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代化的豬場,可以用放羊式的管理”。
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絕對不可以代替豬場對于高端、熟練技術人才的需求,也不會讓豬場的管理變得更簡單、經濟效益更高。恰恰相反,這樣的豬場更需要高端、熟練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否則一旦出問題,往往是大問題。
二、“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管理就是抓結果,過程不重要。
恰恰相反,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抓不住、抓不好過程,結果就不知道是結出善果,還是結出惡果了!等到秋后算賬才發現已經無力回天,損失已無法挽回和彌補,是很多只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管理的悲慘結局。
三、“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豬場留不住人,更談不上留住人才,員工流動頻繁,職工淘汰、更新率比生產母豬的淘汰、更新率都要高好多倍,員工的工齡結構比豬場的種群結構還年輕化,基本上都是實習生和半調子,一年以上的老員工沒有幾個。這樣的豬場,我很難想想他的生產、制度、管理怎樣保持連續、穩定和正常運轉。人員越不穩定生產也越不穩定,生產越不穩定人員也越不穩定,如此進入惡性循環!
四、母豬是豬場的生產機器和賺錢機器,管好豬場就是首先要管好母豬、善待母豬。
其實,豬場真正的生產機器和賺錢機器是人和人才,管好豬場首先是要善待人才、善待員工和做好對人的管理。隨著我國現代養豬業快速、爆發式的發展,養豬業的競爭首先表現在對人才、人力資源的競爭。
五、CPI高漲、通脹是高豬價、高肉價惹的禍。
大錯而特錯,簡直是謬論!造成這一認識誤區的根源是設計不合理的CPI權重,而非高豬價高肉價。在居民的消費中,豬肉相對于住房、汽車、汽油等的消費簡直是不值一提。但是,偏偏是讓豬肉當了冤大頭、替死鬼。
六、“豬周期”是散戶市場占有率過高,規模化養殖程度不高造成的,大力發展大型規模化養豬場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周期是基本的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更是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規律。“豬周期”也無法避免和回避,市場經濟越發達、大型規模化養豬場越發展,“豬周期”會表現的越明顯:大幅上漲和下跌的程度越深。這一特點在我國現代養豬的發展史上可以明顯看出。
七、所有的傳染性豬病都可以用疫苗免疫控制和凈化。
副豬嗜血桿菌病、鏈球菌病因為血清型中多,各血清型之間沒有交叉免疫性或交叉免疫性不高,所以不能盲目依賴疫苗免疫。相反,如果用活疫苗進行免疫,還會增加疫病增加、擴散的風險。因為你這樣做了,很可能就是給你的豬場引進來了不同于你本場的另外一個新的血清型的副豬嗜血桿菌病或鏈球菌病。而藍耳病、圓環病毒病因為病毒基因型眾多,疫苗研究很不過關,所以也是活疫苗免疫后效果不佳或免疫后造成疫苗毒力反強,爆發疫病,給豬場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如果真有必要用,也建議采用安全系數高的滅火苗免疫。
八、自家苗可以解決一切豬場復雜的、說不太清楚、診斷不清的疫病。
其實,自家苗是商家、專家炒作的暴利產品,它的效果和作用,我除了用雪上加霜外找不到再合適的詞匯來形容和解釋它。很多豬場,包括規模很大、技術實力很強大的豬場都深受其害!用血的教訓換來了寶貴的經驗、教訓:自家苗絕對不能擅用!
九、不論南北、不分階段,一年四季采用水沖圈。
養豬的環境管理中,包括:衛生、溫度、通風、濕度等的管理,其中濕度的重要性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不論是高溫高濕,還是低溫高濕,對于豬健康的危害都很可能是致命的。它可以引發副豬嗜血桿菌病、鏈球菌病、豬痢疾、附紅細胞體病等條件性疾病。豬的日齡越小對于濕度越敏感,造成的損失也可能會最大。
十、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平時不注意請進來、走出去,自以為是、盲目自信,甚至是自傲,養豬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管理不到位,不過關。等到出現大問題了,解決不了了,才慌不擇路饑不擇食的臨時抱佛腳。
十一、豬瘟超前免疫,操作起來費時費力,做了效果也不好。
其實,豬瘟超前免疫是控制、凈化豬瘟的最好的、最實用的技術保障措施,關鍵的是要好好的把它用好、管好。否則,只有時刻飽受豬瘟威脅、危害的苦惱了。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