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農業部的索菲亞·約恩格倫說:“這是雙贏。中國人對我們不用的東西感興趣,這是一個好機會。”
德國農業研究公司AMI的迪特馬爾·魏斯表示,進入中國廣大的市場將大舉推進近來不太景氣的瑞典豬肉行業。2010年,中國人消費了5100萬噸豬肉,占全球總量的一半。去年有21.2萬噸豬肉從歐洲直接出口到中國,其中82%是在歐洲通常被當成農場廢棄物的豬耳朵、豬蹄和豬口鼻。出口到香港(通向中國內地市場的大門)的數字還要多一倍,為42.2萬噸。
魏斯說:“這與出口里脊肉不同,每噸的價格沒有那么高,但鑒于這些東西在我們本地沒有市場,這顯然是筆好生意。也行10—20年后中國人的口味會改變,他們可能會對我們喜歡的類型感興趣,但這要有個過程。”
瑞典林內務斯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漢斯·揚松說,當然,豬肉生意僅是巨大的中國消費群體向西方企業提供難得機會的一個小事例。越來越多的北歐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究和開發部,努力更好地了解并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喜好。
揚松說:“機會很多,一些在歐洲不受歡迎的藥品在中國的需求量卻很大。中國對很多東西的需求量都很大,但你必須能夠適應。”
瑞典的農場和屠宰場必須通過中國當局的檢查才能進行貿易。今年,中國的豬肉進口量估計將激增15%,官員希望檢查過程能很快完成。德國和丹麥已同中國達成出口協議。
不過,這些可能會改變,因為中國更加重視國內生產。
魏斯說:“今后,(中國)進口牛肉的需求將更明顯,可能會再次帶來機會。”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