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鵝的祖先是雁,大約在三四千年前已經被人類馴養。我國有淵遠流長的養鵝歷史,目前鵝的飼養量和消費量又居于世界首位。
說到養鵝有這么兩句話,一句是“養鵝有巧,清水青草”,意思是說養鵝成本低,只要有水有草就行了;另一句是“養鵝起步,當年致富”。聽起來好像養鵝不難,不過要養好鵝,也必須注意很多技術細節。
先說這選種鵝。
公鵝和母鵝的選留標準,要求公鵝脖頸長,腿粗,身體健壯,叫聲洪亮,生殖器官發育好,配種能力強;要求母鵝腿短,身體呈流線型,大小適中,這樣就有較好的配種和繁殖能力。不過,最關鍵的一點,是要看毛——公鵝尾部的毛是不是少,母鵝頸部的毛是不是有脫落。
選種鵝為什么對鵝毛這么看重呢?這就得說說鵝的繁育了。
因為種鵝在交配時,公鵝是要站在母鵝的翅膀上的,可站在翅膀上很難保持平衡,所以公鵝還需要同時用喙咬住母鵝的頸部,才能形成穩定的三點用力格局,進而保證交配的成功。由于公鵝在交配時還要不停地晃動尾部,所以時間一長,具有較好交配習性的公鵝,尾部的毛就會因磨蹭的原因而脫落,而具有較好交配習性的母鵝,也會因頸部的毛被公鵝不斷啄咬而大面積脫落。(摘自科技苑)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