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副傷寒 本病是由豬霍亂和豬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多發生于2~4月齡仔豬。急性病例為敗血癥變化,慢性的為大腸壞死性炎癥及肺炎。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特點 本病多發生在飼養衛生條件不好的2~4月齡仔豬中,呈地方流行或散發,流行緩慢;尤其是寒冷多變氣候和陰雨連綿季節易發。另外,豬舍潮濕、擁擠、長途運輸、寄生蟲病、斷奶過早、去勢等可促進本病發生。 (2)臨診特點 ①急性型(敗血型):多見于斷奶后不久的仔豬,體溫升高(41~42度),食欲減退、寒戰,常堆疊一起。病初便秘后下痢,糞便淡黃色或灰綠色,惡臭,有時出血,病后期腹部、耳及四肢皮膚呈深紅色或青紫色斑點。病豬呼吸困難,體溫下降,一般經2~6天死亡。 ②慢性型(結腸炎型):此型常見,與腸型豬瘟相似,扎堆、寒戰,眼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便秘腹瀉交替發生,糞便呈灰綠色、惡臭,混有血液。病豬消瘦、常呈現收腹上吊,弓背尖叫,似有腹部疼痛癥狀。腹部皮膚上出現痂樣濕疹。有些病豬咳嗽,體溫稍許升高。病程2~3周或更長,未死的以后發育不良或復發。 (3)剖檢病變 ①急性型:主要是敗血癥變化,脾臟顯著腫大,邊緣鈍、色暗帶藍,觸壓時感覺綿軟,類似橡皮,切面藍紅色,可以看到腫大的淋巴濾泡。腸系膜淋巴結索狀腫大,其他淋巴結也有不程度腫大,軟而紅,呈漿液狀炎癥和出血,類似大理石狀。肝、腎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充血和出血。全身各粘膜、漿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肢體末梢瘀血呈青紫色。 ②慢性型:特征病變為壞死性腸炎:盲腸、結腸或部分回腸后段,腸壁增厚,粘膜上覆蓋一層彌漫性壞死性物質,呈灰黃色或淡綠色麩皮樣物質,剝開見底部紅色,邊緣不不規則的潰瘍面。有的濾泡周圍粘膜壞死。壞死向深層發展時,可引起纖維素性腹膜炎。腸系膜淋巴結腫脹,部分干酪樣變。脾稍腫。肺病變部增大呈灰紅色,有的呈干酪樣變,其切面有灰黃色的小結節,若繼發巴氏桿菌或化膿細胞感染則發展成肝變區或化膿灶。 (4)細菌分離 急性型病例可從采取肝、脾等病料做細菌分離培養鑒定。也可做免疫熒光試驗。 總之,必須綜合以上幾點特征,進行綜合分析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 (1)改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給予優質全價配合顆粒料,增強仔豬抗病力。 (2)對本病常發地區或豬場,進行防疫注射或口服疫苗方法預防(詳見本手冊“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 (3)發病后,將病豬隔離治療,被污染的豬舍徹底消毒。耐過的豬應隔離肥育,予以淘汰。病死的豬禁止食用!嚴防中毒!對未發病的豬,在每噸飼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或磺胺二甲基嘧100克,混勻喂服有預防作用!治療藥物可選用氯霉素(口服,每日每公斤體重10~30毫克,分2~3次服;肌注,每日每公斤體重10~30毫克,分2~3次注射,連用4~6天)、呋喃唑酮(每日每公斤體重20~40毫克,分兩次口服,連用3~5日后,劑量減半,再服3~5日)等均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