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華南羅非魚養殖策略論壇”走進吳川
羅非魚養殖效益如何最大化?
文/圖 本刊撰稿人 劉慶升
繼“2010年粵西羅非魚養殖策略論壇”在茂名成功舉辦之后,5月11日,由《水產前沿》雜志、中國水產頻道主辦的“2011年華南羅非魚養殖策略論壇”又走進了粵西另一羅非魚產業重地——吳川。
吳川是華南羅非魚養殖重地,但由于多采用立體養殖模式,對種苗、飼料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養殖戶出于成本考慮,購買一些價格較低的劣質種苗和飼料養殖,這也帶來了產仔嚴重、病害多發、養殖周期大大拉長等一系列問題。
2011年,雖然羅非魚價格被業內人士一直看好,但在此有利背景下如何才能規避風險,達到效益最大化?為此,本次聯合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家廣東羅非魚良種場等業內知名企業聯合舉辦了此次論壇。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汪開毓、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世章、國家級廣東羅非魚良種場場長葉衛、廣州精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文、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配方師劉興旺博士、廣州精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玉群、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管理中心副總經理陳晨曦、西南大學鄭宗林博士等嘉賓參加了此次論壇(下圖依次左起)。會議期間,與會嘉賓從種苗、病害、營養、市場等多方面與到場的300多位養殖戶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本次論壇還特別增設了討論會部分。下午討論會上,與會的養殖戶就吳川地區養殖一線所遇到的一些情況,向報告嘉賓踴躍發問。此次論壇成功舉行之后,“2011年華南羅非魚策略論壇”還將陸續走進更多羅非魚養殖主產區,為更多的羅非魚養殖戶提供幫助。
種苗:好苗與差苗生長速度差異可達70%以上
吳川所在的湛江地區羅非魚品牌苗廠數量少,遠難滿足當地市場需求,作為會議報告嘉賓之一,廣東國家羅非魚良種場場長葉衛指出,目前種苗市場魚龍混雜,不少養殖戶面臨著“不知道什么苗是好苗,不知道去哪里買好苗”的困擾。
葉衛介紹,羅非魚不同種類、品種、品系之間生長差異顯著,且羅非魚容易混雜退化。根據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對省級以上良種場的羅非魚苗進行生長對比試驗,最好和最差的種苗生長速度差異達70%以上。
而根據養殖戶的反映,良種羅非魚苗和一些小苗場的種苗長速差異超過2倍。在雄性率方面,一些良種場所生產的種苗也遠高于雜苗。
“苗種成本只占養殖成本5-7%,”葉衛講道,“然而良種魚苗對養殖生產來說,不單可以縮短養殖時間,提高上市規格,提升產量,還可以節省飼料、水電、塘租、人工等的費用,更有利于創造好的經濟效益。”
飼料:高蛋白低價格羅非料要慎選
對于今年的羅非魚市場形勢,《水產前沿》雜志劉慶升分析認為,在今年大部分地區投苗推遲的背景下,出魚高峰期有可能集中在10-11月份,因此7-9月份頭批新魚陸續上市,但難以形成大批量滿足加工缺口時,魚價有望保持良好;而10-12月份新魚大量上市后,加工廠加工能力將逐漸飽和,價格可能會低走。
在這種形勢下,如何通過選擇養殖模式以及飼料,來達到縮短養殖周期的目的?恒興飼料科學研究所高級配方師劉興旺在報告中指出,“在華南地區的茂南、高州,養殖戶一般都有標粗魚苗的習慣,羅非魚苗標至2-3兩后轉入成魚塘,放養密度也只在1500尾/畝左右,再搭配大頭、白鰱各50尾/畝,在這種模式下3-4個月即可出魚,一年可以養殖2-3造。”
劉興旺指出,總結近年各地養殖情況可發現,養殖密度相對較低時,生長速度快,疾病少,出魚早,效益好。養殖戶首先應該選擇合理放養密度。在飼料的選擇上,粵西不少地區以粗養為主,水質差,沉水料為主,飼料效果不易評估,但劉興旺特別指出,“市場上一些蛋白高,價格低的飼料是最應慎重選擇的。”
羅非魚蛋白質需求受生長階段、投喂模式、飼料能量水平、飼料氨基酸平衡等方面的影響,蛋白適宜才最重要,此外一些飼料中劣質蛋白的添加造成蛋白質的虛高,不但不利于魚體的生長,反而會對它的消化吸收系統和水體環境帶來更大壓力。
劉興旺認為,膨化料具有飼料利用率高,對水質污染小,減少病害病害發生等優勢,將是未來水產飼料的發展趨勢。目前羅非魚膨化料發展迅猛,年產量已經達到50萬噸左右,占到羅非魚料市場1/3以上。
病害:并非一發病就是鏈球菌病
病害無疑是這兩年羅非魚養殖所遇到的最大問題,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汪開毓教授指出,羅非魚已經不再是一條怎么養都不會死的魚,如何才能養殖成功,避開病害是養殖戶們最為關注的事情。
汪開毓指出,水溫高、溶解氧低、密度高、投飼量大容易引起羅非魚應激、抵抗力低,是誘發鏈球菌病的主要因素。常規藥物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土霉素、強力霉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而尋找敏感性更強的藥物以及疫苗的研發將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但他同時也提出,現在羅非魚只要一發病就容易被認為是鏈球菌病,診斷有誤的話可能導致治療用藥不準,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還延誤了治療時機。“在羅非魚診斷時要注意‘多因一癥’的現象,如眼球的充血、白濁和凸出等被認為是鏈球菌病癥,也有可能是由于虹彩病毒病、假單胞菌病、愛德華氏菌病、營養素缺乏等原因引起。”
廣州精博生物科技科有限公司王玉群結合了相關產品講述了鏈球菌病全套的防治方案,而在回答養殖戶關于為何針對性藥物治療效果也不強時,王玉群認為,首先可能藥量不夠,因為發病后投喂飼料量往往會下降,而用藥是按照投喂飼料來定,飼料不足時,往往被健康魚或是套養魚搶食,病魚由于活動能力弱反而沒吃到藥餌;其次,用藥時間可能不夠;另外藍藻,氨氮、亞硝酸鹽高影響藥效;此外消毒不徹底可能也會導致藥效不能有效發揮。
會后 提問環節
問:去年發病過程中出現使用少量抗生素,死亡量即急劇增加的現象,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消炎為輔、保肝利膽為主的治療方案取得不錯效果,是否可推斷鏈球菌是肝膽綜合癥的繼發疾病?
汪開毓:不能做這樣肯定的推斷,中醫上提到“急之治其標,緩之治其本”,在抗生素治療時,加一些固本培元的藥物效果往往會更好。對于使用抗生素后,死亡反而出現更大死亡的原因,第一:塘魚病情本來已經較為嚴重,出現更大死亡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第二,使用的抗生素副作用較大或不合適的抗生素類產品;第三,抗生素藥物是否已經被反復使用,使藥物濃度過大。
問:一些情況正常的魚解剖后發現,已經出現膽嚴重萎縮的現象,是否與飼料營養有關?
劉興旺:飼料中一些抗營養因子如果不能有效去除,可能會造成應激狀態,會對肝膽造成損傷,其次可能是環境的因素影響。在選擇飼料的過程中,養殖戶特別需要謹慎選擇的是一些蛋白高、價格低的飼料。
問:一些小場家宣稱養殖戶買苗回來后可通過藥物使羅非魚轉性,防止產仔,是否可能?
葉衛:藥物轉性有特定的時期,苗場賣苗給養殖戶之前已經進行了轉性,養殖戶拿回來后再使用藥物已經過了轉性期,不會再有作用。養殖戶要選擇雄性率高的苗,此外,可以通過套養生魚、鱸魚、鯰魚來控制。
問:鏈球菌的暴發是否意味著現在的養殖模式不適合?
王玉群:以前有人說,只要水好鏈球菌就不會發病,這種說法我認為是有失偏頗的,水質好的情況下,鏈球菌的暴發是會減少,但是它的感染能力是很強的,不會因為水質一個條件就不發病。
我們在探討如何防治鏈球菌時,應該是立足于現有的養殖模式下把魚養好,而不是說立體養殖不好就不要再立體養殖。我認為今年鏈球菌還是會高發,如果根據動物疾病的流行規律推斷,三年以后可能會低發一段時間,前提是病原沒有發生改變
(本文摘自《水產前沿》雜志。)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