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第一禽蛋大國,2009年全國禽蛋總產量達到2741萬噸,人均占有量20千克,已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成為禽蛋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禽蛋生產國,但同時又是蛋品貿易小國,禽蛋出口量占世界出口總量的比重不足10%,更不足我國蛋品總產量的1%。我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大量進口美國、泰國、歐洲禽蛋,而我國禽蛋市場供過于求,大量禽蛋不能出口。
為了準確、及時地掌握制約我國蛋品出口的主要癥結,2010年6月~8月,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課題組到湖北省、江西省的禽蛋企業調研,專門走訪了京山縣神地農業科貿有限公司、荊州宇翔畜禽有限公司和南昌梅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這兩個省份是我國禽蛋生產、加工和出口大省,各省都有大大小小的蛋品加工企業上百家,尤其荊州、荊門是湖北地區最大的蛋品出口生產基地,蛋品出口已逐漸成為當地最主要的農產品創匯產業。
企業蛋品出口的主要特征
蛋品出口目標市場集中度較高
我國禽蛋出口地理半徑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和地區,其市場份額約占出口總量的90%以上,香港和日本是最主要的目標市場。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09年我國出口到香港、日本的蛋品額分別為8238.6萬美元和1009.6萬美元,合計占我國出口總額的76.7%。此外,我國也對澳門、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少量蛋品。近年來,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正日益成為我國禽蛋出口的重要海外市場,未來我國蛋品出口市場將呈現多元化格局。
出口蛋品結構相對集中
我國出口蛋品種類包括鮮禽蛋、蛋制品和種蛋等,但以鮮蛋出口為主。2009年,鮮禽蛋出口額占蛋品出口總額的65%,蛋制品出口比重不高,這主要與我國蛋品加工產業比較薄弱有關。我國禽蛋消費市場比較單一,市場銷售一直以傳統的帶殼鮮蛋為主,目前蛋品加工率不到3%,而世界蛋品平均加工率為40%~80%,原因是我國蛋品行業科技投入與禽蛋產量比例不相稱。根據我國目前實際情況,應努力完善產品標準化與操作規范,加強質量管理和檢測體系建設,實現蛋品工業的機械化、自動化,實現蛋品生產與加工全程質量控制,切實提升我國蛋品工業的生產水平。
出口蛋品品牌效應逐漸顯現這些蛋品企業主要采用“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從原料進廠、活禽養殖、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都處于嚴格的質量監控之下,蛋品質量穩定。當地檢驗檢疫局對出口蛋品采取“基地備案+過程監管+出口抽檢”的管理模式,全過程監管,全方位保障產品質量。有了品牌,有了質量追溯體系,境外消費者對我國蛋品的信賴程度大大提升,蛋品企業缺少品牌的尷尬正在慢慢消失。
多種出口經銷渠道并存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禽蛋出口渠道存在一體化型和代理型兩種主要模式。一體化出口渠道是禽蛋企業將合乎境外進口要求的蛋品直接銷售給境外的合作方(主要為當地人負責經營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由合作方負責市場開發與維護;代理型出口渠道是禽蛋企業的出口蛋品由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貿易公司代理,賣給國外進口商。
蛋品企業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
出口蛋品缺乏行業權威標準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有本國的蛋業質量安全標準,從飼料加工、蛋雞飼養到最后蛋品生產、包裝及出口等都需嚴格按照質量安全標準進行。我國禽蛋標準無論是國家還是行業標準,都是以產品標準和產品檢驗標準為主,尚沒有相關適用的出口標準。SN0128-92《出口蛋及蛋制品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殘留量檢驗方法》,給出的蛋品殘留限量僅有2種,限量標準已遠滯后于發達國家消費要求。缺少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蛋品質量安全標準,是致使我國蛋品出口嚴重受挫的主要原因。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68條(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和出口食品原料種植、養殖場應當向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備案)要求,蛋品出口企業必須有自己的備案基地。由于缺少權威的蛋品質量安全標準,致使國內蛋品出口準入門檻較低,業內企業良莠不齊。
產業政策扶持程度比較弱
發達國家日常蛋白質攝入主要來源于肉類食品和奶制品,而我國奶類制品和肉類食品消費量比西方人低,蛋類食品是我國居民動物性蛋白質攝入的主要來源。我國政府針對生豬、奶牛已出臺多項補貼政策,如生豬、奶牛良種補貼,優質后備母牛補貼,母豬保險保費補貼等等。但對蛋雞產業的扶植力度遠不如生豬和奶業。在出口補貼方面,據被調研企業反映,我國禽蛋出口退稅率是5%(折合后大約為15元),美國和泰國禽蛋企業獲得的出口補貼比較高,大約是每箱5美元(一箱含360個蛋,約22.5千克)。
企業消化人民幣升值壓力難度大
多數蛋品出口企業利潤率在5%左右徘徊。從近些年來看,雞蛋價格上漲經常不足以彌補蛋雞成本增加,如全國規模蛋雞成本利潤率由2006年的10.59%下降到2008年的8.14%。面對人民幣升值,蛋品企業為了保持市場占有率或為了維護客戶關系以及在合同協議的剛性作用下,不能輕易提價,大多處于微利生存狀態,業界普遍企盼政府部門能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而且,對新興市場出口投保難、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還沒有解決。蛋品生產屬勞動密集型,提高深加工程度和品牌附加值,通過規模生產和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將是維持和鞏固蛋產品出口的根本出路。
對策建議
盡快出臺蛋產品認證標準
避免“柴雞蛋”、“生態雞蛋”、“健康雞蛋”等稱號對消費者誤導,規范上市蛋品的稱謂,可參照農業部綠色產品標準或商務部雞蛋出口標準作為依據,科學制定蛋品認證標準。大、中型蛋雞企業若把雞蛋出口作為銷售主攻方向,應積極申報AA級綠色食品認證;中、小型蛋雞飼養場若把大、中城市居民作為消費主體,應積極申報A級綠色食品認證。
加大對蛋雞產業扶持力度
像扶持生豬、奶牛一樣,對蛋雞生產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建議將蛋雞飼養量300萬只以上的縣列為生產基地縣,國家給予專項扶持資金。在基地縣重點扶持雞苗孵化企業,對蛋雞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財政扶持,特別要對蛋雞產業公共服務設施,如健全防疫體系等重點扶持。出臺蛋雞政策性保險,減緩產業市場波動,以政府搭建蛋禽養殖保險平臺為主導,以各地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為紐帶,對蛋禽養殖主體給予保險保費補貼。
營造良好蛋品企業出口貿易環境
對蛋品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技改貼息和獎勵資金,并提高出口補貼稅率,為企業擴大產品出口掃清道路。隨著國外蛋品技術壁壘增加,蛋品出口企業面臨新增的檢驗項目越來越多,政府可對各項已有及新增的出口檢驗檢疫費實行減免政策,以減輕蛋品出口企業不斷上漲的檢驗檢疫費用及相關成本壓力。
完善對蛋品企業貿易促進政策
盡量利用外匯交易規避風險。國有商業銀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都已開辦了遠期結售匯業務,在簽訂蛋品出口合同時,引導企業與銀行簽訂遠期外匯買賣合同,把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固定下來。積極推進蛋品產業信息化建設,形成以商務部門網站為平臺,以政策發布、市場指南、產品指南、進出口統計數據、行業預警、海外快訊、市場動態為主體,以駐外機構、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科研單位為渠道的蛋出口信息服務體系。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