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丹毒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絲菌引起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是:急性型呈敗血癥癥狀;亞急性型在皮膚上出現紫紅色疹塊;慢性型為非化膿性關節炎和疣狀心內膜炎。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北方地區以夏季炎熱、多雨季節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區則在冬春季節流行。常為散發性或地方流行傳染,有時暴發流行。以4~6日齡的架子豬發病最多;在流行初期豬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頭健壯大豬,以后出現較多的發病或死亡病豬;如能及時用青霉素治療,常能得到顯著療效,終止此病的流行。 (2)臨診特證 ①敗血癥型 為急性型見于流行初期,個別健壯豬突然死亡,未表現任何癥狀。多數病豬則表現減食,或有嘔吐,寒戰,體溫突然升高達42度以上,常躺臥不愿走動,大便干。有的后期腹瀉;皮膚上出現形狀和大小不一的紅斑,指壓時退色。若小豬得豬丹毒病時,常有抽搐神以癥狀。 ②疹塊型 為亞急性型豬丹毒,皮膚表面出現疹塊是其特征癥狀,俗稱“打火印”或“鬼打印”。現實生產中較少見此類型病例。 ③慢性型 這種類型多由急性或亞急性轉化而來的,主要癥征是心內膜炎或四肢關節炎。 (3)剖檢病變 ①急性型的死豬以敗血癥的全身變化和腎、脾腫大為特征;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腎淤血腫大,呈似大紫腎,包膜散在彌暗灰色不規則斑紋,被膜易剝離,呈花斑腎。脾充血腫大,紫紅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軟的髓質昀于刮下。胃底及幽門部粘膜彌漫性出血和小點出血尤其嚴重。 ②慢性型的死豬,可見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樣贅生物,或有關節炎。 防治方法: (1)做好預防注射,詳見本冊免疫與疫苗部分。 (2)及時用青霉素按每公斤體重1.5~3萬單位,每天2~3次肌注,連用3~5天。絕大多數病例的療效良好,極少數不見效,可選用氧哌嗪青霉素,若與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療效更好。 (3)在非疫區搞好豬場的衛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豬丹毒絲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