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產地與分布
寧鄉豬又稱草沖豬或流沙河豬。原產于湖南寧鄉縣的草沖和流沙河一帶。寧鄉豬主要分布于與寧鄉縣毗鄰的益陽、安化、連源、湘鄉等縣以及懷化、邵陽兩地區。
2、生長環境
寧鄉縣地處湘中,境內丘陵起伏,海拔50~120米,年平均氣溫16.8℃,年降水量1358.4毫米,相對濕度85%,氣候溫和,無霜期278天,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其次為甘薯、豆類、蕎麥、油菜等,草沖、流沙河位于縣城西南部,四周環山,過去交通閉塞,當地農民所產稻谷和雜糧,自給有余,難于遠銷,兼之該地多屬沙質壤土,需要有機肥料較多。
3、外貌特征
寧鄉豬體型中等,頭中等大小,額部有形狀和深淺不一的橫行皺紋,耳較小、下垂,頸短粗,有垂肉,背腰寬,背線多凹陷,肋骨拱曲,腹大下垂,臀部微傾斜,四肢粗短,大腿欠豐滿,多臥系,撒蹄,群眾稱之為“猴子腳板”。多數豬后腳較弱而彎曲,飛節內靠,尾尖、尾帚扁平,俗稱“泥鰍尾”,皮膚松弛,有些豬后腿飛節附近皮膚有皺褶,毛粗短而稀,毛色為黑白花,群眾習慣分為三種:體驅上部為黑色,下部為白色,在頸部往往有一寬窄不等的、俗稱“銀頸圈”的白色環帶,這種毛色的豬在中心產區較多,稱“烏云蓋雪”,約占60%以上;如在中驅上部黑毛被白毛分割為一、二塊大黑斑者,則稱“大黑花”,占產區母豬的25%左右;在體軀中部散見數目不一的小黑斑者,稱“小散花”、“金錢花”或“爛布花”,為產區群眾所忌。在黑斑四周邊緣,往往有寬窄不一的白毛黑皮的“暈”。這三種毛色的遺傳性不很穩定,乳頭數12枚左右。群眾習慣根據頭型將寧鄉豬分為三種類型,獅子頭、福字頭、閹雞頭。獅子頭型頭大額寬,嘴短上翹,額部皺紋深厚,形成皺褶,頸粗短,體驅寬,腹常拖地;福字頭型額較寬,有深厚的橫行皺紋,鼻嘴中等長、微凹,體軀呈圓桶形,四肢較短;閹雞頭型頭頸較狹長,額部皺紋較淺平,多呈菱形,嘴較直長,背腰平直,四肢較高,繁殖力較以上兩種類型為高。
4、品種性能
寧鄉豬成年公豬體重87.22±2.54公斤,體長119.48±1.90厘米,103.72±2.00厘米,64.02±0.93厘米,成年母豬相應為:92.66±0.97公斤,122.08±0.49厘米,109.42±0.44厘米,59.29±0.21厘米。平均排卵17枚,三胎以上產仔10頭。肥育期日增重為368克,飼料利用率較高,體重75~80千克時屠宰為宜,屠宰率為70%,膘厚4.6厘米,眼肌面積18.42平方厘米,瘦肉率為34.7%。
5、綜合評價
寧鄉豬具有早熟易肥、脂肪沉積能力強、生長較快、性情溫馴等特點,但繁殖力較低,且多有凹背、垂腹、臥系等缺陷。
寧鄉豬.jpg (177.5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3-11 13:13 上傳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