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小麥含有較高的非淀粉多糖(NSP),其中可溶性NSP具有高度的粘稠性,導致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率低。這就是麥類谷物及其副產品受到限量使用的一個主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著手,一是溫度,二是酶。在這里暫且說溫度。其實我們可以做個很簡單的實驗,小麥粉碎后用不同溫度梯度的水來和小麥粉攪拌,我們會發現,當用溫度70℃以上的熱水來攪拌的時候,所形成的小麥粉糊成團情況很少甚至沒有,而常溫水及低溫水攪拌的小麥粉糊,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粘稠會越來越大,會成團狀。這嚴重阻礙了營養物質與消化液的接觸,及營養物質的吸收。這么看來,全小麥或高小麥日糧經過高溫糊化制粒后,其出現粘稠性的情況會極大幅度地得到解決,再使用小麥型復合酶制劑后,這一問題就可以完全的到解決了。個人觀點,請高手指正。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