具并沒有得到普遍推廣。
(2)確定人工授精時間應該針對豬場狀況,因為每個豬場母豬的發情持續時間和斷奶至發情間隔都有其特殊性。
(3)母豬發情持續時間短的豬場應該反思可能引起母豬斷奶至最初發情間隔延長的因素,如公豬接觸情況和哺乳期間母豬的體重損失。發情持續時間縮短導致由排卵決定的最佳人工授精的關鍵時間段變窄。
(4)人工授精操作程序需根據母豬的繁殖力制定,監測一部分母豬的發情持續時間能夠用于指導整個繁殖群母豬的人工授精操作,因為豬場內的母豬發情持續時間每月都有較高的重復性。
4.2授精標準
如果因為公豬繁殖性能差、或公豬精液收集和給母豬輸精未按人工授精程序標準執行,導致精液品質不符合要求,那么在后備小母豬和經產母豬上使用就是一種浪費。D0ugwey在其論文中描述了良好授精標準的詳細操作過程,包括以下內容更為完整:公豬營養、健康、管理、圈舍、年齡和擔負能力;精液采集及使用增效劑標準,包括生物安全、衛生以及溫度控制;精液品質鑒定;精液儲存和運輸;記錄和追蹤;輸精時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
5填充空懷天數
我的杯子可以半滿,但對處于空懷或非生產狀態的母豬來說,每天成本接近4.6美元(Peet,2004)。對于要達到30PSY水平的豬群,限制空懷天數是一
個關鍵控制點。應該使每頭母豬平均占有一個非生產天(NPD),即使這樣,對一個存欄500頭母豬的豬場來說,每年也將少產45頭斷奶仔豬。在因空懷天數而使母豬生產力受限的群體中,有可能存在如下一個或多個缺陷:①發情延遲;②發情鑒定失敗:③未受孕;④未發現再次發情的經產母豬;⑤未將生產力低下或不孕的母豬及時淘汰掉。上面提及的可能是影響母豬生產力的諸多重要因素,但我們進一步討論的將是采取如下措施努力克服這些缺陷。
(1)保持所有后備母豬的健康和理想體況,包括提供合適的圈舍和地板,避免造成肢蹄外傷以及體況下降。
(2)加強哺乳期營養和飼養管理,避免母豬體重損失過多,縮短斷奶至首次配種時間間隔。
(3)做好發情鑒定和及時輸精。
(4)根據配種后14~15天的跡象,對母豬進行精確鑒別,不要像對待其它豬那樣草草了事。在配種后l824天利用成熟公豬試情,28~35天以及49~56天進行妊娠診斷,7O天以后直到分娩每天進行視覺妊娠診斷。
(5)對無法再次發情以及不能完成懷孕至再次配種的母豬制定嚴格的淘汰制度。
(6)加強對后備小母豬群的管理,促進其發情,并按流程將后備母豬引入繁殖群中。將引入至懷孕的空懷天數降至最低。
母豬哺乳期營養管理的重要性經常被忽視,而此時營養不足將會對母豬斷奶后的發情能力產生深遠影響。哺乳期因采食量或養分攝入不足引起的母豬體重損失過多,與斷奶至初次發情或配種時間間隔延長以及隨后窩產仔數減少相關,初產母豬尤其如此(king等,1984;king等,1986;Kirkwood等,1987;Koketsu等,1996;Eissen等,2003)。Steverink等(1999)發現,母豬斷奶至發情間隔每增加1天,分娩率會降低2%,而窩產仔數會減少0.4頭。此外,與在斷奶后第一個發情期受精的母豬(86%)相比,久配不孕的母豬分娩率較低(73%)。這里,同期發情可以帶來回報,并且跨越了種群界限,就像在所有動物身上看到的生產性能改善那樣。
養豬生產者根據肉品畜牧委員會編撰的《Stot-fold母豬飼養策略》(MLC,1998)對哺乳母豬進行正確的營養調控,目標是使用高營養飼糧(飼糧消化能14.5兆焦/千克和l%總賴氨酸)提高母豬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并在分娩后根據每頭母豬的哺乳天數和育仔頭數決定的食欲發展曲線來提高飼料供給量。這樣做帶來的好處如表2所示。
表2應用Stotfold飼養策略對提高母豬生產力的益處
應該重視減少母豬空懷天數。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丹麥母豬生產力的改善主要是通過提高母豬活產仔數達到的,因為自l996年以來,每頭母豬窩非生產天數和年產窩數平均值幾乎保持穩定(圖2)。然而,與2005年l5.4天一這個全國母豬窩非生產天數平均值相比,最先進的占25%比例、母豬頭均年產2.3窩并提供27.3PSY豬群的窩非生產天數減少4天左右。
6使斷奶仔豬頭數達到最多
窩斷奶仔豬頭數是窩產活仔數、產后存活仔豬數和斷奶前仔豬死亡率的函數。許多因素對產出有影響。迄今為止,對提高斷奶仔豬頭數貢獻最大的措施一直是針對母豬窩產活仔數進行的基因選擇,就像從許多國家如丹麥、法國、加拿大和美國的母豬生產力趨勢上看到的那樣。從豬場水平上看,許多養豬場都有相當大的余地采取措施來降低仔豬斷奶前死亡率。6.1遺傳
丹育(DanBred)育種計劃一主要通過應用人工授精技術建立不同畜群種畜之間的基因聯系,并在選育工作中使多性狀BLUP法得到有效利用,這些措施使丹麥母豬的生產力得到快速提高。據報道,丹系純種長白和大白母豬的年遺傳改良進展為每窩多產0.3頭仔豬(表3),而母豬窩產活仔數的平均遺傳進展僅為每年0.09頭(Rothschild等,1998),所以丹麥母豬育種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法國和美國也報道過相似的遺傳改良進展率。
表 32002/2003年丹麥純種豬群的窩產仔數和年遺傳進展頭 丹麥在1997年改變了種豬選育策略,選擇性狀指標由窩產活仔數變為產后5天存活仔豬數(LP5),這可能有助于抵消窩產仔數、仔豬初生重和斷奶前死亡率之間的矛盾關系。據報道,按LP5衡量,2001/2002年至2004/2005年,長白和大白母豬純繁群的年遺傳進展平均為0.17頭和0.23頭(Danske,2005)。
6.2降低仔豬斷奶前死亡率
選出的幾個歐洲國家以及加拿大和美國仔豬斷奶前平均死亡率見表4。這些數據表明,在提高母豬窩產仔數及降低頂級豬群生產性能損失程度取得較大進展的國家,仔豬斷奶前死亡率也較高。
減少斷奶前可存活仔豬損失的管理技術文章敘述得夠多了,從根本上是根據以下判斷做出的建議措施:①決定仔豬損失的因素,不是疾病,主要是營養不良和寒冷。②矯正行為主要集中在讓弱勢仔豬盡早接觸母豬乳房、給仔豬提供舒適的熱源,并改進豬舍物理環境設施的設計,以減小母豬壓死仔豬的風險。
然而,最近在商業豬場進行的關于仔豬斷奶前死亡率相關風險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Defra,2005)表明,健康仔豬被壓死是造成損失的主要因素(54%),因寒擠壓致死的饑餓仔豬不到全部損失的6%(表5)。絕大部分仔豬死亡事例(62%)發生在出生后2天內。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將哺乳母豬限定在產床中,沒有顯著降低活產仔豬斷奶前死亡率。減少損失最重要的因素如下。
(1)值班員素質:①密切關注母豬分娩過程;②對產仔間隔進行監控,擦去仔豬身上黏液,將新生仔豬放到熱源燈下,引導其接觸乳頭,使仔豬分開哺乳,并在出生后24小時內進行交叉寄養;③每天檢查仔豬2次而不是1次;④建立良好的人畜關系氛圍。
(2)建立健康和良好的生物安全環境:①進入繁殖群前對后備母豬進行隔離;②避免母豬體況評分過高(如大于4.0);③降低母豬跛腳發生率。
(3)控制分娩舍的溫度。
表5 對英國l22個商業分娩舍仔豬死亡原因的調查 在英國出現PMWS的豬場,通過員工的共同努力轉移母豬按批次進行分娩,可能有助于降低仔豬斷奶前死亡率,并提高交叉寄養的范圍。更重要的是,通過提高環境和個人衛生標準,減輕了分娩舍誘發疾病的負擔。
7健康至上
對于家畜的福利和生產力,最重要的莫過于生物安全和健康狀況。在英國,對豬群生產力進而對養豬業競爭力造成的致命性影響,或者直接由新的豬病(PRRS和PMWS)引起,或者間接由疾病暴發(口蹄疫和典型豬瘟)給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帶來的損失引起。這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息,豬場以及國家豬群的健康和生物安全狀況必須得到嚴格保障。在英國豬場進行的PMWS回顧性群組調研顯示了豬場生物安全的重要性(Green,2005)。得出結論是,增加種群衰弱風險的因素包括購買后備母豬、過大的種群規模、外來人員參觀豬群隔離時間未超過3天、種群接近生長舍、處于傳染病末期以及與發生PMWS豬場相隔太近。英格蘭東部1999年出現PMWS疫情,隨后迅速蔓延至北部約克郡,最后到達蘇格蘭,造成嚴重損失,一些養豬場斷奶仔豬死亡率達到20%~25%。2001年口蹄疫暴發期間動物轉運受到限制,不僅擾亂了母豬更新計劃,也使許多豬場的母豬胎齡分布特征受到干擾,在某些豬場,這些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由于生產者收益降低、人們對養豬業缺乏信心、不愿進行商業投資,加之受到PMWS和口蹄疫的毀滅性打擊,2005年英國養豬業生產力和利潤在歐盟國家中排名靠后(表6)。
表6 2005年有代表性的歐盟國家養豬業生產力和生產成本分析 8熟練工人是最重要的資源
訓練有素的熟練工人對包括豬在內的家畜的健康、福利、生產力以及利潤有著積極的影響,但通常情況下人們并未認識到這點。培訓新員工、使老員工持續接受教育可能是提高豬的生產性能最經濟有效的一種方法(English等,1992)。在照顧和管理母豬時尤其如此,因為在繁殖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需要一套不同的復雜技能,才能促進母豬發揮其生殖潛力,獲得最大窩產性能。
歐洲一些研究中,商業養豬場對員工完成結構化培訓程序前后的母豬生產性能比較分析,培訓的價值得到體現(English等,1999)。所有3個養豬場的員工經過培訓后,每頭母豬每年多生產2頭育成豬,相當于生產性能提高13%。最近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報道,增加對員工的投入對降低仔豬斷奶前死亡率有積極影響(Defra,2005),這種效應在較早時間就已經被發現。
在英國和其它西歐國家,訓練有素的熟練工人以及可供招募的新員工越來越難以滿足養豬業的需求。英國自身有6000萬人口,最近隨著歐盟擴大,來自東歐國家的工人越來越多,但我們仍找不到可利用的人手來飼養全國大約44萬頭母豬,這看來令人難以置信。
9氣候變化
在溫帶國家臨近疾病暴發階段,氣候變化對豬群生產力的潛在威脅最嚴重。在英國,大約25%-30%的繁殖豬群為戶外飼養,養殖戶為其提供涼棚以及泥坑,但這些措施對于緩解熱應激難以奏效。有關單位預測,2007年最熱的天數將要打破2006年的記錄。受到夏季不斷升高的極端氣溫影響,戶外生產豬群的長期生產力水平可能會惡化。季節性低產一樣能影響舍內豬群,例如一個l200頭的種豬群,過去4年的記錄顯示,每月返情母豬的頭數穩步增加,從4月份的6O頭增加到l0月份的120頭(Mackinnon,2006)。應對氣候變化對養豬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未來可能采取一些綜合措施,比如房舍設計、遺傳選擇和營養管理。其中比較有潛力的一個方法,就是給哺乳母豬飼喂液態飼料以維持采食量、降低體重損失。據報道,給母豬飼喂液態飼料對其體況評分、斷奶后再次配種以及仔豬斷奶重都有積極影響,但當前在英國給哺乳母豬飼喂液態飼料的豬場很少。許多英國養豬生產者正在進行試驗,給戶外飼養的母豬飼喂液態飼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就像減少
熱應激影響一樣,捕捉鳥也能消除嚴重而常見的飼料損失問題。
10英國豬業狀況
母豬繁殖力是養豬業保持競爭力的基礎。l999-2005年,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英國與丹麥的差距從1.2頭上升至4.6頭;而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育成豬頭數,英國與丹麥的差距從1.6頭上升至4.9頭。與此同時,于l999年成立的英國養豬行業組織(BPEx)開始采取措施,執行“恢復之路策略”。當前的目標之一就是增加母豬的產出,到2009或20lO年,使每頭母豬每年多提供3.5頭育成豬,這也是丹麥、荷蘭、法國和愛爾蘭的目標。根據這一戰略目標,一些BPEX成員提出倡議,其中包括:①英國豬群保健計劃;②頒發新證書來保證具有在豬場組織培訓活動的能力:③英國養豬行業組織的人工授精新標準:④傳播知識以提高豬場人工授精技術和管理:⑤基于6個成員的KT隊伍,繼續擴展新的領域,引進豬繁殖專家。把最好的養殖經驗帶給大家,協助私企和整個行業,以提高盈利能力和競爭力。該小組根據繳費組織和企業,通過養豬決策小組、BPEX(公司)研討會、網絡以及一對一的方式開展工作。譯者注。
11結論
管理和經營良好的養豬場,母豬可以達到年30頭仔豬的目標。養豬發達國家的一些養豬企業,母豬年產出已經達到這個水平,雖然為數不多但在不斷增加。成功的關鍵點包括豬群有健康體況、母豬繁殖力旺盛;保證每次及時準確的輸精;從后備母豬進入繁殖群開始,就采取措施使母豬空懷天數達到最少,從而使每次斷奶至懷孕間隔降至最低,使母豬提供最大數量的斷奶仔豬。達到這些目標所需的條件包括遺傳、營養、繁殖和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是這些并不能代替經驗豐富的飼養員的技能和知識,這些飼養員是達到高生產性能目標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