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left][size=4]我曾經給出過一個思考方向,即農民的生產周期太短,決定了農民太窮。[/size][/align][align=left][size=4] 盡管出身農民家庭,其實一直沒有弄明白這個問題。祖輩只給我們一個答案,即“跳龍門”(跳農門)。兒時,父輩激勵我們讀書,就是這個目標。[/size][/align][align=left][size=4] 站在農民角度思考,無論怎樣勤奮,都難以解決這個問題。[/size][/align][align=left][size=4] 這幾年,因為與農資和農牧業打交道較多,親自見證了涉農行業的周期性循環。[/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前幾個月因為菜價高漲,引發通脹指數高漲,政府下決心打壓菜價;這幾天又因為菜賤傷農,政府組織企業買菜。[/size][/align][align=left][size=4] 這兩件事,都是政府在為農民的“集體失誤”善后。[/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問題是,農民為什么會出現“集體失誤”?[/size][/align][align=left][size=4]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集體非理性”,即個體的理性構成集體非理性。另外一個經濟學詞匯有同樣的涵義,即合成謬誤,局部合理卻構成整體不合理。[/size][/align][align=left][size=4] 無疑,即使文化程度較低,農民仍然有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傾向。這是農民的個體理性,但作為一個整體,卻非常容易陷入集體非理性,結局是農民很窮。[/size][/align][align=left][size=4] 農業和農牧業的周期性循環,就是集體非理性的典型表現。以豬價為例:豬價上漲→農民集體增加養殖量→生豬養殖過剩(帶動仔豬價格上升)→豬價下跌→農民集體減少養殖量→生豬供不應求→豬價上漲……,如此循環。[/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在上述循環過程中,當豬價上漲時,農民因為手中生豬量少,所以沒賺到豬價上漲的錢;當增加養殖量時,又因為仔豬價格上漲,又沒賺到養豬的錢;當生豬價格下跌時,當然更賺不到錢。[/size][/align][align=left][size=4] 應該說,幾乎所有行業都會存在如此循環,即使國家和全球的經濟也存在周期性現象,但唯獨農民是周期循環的最大受害者。[/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原因很簡單,因為農業和農牧業的生產周期太短。因為生產周期太短,所以從短缺到過剩的時間太短。[/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北方農業種植是一年一季,海南農業種植甚至能夠達到一年四季,生產周期特別短。[/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再回到菜價上。前不久,因為菜價太高,所以農民集體增加種植量。又因為蔬菜種植周期太短,很短時間就形成了蔬菜過剩。[/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因為生產周期太短,農民很容易快速跟風。只要快速跟風,價格信息就會對農民產生誤導。[/size][/align][align=left][size=4] 生產周期太短,導致價格信息誤導,而以價格作為生產信號的農民,怎么可能賺錢?[/size][/align][align=left][size=4][font=Times New Roman] 2008[/font]年,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做出了土地流轉的決定。當時,我與金老師等幾位朋友就租賃了幾百畝土地。租賃后,考慮種什么時,我就做出了上述思考,即一定要種植周期較長的作物。[/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如果生產周期延長到[font=Times New Roman]3[/font]年或[font=Times New Roman]5[/font]年,以農民的投資能力,他們是難以跟風的。只要不跟風,那么賺錢的時間就比較長。[/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在中國,種植經濟作物一般比糧食作物賺錢,因為經濟作物通常的生產周期通常比較長,跟風難度較大。[/size][/align][align=left][size=4] 那么,同樣為農民,為什么發達國家的農民比中國的農民賺錢?我覺得有三個原因:一是發達國家已經有了糧食期貨交易,未來價格是已知的,農民是根據未來價格投入生產,不像中國農民是根據現在價格生產;二是各種種植和養殖信息是透明的,農民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判斷未來價格趨勢;三是行業協會能夠從中起到溝通和協調作用,比如養雞協會根據雞蛋市場預測和養雞規模,養雞業者達成配額,確保供需基本均衡。[/size][/align][align=left][size=4] 中國一直在提倡政府給農民提供指導,我覺得這只能是個良好的愿望而已。首先,政府也不具備足夠的信息構成對未來價格趨勢的判斷能力;其次,如果政府要提供指導的話,那么一定是與現有價格體系相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農民會信嗎?比如,菜價在上漲,你卻要求農民不要種菜;菜價在下跌,你卻指導農民種菜,農民會問政府居心何在。不是頻繁發生過政府強行“指導”,發生政府與農民對抗而矛盾激化的現象嗎?[/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土地的流轉,產生土地的集中;土地的集中,產生規模化經營;規模化經營,可以承受較長的生產周期;規模化經營,集體非理性現象會弱化;較長的生產周期和集體非理性現象的弱化,可以產生較高的利潤。[/size][/align]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