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報業新聞
時間:2011年07月16日
來源:南方農村報 記者 彭進、楊明、李丹、吳昊暉、孫亮 豬業政策矛盾重重 平抑肉價調控或變成“空調” 豬業新政意在平抑肉價,調控還是空調?在豬市一路飄紅的當下,政策已然成為影響價格走勢和從業者決策的最關鍵因素。 南方農村報記者通過深入采訪分析,發現新一輪調控政策出臺有諸多矛盾之處:能繁母豬存欄量已開始回升,豬價在進入自然回落周期時,卻遭遇政策干預;有關決策部門針對是否調控,也頗多糾結,前后表態不一;加之,2007年的政策調控曾經加速生豬價格的“過山車”現象。這一立足改善民生的惠農政策,將對生豬價格的運行軌跡產生什么影響,從業者不敢樂觀。 7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恢復至25億元,并對養殖戶(場)按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消息一出,業內一片嘩然。調控政策與2007年非常相似:在豬價暴漲領跑CPI之時,國家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抑制了豬價快速上漲的勢頭,但同時也為2009-2010年的豬價暴跌埋下伏筆。
此時出臺調控政策是否合適?調控政策何時見效?是否會重蹈覆轍?未來豬價將走向何方?
豬價回落卻遇政策干預 生豬調控政策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抑制過快上漲的豬價。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豬價已經到達頂峰,并出現連續3天小幅下跌,此時出臺調控政策是否多此一舉呢? 南方農村報記者從廣東各大生豬主產區了解到,6月下旬豬價突破10元/斤大關之后,豬價至今維持在這一水平。河源興泰種豬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代堅介紹,7月15日河源地區生豬出欄價是10元/斤,低于前段時間的10.2元/斤。廣東其他地區也出現類似情況,較之前普遍有0.2-0.4元/斤降幅。茂名市茂港區貴景畜牧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景華認為,豬價突破10元/斤,已經到達頂峰,后期已沒有上漲動力。 火爆的種豬和仔豬市場,支撐了這一判斷。張代堅介紹,受豬價高漲影響,目前不少養殖戶補欄積極,原先二元雜母豬普遍長到100斤才賣(價格為1500元/頭),現在由于市場緊缺,80斤就被搶購,價格在1800-1900元./頭。30斤的三元雜仔豬價格也由上個月初的600元/頭上漲到現在的750元/頭。以此推斷,隨著生豬與母豬存欄增加,消費淡季到來,豬價在經歷這一波高峰后,已經開始進入下一波回調行情。 農業部的統計數據是有力佐證。6月能繁母豬4720萬頭,環比增加0.21%,同比增加0.85%。這一定程度上說明,生豬存欄量在逐步恢復,后期供需偏緊的現象將自然得到緩解。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市場效應已經呈現,再出臺調控政策意義不大,或將導致下一個價格低谷的加速到來。 數據來源:全國畜牧獸醫總站 制圖:李丹 決策部門前后表態不一 就在國務院出臺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政策的前幾天,包括發改委、農業部、商務部多個相關部委均表示,今年豬肉價格上漲仍屬正常,“應以市場調節為主”。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6月15日還表示,隨著天氣轉暖,氣溫升高,豬肉的消費會進入淡季,豬肉市場將相對穩定。商務部將不會出臺政策控制價格,豬肉價格由市場自行調節。 種種跡象似乎表明,在本輪豬肉價格猛漲中,至少在7月13日以前,政府堅持選擇了讓市場熨平波動。政府這種態度也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支持。 “雖然沒有哪個部門直接承認,但政府應該吸取了以往豬肉價格調控的種種經驗教訓。”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畜牧室主任王濟民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 然而,豬肉價格在高位運轉一個月后,7月13日,調控措施最終還是出臺了。7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商務部已做好準備,將適時向市場投放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而且已經有若干省市已經動用地方儲備進行市場投放了。 這一系列舉措雖然相比一個月前可謂180度大轉變,但業內人士還是有足夠心理準備。生豬市場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所以不能單純依靠市場自我調節,而政府也不是完全不能對生豬市場進行調控,關鍵要注意方式方法。農業部畜牧業司巡視員陳偉生表示,由市場主導來促進產業發展,由政府調控來保護產業發展,這是目前保持生豬生產穩定發展最現實的選擇。 豬價調控曾“越調越亂” 豬肉價格調控的經驗教訓可謂沉重。縱觀近些年各級政府調控豬價的政策,會發現“越調越亂”的窘境。
2006年上半年,在生豬價格跌至近幾年低位,生豬存欄量隨之下跌之時,政府基本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刺激生豬市場恢復秩序,而當2007年5月起豬肉價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漲時,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各有關部門又對生豬產業和生豬市場實行調控,這種現象和做法被業內人士稱為“跌價無人問,漲價多頭管”。
2007年7月3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實施母豬補貼以及保險制度。《意見》出臺后,不少養殖戶補欄積極性極高,不少外行人士也投入生豬養殖行業,造成母豬存量從2007年的4420.6萬頭上升到2009年4990.7萬頭,短短兩年內增加了570.1萬頭,直接導致生豬市場供過于求。豬價從2007年整年的平穩上漲到2008年的暴漲,并于2008年3月達到8.5元/斤的歷史最高點,但2008年下半年開始下滑。在往后的兩年里一直低迷,2009年4月與2010年4月甚至降到4.5元/斤,低于成本價,養一頭肉豬要虧本100元。業內人士戲稱為“政策的浩劫”。 針對全國性豬肉急跌,2009年,國務院曾出臺《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實施細則(暫行)》,指出要在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的基礎上,加強政府調控。根據規定,當豬糧比價格高于9∶1時,政府會適時投放政府凍肉儲備及在必要時向城鄉低保對象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大中專院校學生發放臨時補貼等措施。當豬糧比價處于9∶1-6∶1之間的正常情況時,做好市場監測工作。 若以此計算,目前全國的豬糧比約為8.42:1,處于9:1-6:1的正常范圍內,政府還無需實施任何調控措施。 短期對肉價無法產生影響 調控政策出臺后,養殖戶普遍擔憂,在“好心”的政策下,未來豬價將走向何方?
7月初,佛山市高明區大鵬豬場老板馬小鵬還表示對后市相當樂觀,他認為,如果不出意外,至少明年上半年應該還會有不錯的收益。不過,7月13日國務院調控政策一公布,給了他當頭一棒。
如同2007年相關調控一樣,這個政策將直接影響到今后3年的豬業形勢,顯著破壞生豬供求曲線,加速豬價“過山車”現象。 政策的意圖相當明顯,即通過補貼刺激養殖戶的補欄積極性,擴大生豬上市量,抑制豬肉價格。不過,由于生豬養殖有其固有周期,今年下半年生豬供應量不會有太大改變,調控作用最早在明年上半年才能顯現。 高明養殖大戶梁容標分析,今年1-5月,仔豬腹瀉等疾病大量存在,市場生豬實際供應量銳減。6月起仔豬存活率普遍上升,按照4個月的生長期,至少到9-10月,生豬供應才可能保持平衡,價格才有可能下降。 陽春養豬協會副會長謝猛認為,調控政策可能加速下一輪豬價低谷的到來。政策主要對散戶有刺激作用,規模場不會為之所動。散養戶可能擴大養殖量,一年以后,這一批母豬進入繁育期,屆時仔豬將大量上市,到明年底和后年,豬價必然低迷。而豬價一旦低迷,散養戶會再次迅速出逃,令生豬價格重新陷入“過山車”行情。他認為,補貼政策治標不治本,目前我國基礎母豬存欄量并不少,關鍵是疾病多,有關部門如想真正調控養殖業,不如把重點放到提高疫苗質量上。 也有行業人士認為,調控政策可能適得其反。在經歷2007-2009年的慘痛教訓之后,不少養殖戶已經學乖,規模化養殖戶的補欄沖動會受到一定抑制,再加之本輪豬價已經到達歷史頂點,補貼政策甚至可能令一部分養殖戶恐慌,提前減少母豬養殖,高價市場從而得以短暫延續,調控政策反而人為拉長了豬價漲跌周期。 李昌平:補貼打亂生豬周期 面對中央的一系列調控政策,三農專家李昌平7月15日在接受南方農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調控不能將豬價拉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豬價波動的幅度,使高峰價格更高,低谷時價格更低。 李昌平認為,如果政府不參與干預,生豬的價格基本上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生豬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大陣營勢均力敵,生產者不能控制市場,消費者也不能控制市場。兩大陣營相安無事。豬價經過一段時間的高企必然會自然向下調控,反之亦然。 但李昌平并不完全反對政府干預。生豬價格應主要靠市場自由調節,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也要起一定作用,他建議,政府要做到,在豬價低的時候,補貼實力不足的中小型養殖企業,并對豬肉進行一定收儲,保證他們的生存;在豬價高企的時候,將前期的收儲適當投放到市場,穩定市場價格,而不是直接對母豬進行補貼。 100元的尷尬:似支持卻為難? 100元能繁母豬補貼在民間引起的爭議極大。南方農村報記者遇到的絕大多數養殖場和基層政府對它都沒有好感。規模化養殖場老板認為它擾亂了市場秩序,地方政府則為處理補貼的人力和財力痛苦。 這種貌似普惠的政策,似與國家推進規模化養殖的發展方向不同,為了讓散養戶也獲得補貼而搭上了不菲的成本,地方政府因為需要配套資金所以也不歡迎,從而為驅逐養豬業埋下伏筆。百元補貼,對于養豬業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真是一言難盡。 是支持散養戶還是利用散養戶?
100元的補貼,在散養戶乃至中小養殖戶心里份量不輕。
7月12日,“豬價高了,母豬還有補貼嗎?”四會一家年存欄能繁母豬300多頭的豬場負責人謝漢基問起記者,話音未落,13日傍晚有關部門發布消息,今年中央對養殖戶(場)按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對于能繁母豬補貼政策,類似謝漢基的中等規模養殖戶多少有些期待,特別是對飼養量和飼養水平都有限的散戶而言,母豬補貼好比天上掉“餡餅”,幾百元補貼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記者在各地調查發現,多數中小規模場及散戶相當看中母豬補貼,除了能獲得經濟實惠之外,養殖戶認為,在當前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小規模和散養戶越來越不受待見的情況下,能得到中央財政補貼,最大的意義在于它證明中央是支持養豬業的,增強了他們對這個行業的信心。 不過,也有中小養殖場對該政策表示不滿。他們甚至認為,100元補貼是對散戶的利用而不是支持,因為散戶更容易激動,更可能快速增加養殖量,從而達到平抑豬價的目的。 補貼政策在2007年、2008年執行時,受到很多散戶、中小養殖場的支持和贊賞。2009年、2010年,該政策悄無聲息地停止,不過,南方農村報編輯部仍不斷接到農民的咨詢。他們問的問題很簡單——為什么當年沒有補貼? 歷史似乎證明,豬價高企,散戶的地位就被重視,而豬價低迷,則無人理睬。 是主觀支持養豬業還是客觀危害養豬業? 在多數大規模養殖戶(萬頭豬場、能繁母豬存欄600頭以上)看來,高價時補貼母豬純屬杯水車薪,這是一項急功近利的政策,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他們甚至認為這項政策在客觀上危害了養殖業。因為生豬市場有其自然規律,國家一旦強行介入,生豬供求規律被打破,市場將更混亂,價格平穩更難達到。 從化達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盧志波認為,100元的補貼對于2000頭母豬場而言也就是20萬元/年,對于龐大的成本支出而言只是海中一滴水,而在目前豬價行情好的情況下,也僅是利潤的錦上添花。“生豬是個商品,有漲價就必然會有跌價,市場自然會調控。”盧志波認為,國家的補貼只會刺激不理性的因素,可能會加劇供求關系的不平衡。補貼對于穩定生產的養殖場沒有多大意義;生豬價格不需要太多的宏觀調控,供求關系平衡后自然會下降。 當一頭肉豬有400-500元利潤時,對規模化養殖場來說,區區100元的母豬補貼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多數規模大戶表示,與拿補貼相比,他們更希望地方政府在豬場用地方面給予優惠與支持。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豬場用地緊缺導致部分地方政府驅逐養豬戶,給養豬企業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如果要保證豬價平穩,首先應當保證規模化豬場的用地指標。 養殖戶最需要的,往往拿到不到。“我們養豬需要的是穩定的環境以及行業的規范標準。”博羅自繁自養500頭母豬的張安華告訴記者,他寧愿國家對養豬沒有免稅、沒有太多的補貼,只需要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令養殖戶有規可循即可。黃安華介紹,養豬最怕的就是政策,一個不小心就被強拆。這幾年在廣東養豬很沒有安全感,而相關部門也沒有具體的行業規范,令養殖戶摸不著道。“而最突出的環保問題,制定的標準就連歐盟都不可能實現,試想我們怎么可能達到?” 尷尬的政策能不能執行下去? 如果說面對傳說中的100元,養殖戶幾家歡喜幾家愁,那么地方政府則完全是苦不堪言。 “這個補貼政策一旦實施,將對當地養豬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國務院13日公布政策后,廣東某養殖大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如此說。 他的觀點很能代表眾多基層政府的態度。 該官員認為,如果此次能繁母豬補貼政策新的實施細則與2007年一樣,又將造成“中央請客,地方埋單”的情況。 根據2007年的《能繁母豬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廣東屬東部地區,補貼資金由地方財政全額負擔,而根據《2007年廣東省能繁母豬飼養補貼實施方案》,對東西兩翼的粵北地區,省與市縣財政分別負擔補貼資金的60%和40%;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以及江門市(恩平除外)所需資金由市縣財政自行解決。這位官員表示當初所在市縣的地方政府就對承擔全部補貼資金十分頭疼,一方面要貼錢,一方面還收不到任何稅,當地政府對養豬業的態度可想而知。他認為,補貼一旦實施,當地政府必然加強對豬場的整治力度,通過環保、土地等問題為難豬場已屢見不鮮。“對于當地政府來說,轄區內豬越少越好,這就違背了此項政策鼓勵養豬的初衷。”他如此總結。 據了解,2007年、2008年,不少基層政府在發放能繁母豬補貼時,普遍面臨配套資金不足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地方至今未發放。舊帳尚未算清,新帳又來,今年的100元能否真正發到養殖戶手中?實在難說。
2009年,南方農村報曾報道江門市蓬江區和鶴山市的能繁母豬補貼不能全額發放問題。江門市農業局總畜牧獸醫師龔榮茂表示,補貼資金由中央和省財政直接承擔的話,實施效果會更好。他坦承,有部分鎮財政確實困難,資金無法到位。
龔榮茂還認為,飼養生豬量較大地區通常都是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而消費生豬量較大的地區通常是較為發達的地區,能繁母豬補貼和保險保費補貼主要由飼養區地方財政承擔,實質是落后地區補貼了發達地區。長此以往,必將挫傷地方發展生豬生產的積極性,影響將來生豬的供應。 化州市畜牧局局長劉付成坤則表示,目前豬價持續高位的重要原因是去年豬價低迷導致部分養豬戶退出,現在補貼措施肯定可以刺激養豬戶的積極性。不過根據過往實施的經驗,發放補貼的工作并不輕松,清點存欄母豬數的任務就非常繁重。劉付成坤希望具體的補貼實施細則能夠給相關工作有專門的撥款,同時安排專門的人手。 也有好政策,最好不走樣 能繁母豬保險 自2007年能繁母豬險上市以來,養殖場、保險公司、政府就處于博弈之中。此險種風險大,保險公司積極性并不高,在政府的推動下不得不開展業務;規模化養殖場普遍喜歡參保。從投保總金額、保險覆蓋率來看,能繁母豬險堪稱“中國農業第一險”。 不過遺憾的是,近年來這個普遍被叫好的保險政策在一些地方卻擱淺了。在廣東主要生豬主產區,記者接到不少投訴電話稱,2009年以后不少地方開始不再接受能繁母豬保險訂單了。至于何種原因,官方以及保險公司都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 業內人士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保險補貼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壓力大,無力負擔保費補貼;二是理賠鑒定復雜、賠付率過高導致保險公司虧損嚴重,保險公司對母豬政策性保險業務不積極。 “貌似很美,其實很偽。”江門養殖戶陳振平向記者介紹,能買保險的豬場必須證件齊全,但對于小散養戶而言,做到證件齊全還有些距離。因此,好多人想買卻沒有資格買。 “賠付1000元/頭母豬太少了。”從化達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盧志波認為,企業化的養殖場都會購買,但賠付1000元/頭低于母豬本身的價值,起碼得2000元/頭左右才算合理。 給予生豬調出大縣獎勵 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是唯一針對生豬主產區直接補貼的政策,意在鼓勵生豬主產區提高生豬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改造。雖然其資金使用普遍存在秘而不宣的狀態,但這項政策受到行業人士普遍歡迎。 《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規定:獎勵資金專項用于發展生豬生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規模化生豬養殖戶(場)豬舍改造、良種引進和糞污處理的支出。(二)生豬養殖大戶購買種公豬、母豬、仔豬和飼料等的貸款貼息。(三)防疫服務費用支出,要嚴格控制在獎勵資金總規模的10%范圍以內。 生豬調出大縣主要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養豬缺乏稅收還需配套補貼資金的大環境下,中央安排專項資金給予獎勵,對當地政府而言無疑是利好政策,鼓勵地方政府支持生豬產業發展。 然而,生豬調出大縣的資金使用情況不透明也飽受民眾的質疑。2010年5月,南方農村報給廣東16個生豬調出大縣發去“關于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使用情況”的采訪函,截止今日,只收到博羅縣、遂溪縣、電白縣、蓬江區四個地區的回復,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說明。如蓬江區回復稱,2008年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以補助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的豬舍標準化改造工程及生豬良種引進為重點,共補助10戶生豬規模養殖戶進行欄舍標準化改擴建,共改擴建豬舍1.34萬平方米,另補貼5戶生豬養殖戶進行良種引進,共補貼資金314萬元,余下部分用于疫苗及消毒藥等防疫物資的購置并免費發放給養戶。 支持標準化規模場建設 為推進生豬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進程。中央財政特別推出政策補貼扶持生豬規模養殖,自2007年至今,中央每年安排25億元直撥財政資金,分為80萬元、50萬元、30萬元、15萬元四個等級針對豬場規模不同進行養殖場標準改造扶持。這項政策在基層遇到的質疑很多。 政策實施四年多以來,業內議論頗多。近期,南方農村報編輯部就頻頻接到投訴,反映此項政策在地方執行過程中存在種種漏洞,難保公平公正。 業內的質疑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養殖戶無法自行申報。記者留意到,國家和省下發的相關文件中,申報方式主要由畜牧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部門組織申報,并未提及養殖場如何自行申報的問題。 二是門檻太低難取舍。地方畜牧主管部門都表示中央和省級相關文件對申報門檻規定過低,只要符合500頭以上的出欄量,以及《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標準》(標準僅從選址、設施、防疫、排污等方面做了要求)即可,條件很寬,遴選困難。據了解,在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博羅就有800多家豬場符合要求,而該縣能獲得補貼的名額每年不足10個。在化州市,2007年也有600多家豬場符合要求。 三是關系戶易入圍。這也是業內對這項政策公平性的最大質疑。事實上,地方主管部門的意見往往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一位已獲得30萬元中央扶持資金的豬場負責人向記者坦言,該豬場能獲得扶持資金,除了豬場符合條件外,主要還是“靠關系”。2008年,在粵北某縣位于該縣生態旅游園區的一家小規模豬場也獲得中央扶持資金30萬元,這在當地引起嘩然。從外觀上看,該豬場只是一棟長不過200米,寬不足50米的豬舍,豬場的大門既沒有車輛消毒池,也沒有人員消毒室,豬場配套設施極其簡陋,很難符合《標準》的要求。記者前去調查時,當地人反映該豬場“后臺”很硬。 四是資金使用缺乏有效監管,實施效果難以評估。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曝出不少豬場補貼亂象的丑聞,不少豬場獲得補貼后卻不養豬。2011年上市公司雨潤集團也被媒體曝出獲得巨額補貼之后,豬場未動工,更未養豬。 遺憾的是,針對民眾的種種疑問,記者試圖采訪農業、財政、發改委等相關項目主管部門,均未得到明確答復,相關部門也未對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解析。 加強公共防疫體系建設 7月13日公布的新政策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每頭補助80元,將屠宰環節病害豬損失補貼由每頭500元提高至800元。將因防疫需要而撲殺的生豬補助標準由每頭600元提高至800元。將基層防疫人員工作經費補貼標準由每年1000元提高至1200元。 龔榮茂很贊同這次措施中針對防疫體系的多項補貼,他認為此次豬價的飆升就與年初的流行性腹瀉病有很大關系,加強防疫對保持豬價平穩很有作用。不過,他認為,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費用每頭補助80元的效果不明顯,反倒應該對補助散戶,因為通常規模化豬場的無害化處理比散戶要做得好,散戶亂扔死豬的現象更常見,對他們補助更有利于清理死豬,防止疫病暴發。 近年各項豬業支持政策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