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路透電)總部設在羅馬的聯合國三大組織昨天聯合發表《2011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指出世界糧食價格居高不下和持續波動的狀況今后可能會更加嚴重,貧困地區的農民、各地的消費者和各國農業部門將不同程度地受到貧困和糧食不安全因素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和世界糧食計劃署在這一年度報告中指出,依賴進口的小國仍處于特別危險的境地,特別是那些非洲窮國。繼2006至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后,許多非洲國家的農民面臨著嚴重問題。 全球糧食價格指數今年二月創下歷史新高,糧價高漲也是北非掀起人民起義的一個導因。 雖然糧價目前已有所緩解,但聯合國的報告說,今年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的重點是,糧價居高不下和持續波動的問題。報告認為,糧價高企和波動是造成全球糧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應引起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報告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消費者需求的增加、世界人口持續增多、生物燃料生產進一步增長等因素都將對全球糧食系統構成更大壓力。此外,農產品與能源市場之間日趨緊密的聯系以及頻繁的極端天氣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未來十年糧食價格出現更大波動。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短期的糧價動蕩對國家發展有長遠影響:剝奪兒童吸取主要的營養素、永久地切斷他們將來賺錢的能力、提高他們繼續貧困的可能性。 該報告說,包括非洲之角在內的糧食不安全危機,給千年發展目標中提出的到2015年將饑餓人口比例減半的目標帶來了挑戰。 在2009年,全球饑荒人口為10億2000萬;去年,聯合國說饑荒人口15年來首次下降,掉到9億2500萬。不過,聯合國在這份最新的報告中,沒有更新饑荒人口的常年數據,表示正在重新檢視其統計方法,并希望開始提供更及時的數據。 三大糧農組織在報告中呼吁各國政府創造可預見的監管環境,確保能促進私人投資、提高農業生產力的環境,努力減少發達國家的糧食浪費,改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價值鏈,特別是減少糧食產后損耗。 報告還指出,各國要對自然資源、森林和漁業實施更加可持續的管理,這對于社會中最貧困人群的糧食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