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讓中石化有權化繁為簡、輕松賺錢;是誰,讓中石化有錢喝上茅臺?是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讓中石化等有權、有錢喝上了茅臺。 從“我為祖國獻石油”到“我為祖國喝茅臺”,如果說,中石油、中石化以往每次關于成品油漲價的消息發布后引來的是爭議,那么,中石化上周曝出的“天價酒”問題,則讓民眾出離憤怒。
中石化上周曝出的“天價酒”問題,則讓民眾出離憤怒。
以低廉的成本,從“祖國”獲得石油,經過簡單地加工,轉手以高價賣給“人民”——這就是中國石化業壟斷巨頭們發家致富的簡單路徑。是誰,讓中石化有權化繁為簡、輕松賺錢;是誰,讓中石化有錢喝上茅臺?這是一個嚴肅且必須深究的問題。
我國現行的“原油價格+煉油成本”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由國家發改委于2009年5月正式推出。也正是在2009年,中石化的銷售毛利率從2008年的8.63%飆升近3倍至23.46%,2010年中石化銷售毛利率也高達19.65%。
再看看凈利潤這項指標,在2008年,實施新的價格形成機制之前,中石化凈利為296.89億元,而在2009年飆升一倍多,達626.77億元;2010年中石化則凈賺707億元,其他兩家巨頭,中石油凈賺1400億元、中海油賺了544億元。另外,雖然中石油、中石化去年煉油利潤大幅下滑,但煉油板塊的利潤仍超過200億元;同時,由于原油價格暴漲,中石油和中石化去年勘探與生產板塊的經營利潤高達1537億元,同比增46.4%。
顯而易見,是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讓中石化等有權、有錢喝上了茅臺。
記得這個“聚寶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出臺前曾上演過一段雙簧戲,現在回味起來,意味深長。2009年3月20日,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在京發布了《200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是中石油的直屬科研機構。報告稱,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現在:油價沒有完全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以價格調控和大量補貼所維持的國內低油價不利于石油資源的節約使用;定價水平無法及時反映國內外市場供需情況,價格調整滯后……這些話大家聽著很耳熟吧?因為這些“說教”,日后被相關部門不斷地重復。
2009年3月26日,國家發改委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而這一定價機制,果真反映了“稀缺性和環境成本”,體現了“節約”,“及時”反映了國際油價的上漲……有了“理論”支持、有了“民意”基礎,2009年5月,成品油定價機制順理成章地開始實施。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