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桿菌病 本病是由產單核細胞李氏桿菌引起的各種家畜及野生動物和人共患的傳染病。在豬主要表現為腦膜腦炎、敗血癥和流產的特征。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為散發性,發病率很低,病死率較高,偶爾呈暴發流行,多發生在冬春季節。 (2)臨診癥狀 ①敗血型:多發生于仔豬,表現沉郁,口渴,食欲減少或廢絕,體溫升高。有的咳嗽、腹瀉、皮疹、呼吸困難、耳部和腹部皮膚發紺,病程約1~3日,病死率高。而妊娠母豬則常發生流產,一般無臨床癥狀。 ②腦膜腦炎型:多見于斷奶后的小豬。表現神經癥狀,初期興奮,無目的亂跑,或不自主地后退,頭抵地不動,或步態不穩,共濟失調;有的頭頸后仰,兩前肢或四肢張開呈觀星姿勢,或后肢麻痹拖地不能站立。嚴重的側臥、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亂劃,病豬反應性增強,給予輕微刺就發生驚叫。 ③混合型:此型常見,多發生于哺乳仔豬,常突然發病,體溫升高達41~42度,吮乳減少或不吃,糞干尿少,病至后期體溫降到常溫,大多表現上述的腦膜腦炎癥狀。 (3)剖檢病變 ①敗血型:除見一般敗血癥病變外,主要的特征性病變是局灶性肝壞死。其次,在脾臟、淋巴結、腦組織中可發現小的壞死灶。 ②腦膜腦炎型:可見腦膜和腦實質充血、發炎和水腫,腦髓液增多,稍顯渾濁。 ③母豬流產的胎兒可近乎正常,或稍自溶,有水腫,化膿性胎盤炎。 (4)血液學檢查 血液白細胞總數升高,單核細胞達8~12%。血清的快速診斷,用熒光抗體法;還可用凝集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 (5)細菌學診斷 ①肝、脾、腦組織等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的呈V字排列的小桿菌;②病料乳劑接種在血液葡萄糖瓊脂上,可長出露滴狀菌落,溶血;③病料接種家兔或豚鼠眼內,一天后發生結膜炎,不久就發生敗血癥死亡;妊娠兩周的動物被接種后可發生流產。 防治方法: (1)加強營養,搞好環境衛生,使豬群保持高水平的抗感染能力。及時隔離病豬治療,消毒豬舍及其環境。 (2)以下處方僅供治療時參考選用: ①硫酸鏈霉素或硫酸雙氫鏈霉素10毫克/公斤體重·次,2次/日肌注,連用3~5天。 ②氨芐青霉素4~15毫克/公斤體重·次加上慶大霉素1~2毫克/公斤體重·次,肌注,2次/日,連用3天。 ③增效磺胺嘧啶鈉注射液(每支10毫升含SD鈉1克、TMP0.2克)0.05~0.1毫升/公斤體重·次,肌注,1~2次/日,連用3~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