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yl 于 2012-6-26 18:18 編輯
中醫“治未病”思想內涵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名醫,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他還有兩個哥哥,也是醫生。有一天魏文王問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到底誰的醫術最好呢?扁鵲嚴肅地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以為他是謙虛,就問道:“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鵲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因為大家并不知道他事先就消除了疾病隱患,所以他就沒有名氣;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因為大家都以為是治一些輕微的小病,所以只有鄉里知道他會治病;我治病呢,是在病情危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拯危救焚,因而我的名氣就最大,傳播最廣。”該故事也體現出了“上工治未病”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思想。
此外《黃帝內經》還有最早關于“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記載,對此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可見《黃帝內經》把“治未病”的專家們上升到了相當的高度。
專家們上升到了相當的高度。“治未病”中的“治”是管理、治理的意思,要人們“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治未病”就是采取相應的措施維護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治未病”要求醫者應有防重于治,防先于治的自覺認識。它包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三個層面的意思,強調人們應重視保養身體,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既已生病,就應及時治療,避免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防止其橫向的蔓延和縱深的傳變。當然,要做到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傳變和惡化,必須掌握疾病發生、發展和傳變的規律,如此才能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使預防和治療具有前瞻性;此外,疾病痊愈后還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復發。
健康、亞健康與未病的關系
根據中醫學理論,健康是指機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而這種人體自身的穩態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協調的被破壞則標志著亞健康狀態或疾病的發生。亞健康是機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中醫學“未病”包涵的“病欲發而有先兆”層面大致相當于“亞健康”狀態。由于中醫學“治未病”中“未病”的概念本身就包括“未病先防”涉及到的“無病”、“病欲發而有先兆”(疾病的前驅狀態)和“已病防變”涉及 到的“已病 ”3 個層面,所以可以認為中醫學“未病”狀態涵蓋了現代醫學的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狀態。中醫學“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對維護健康狀態,調治亞健康狀態,治療疾病狀態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治未病”與豬的亞健康
中醫“治未病”思想源遠流長,是我國中醫最具影響力的學說之一, 目前“治未病”的中醫思想被國際上稱為最選進、最超前的思想,它將人們的認識帶入“治病”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不僅對人體亞健康的發生與防治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于豬體的健康同樣具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因為目前豬場“亞健康”狀態普遍存在,雖然還沒有明顯的發病癥狀,但是這種極不穩定的臨界狀態存在很大風險。豬群抵抗力很差,生長速度不理想。很多豬表現精神不好,腸胃消化不好,淚斑,膿包,皮膚蒼白粗糙,繁殖障礙等等。其內在的表現則是肝臟、腎臟、脾臟、肺臟、心臟等五臟六腑的弱化和不足。疫苗接種和藥物治療等外部對抗疾病的手段,是依賴于豬群自身強健的抗病力基礎才能發揮應有作用。這是健康體系的輔佐。停止藥物危害,凈化環境,消除外來人為對豬群機體施加的各種損害因素,是豬群獲得各種正常生理機能的前提。這是健康體系的外部影響關鍵環節。
汲取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精華,可以為解決豬群亞健康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支撐。中醫“治未病”養生保健體系具有深厚的理論文化底蘊,還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和科學內涵;在繼承“治未病”養生保健理論精華的基礎上,為豬創建特色的保健養生體系,對于提高豬群健康水平,推動豬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